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美军在中东3死30多伤,暴露了一个重大问题

2024-1-31 19:24|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125| 评论: 0|来自: 后沙月光

摘要: 拜登现在是一个头两个大,国内危机还不知怎么收场,中东又出了件大事。  据美联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美国中央司令部证实,在约旦境内的一处美军基地于28日遇袭,导致3人死亡、至少34人受伤,其中8名伤员已撤离约 ...

  拜登现在是一个头两个大,国内危机还不知怎么收场,中东又出了件大事。

  据美联社、路透社等媒体报道:美国中央司令部证实,在约旦境内的一处美军基地于28日遇袭,导致3人死亡、至少34人受伤,其中8名伤员已撤离约旦前往德国接受治疗。

  1月30日,五角大楼披露,三名阵亡的陆军士兵包括46岁的中士里弗斯(来自新泽西),24岁的技术军士桑德斯和23岁的技术军士莫菲特(都来自佐治亚)

  三人属于佐治亚州摩尔堡的第926工兵旅,46岁的里弗斯是现役军官,两名女兵是预备役。

  自从美军撤离阿富汗,已经很久没有听说驻外美军士兵被炸死的消息了,有的只是他们在韩国打韩国人耳光,在日本撞死日本人的“战绩”。

  约旦基地遭袭消息,对美国国内刺激非常大。《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大媒体都立刻发表了评论文章。

  《纽约时报》的标题是《在有美国人死亡后,拜登的选项要么令人不满意,要么有风险》

  《华尔街日报》的标题是《在致命无人机袭击后,美国可能惩罚伊朗的三种方式》

  这两篇文章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德黑兰,并对拜登政府及美国军方的反击手段进行了分析。

  文章内容都是在努力配合白宫的基调:缩在龟壳里对伊朗放狠话。

  伊朗方面已经在第一时间澄清自己与袭击事件无关。

  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于29日发表声明称,约旦东北部的美军基地遇袭与伊朗没有关系。“美军和这一地区的抵抗组织有冲突,后者还以报复性攻击。”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卡纳尼同日表示,此事与伊朗有关的说法“没有依据”。

  出来认领袭击事件的是“伊拉克伊斯兰抵抗运动”,他们声称当天在多地发动针对美军的袭击,包括在约旦与叙利亚边境。

  再看看美国的反应。

  五角大楼发言人辛格表示:美国当然不寻求战争,也不认为伊朗想要与美国开战。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表示:美国不希望与伊朗开战,不寻求以军事方式与伊朗发生冲突。

  布林肯表示:美方将作出回应,这种回应可能是多层次、分阶段的,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下去。

  拜登总结:美国不希望中东爆发大规模战争,这不是美国寻求的。

  也就是说,美国国防部、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院、白宫都不想动手。

  拜登的正式声明是:我们仍在搜集相关信息,但认为这次袭击是由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受伊朗支持的武装组织发动的,美将“择机以自己的方式”追究发动袭击者的责任,继续打击恐怖主义。

  都有人出来认领了,美国却“仍在搜集相关信息”。

  这不就是把头缩在龟壳里吗?我们何时见过美国打人还需要证据?

  2003年,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会场晃了晃“洗衣粉”,说这就是证据!然而,就出兵摧毁了一个国家。

  这才过了20年,美军军营被人端了,士兵3死30多伤,美国总统居然还在“收集信息”,美国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这让美粉情何以堪?也门胡塞武装搞不定,伊拉克什叶派那些散兵游勇也不敢打?

  一个劲地拿伊朗说事,符合美国民众的心理,但问题是美国根本不敢攻击伊朗本土。当年特朗普下令用无人机暗杀伊朗的苏莱曼尼将军,是CIA抓住了他离境访问巴格达的机会。

  伊朗的切割声明,其实是给了拜登一个台阶下。

  反过来想,如果伊朗声称自己对此事负责,拜登要怎么办?他连回旋余地都没有了。

  拜登现在最主要的应对方式就是装腔作势,以平息懂王这边骂他软弱无能的舆论压力。

  1月29日,拜登在白宫听取了国家情报总监海恩斯、国防部长奥斯丁关于美军驻约旦基地遭袭事件的简报。

  这种机密会议,他竟然还特意允许路透社记者进来拍张照。

  很明显,拜登考虑的不是如何为美军士兵报仇,而是要证明自己在亲自过问此事--2024,我身体和脑子还行。

  美国表现为何如此磨磨唧唧?

  因为,除了这些年中东力量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之外,也暴露了美国一个大问题--情报工作失职。

  情报问题

  28日遭到袭击的是美军位于约旦境内的Tower 22军事基地,驻有约350名美国陆军和空军官兵。

  这是一个秘密基地,任务不是作战,而是收集、分析各种情报,所以女兵比例比较高。她们再将筛选的有价值情报递交给位于巴林贾法勒的美军国海军中央司令部和第五舰队总部。

  巴林及波斯湾沿岸基地皆有美军重兵把守,而约旦、叙利亚这边的防守力量相对薄弱。

  Tower 22军事基地非常隐密,约旦甚至不承认它的存在。

  约旦政府当天还否认了美方所称的“驻约旦美军遭袭”一事。约旦称,遭袭的是位于叙利亚东南部坦夫地区的美军基地。

  坦夫基地,是美军公开存在的基地,它在叙利亚属于非法占领,主要功能有两个:封锁从伊拉克到大马士革的主要公路;帮助“自由战士”(恐怖分子)撤退、渗透、休整。

  28日-29日有一段时间内信息相当混乱,现在清楚了,坦夫基地确实也遭到了袭击,但造成美军惨重伤亡的是Tower 22基地。

  自10月17日巴以冲突以来,美军在中东基地共受到165次袭击。

  其中伊拉克66次、叙利亚98次、约旦1次。

  而正是约旦这一次,把美军给炸死了。

  另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称,该基地从未遭遇过袭击,因此防空系统在实力上不及其它基地。

  说是这么说,但Tower 22基地是有防空系统的。关键它是一个“隐形”基地,外界不要说接触,甚至不确定其是否存在。

  拜登把情报总监海恩斯叫去汇报工作,也是在暗示美国情报系统负有责任。

  当天凌晨,恰逢一架美军无人机返回基地,基地防空系统就为它“开了大门”,而这架装满炸药的“敌人”无人机便尾随而入,并成功引爆。

  这显然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行动,决不是碰巧尾随。

  袭击方已掌握了美军侦察无人机的行踪规律,知道它返回时间。大概率是事先让无人机在附近低空盘旋。然后,等美军无人机回营,就不远不近地跟着,顺利蹭入基地。

  更严重的是,Tower 22基地内部情况也被对方所了解。否则,它也不会准确地炸到美军住宿区,而此时大多数美军都在睡觉。

  美军住宿区并不是钢筋水泥建筑,很多士兵就睡在拖车里。说白了,就是一个由多辆拖车组成的宿营地,拖车挨得很近。

  美军授权披露的信息里并没有说这一男二女是否睡在一辆车里。

  这次袭击跟之前164次袭击性质完全不同,那些是发泄式的攻击,表明反抗美军的武装的存在。但Tower 22基地袭击的目的就是要取美军性命。

  ICA接下来要调查是什么人摸进了该基地收集情报?而这人很可能是通过严格审查的约旦本地人。

  此事表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情报优势地位已经被动摇了。

  CIA、美军情报机构和以色列摩萨德在中东建立了一张高效密集的情报网,“成绩亮眼”,包括对伊朗核科学家的暗杀、对苏莱曼尼的暗杀、制造市区恐怖事件等等。

  不仅如此,美国还动不动以停止“分享情报”来要挟沙特等国。

  沙特等土豪为了买情报保平安,一年不知要付出多少钱。

  美国和以色列甚至在沙特和伊朗两边搞袭击,然后告诉沙特是伊朗干的。

  伊朗情报人员也被大量投入到了对逊尼派国家的防范工作中。

  在这种局面下,CIA、摩萨德就找到了最好的安全外衣,可以从容地四处渗透。

  但在去年3月,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奇迹般地和解了。

  接着,沙伊两国举行了安全方面负责人的谈判,当双方对完账后,这是说:原来那次在小巷里打我闷棍的不是你啊!那个说:原来这次半夜砸我家玻璃的也不是你啊……

  当沙伊建立安全方面基本互信时,美国的“情报分享”这张牌还能威胁到沙特吗?还有多少价值?

  同样,伊朗也能将情报力量从逊尼派国家抽身,投入到真正的战场。

  这段时间,伊朗在不断地处决摩萨德线人、内鬼,不断地抓捕间谍,28日,伊朗国家电视台还公布了抓捕画面。

  此前,伊朗导弹还精准轰炸了位于伊拉克库尔德地区的以色列间谍总部。

  其它中东国家也将会抓出一批以色列线人,这就是沙伊和解之后,必然会出现的红利。

  但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它出大问题了。当CIA无法提前得知一些重大袭击情报时(不是发泄式轰炸那种),美军在中东的不安全感就更加严重了。

  拜登选择龟缩战术,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美国既不找到对方藏身之地,又不知道会面临哪些报复。

  当年打伊拉克,美军情报那叫一个准,甚至提前策反了许多萨达姆的将军。

  当中东国家将情报力量用在美国和以色列间谍网身上时,不仅会令以色列特工被迫撤退,也会令美军基地处于不安全状态。

  其结果之一就是,美国对中东盟友越发不信任,但美军的基地服务、后勤、杂役等工作又离不开阿拉伯人。

  而拜登在巴以冲突中的立场,已令美国成为中东人民的眼中钉。

  对于中东人民来说,死了3个美国士兵算什么?巴勒斯坦平民死了25000多人,美国震惊过吗?

  沙特与伊朗这对老冤家和解之后,前面的路还很长,只能靠自己走下去,但和解的红利双方都已经体会到,美国想挑拨也没那么容易。

  袭击美军基地,初级目标是迫使美国政府施压以色列停止杀戮。

  更大的目标是如何让美军滚出中东。

  要除祸根,必须标本兼治!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5-15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