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我回到了800年前的老家----现在福建省连城县北团镇卓家演,也就是连城县志中的卓家衍。800年的离别,依然是梦里的老家。老家的故事,和那里的山路一样蜿蜒曲折,而800年的传承,就像昨天和今天,割不断,理还乱。 也许,这就是在家族和文明传递的过程中,“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道理。 (一)我的老家卓家演 卓家演是一个小山村,座落在闽西连城县北团镇的山中。这个村落的开基始祖是宋代绍兴年间的连城县首任知县,我的先祖卓庠。 根据家谱和县志记载,先祖庠公官居一品,因为犯颜直谏被贬,奉旨督造连城县城。而在连城的民间传说中,卓庠原来任丞相,贬至连城任知县。后来连城大旱,食粮颗粒无收,而省府逼交田赋,庠公不愿强迫灾民,于是挂印弃官,率全家而走,来到卓家演,见此地有木可伐,有地可垦,有水可灌,有场可屋,于是在此隐居,伐木筑屋,开荒种地,繁衍成村,把这村子叫卓家衍,取卓家繁衍昌盛的意思。庠公后来安葬在狮形山崖,县志中称为:卓丞相墓。 如今卓家演没有一户卓姓人家,有罗、童、马、吴等姓,尤以罗、童二姓居多,和山外的大坪同属一个行政村,叫富坪村。据说当时卓姓人全都外迁,现在居住在富坪其他自然村的卓姓人家也都是后来迁来的。他们应该是当地移民的回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现在的卓家演,和卓姓有关的,一是卓氏庠公宗祠,二是卓丞相墓(庠公墓),三是羊公庙。 卓氏庠公宗祠是前几年庠公后裔集资在原址上兴建的。因为卓姓人口迁出,旁边有他姓老旧瓦房已经占用原来祠堂厢房的位置(幸好没有占到祠堂位置),因此新修的祠堂没有再建厢房。祠堂前视开阔,后靠厚实,门前古树参天,小路芳草萋萋。祠堂内正中有神榜和庠公画像,两侧贴有每次祭祀时族人题贴的对联。 卓丞相墓,也就是庠公墓,按县志记载也在卓家衍。当地宗亲简称庠公墓所在地为:狮形。现在看来并不在现在叫卓家演的那个自然村。按照我的理解,过去的卓家衍应该有较大的范围,在地广人稀的古代,很可能像这样偏僻的地方,是以现在的卓家演为中心,方圆若干里都叫卓家衍。随着后来人口稠密、特别是卓姓人口搬出,卓家衍也就写成卓家演,卓家演也就成了一个自然村的范围了。我专门有个文章《谒先祖庠公墓》也说到庠公墓的情况。 当地的方神叫羊公,庙建在山上,当地人祈福禳灾求雨保平安都求他。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三日是羊公生日,还举行重大的庆典和庙会。当地的宗亲说,羊公和庠公的生日同一天,其实就是庠公。因为卓姓人口逐渐迁出,后人口口相传,“庠公”变成了“羊公”。这个说法是可信的。因为很多地方的地方神,大家都不知道从何而来,姓名故事,口口相传而已。比如我们兴国老家的地方神赖公菩萨,灵验得很,但是究竟是赖七菩萨还是赖八菩萨,赖公菩萨有2兄弟还是3兄弟,我查访很久也没有弄清楚。而我的老祖宗完全符合成为地方神的所有条件:德高望重、曲折坎坷、百姓感念。因此大家把他尊为地方神应该一点也不奇怪。 (二)卓家演,卓家衍 卓家演现在没有住卓姓人家。但是这一支卓姓人口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估计现在人口已超过3万。其他枝系的故事我不知道,就算我这个枝系的历史,我也不是十分清楚。但我认为,就我知道的这一些,也能说明一些家族繁衍兴旺的道理。 我这一支,庠公8世孙德宣公从连城迁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在平远县及周边繁衍生息,已有近2万人口。我曾经专门到广东平远寻访数百年前离别的宗亲和没有拜祭的祖坟,受到平远宗亲亲切的接待,其中有一句话、一个人和一件事,让我这个远行的游子,切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先说让我们感动的一句话。我们到达平远,见到宗亲。感慨之余,我说:卓姓姓小人单,犹为不易。没有想到平远的宗亲并不认同,他们说:我们卓姓分布五湖四海,有的地方人少,有的地方人多。在我们平远,我们是大姓,人才济济。我们从来不会欺负人,但谁也不要来欺负我们,否则是自讨苦吃! 再说一个人。平远有个宗亲,是我的爷爷辈,儿子复旦大学毕业,家产在10多年前就近亿元。他看到我们到了平远拜祖,亲自驾车陪我们到梅州的雁南飞游玩,他说:不叫司机,我们一家人更好聊天! 另外一件事,说起来非常可笑,事实是无限辛酸,结果却令人欣慰。话说我这支的先祖逃荒逃难到了江西,日子过的还好,就寄信回去说:江西不错,你们到江西来。客家话“江”字和“广”字差不多都读“港”音,我先祖的叔伯兄弟几个把“江西”听成“广西”,就一路到了广西玉林。投亲不到,回家没钱,在生存的压力下,他们艰苦创业,通过几百年竟然发展成为几千人的大家族,最近才找回平远老家。 我的先祖,庠公的第20世孙雷发公从平远县迁江西兴国县。到我曾祖父,由于遭受明火夜劫,就剩下孤儿寡母两个人,寡母改嫁,曾祖父自己做长工做到40多岁才赚到钱结婚。到抗日战争时,我们这一支也才我伯伯、我爸爸2个男丁。而今天,还不到70年的功夫,已发展到男丁近40人。特别是先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靠一个人的努力,成为了当地远近最有知识,最受大众尊敬的人。先父和母亲养育我们10个兄弟姊妹,在极度艰险的政治环境里,努力培育我们受人尊敬的品格和能力,使我们这个家庭成为家族,并成为人人仰羡的望族。我们的下一辈在学业事业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清华、复旦、上海交大,这些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可望不可即的名校梦想,在我们家,一个个成为现实。 我泛读二十四史,其中很多家族的兴衰发人深省。我时常想,一个家族的繁衍和发展有他客观和自然的原因,但同时,也有其主观和品格的原因。风调雨顺,是生活的幸运。但是,“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宥”,有的人有的家族的灭亡,并不是有什么不可抗拒的灾难,而往往是自己作践自己,就算有很多的免死金牌,也照样落得家破人亡。而有的家族或者有的人,他秉承纯朴的道德追求,从来不逾越自己的道德底线,就是不幸碰上天灾人祸,甚至天翻地覆,因为有善的修养和积累,他还是能够瓜瓞绵绵、源远流长,并且总会有兴旺发达的未来。我的先祖庠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自己,被连城人民世代传颂;他的言传身教,成为我们代代遗传的基因;他的子孙,在五湖四海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三)卓家衍是永远的老家 现在的人,在极端地否定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之后,对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有了理性的回归。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接待过一个连城县委的常委,我说福建连城是我的老家,他很感慨的说,江西瑞金是他的老家。事实上我们都没有在那里出生长大,我们的这种老家精确说来,是“祖居”。因为这个,我们还对敬了几杯淡酒。而据说,我们现在的习总,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接待江西新干县的干部,也尊称他们是“父母官”。 祖居和故乡一样,时时刻刻牵扯着我们柔软的心灵,我是深有体会的。我们这次回卓家演,道路蜿蜒曲折,两旁青翠碧绿,青山幽幽、绿水潺潺。我就说:怎么和回老家一样啊?我当时说的老家是指我们在兴国县乡下的老家。大哥说:本来就是老家啊。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除了景色,更有心灵的羁绊。我的先祖已经将这里的风土人情、草木山水融入我的血液,植入我的基因,让我亲切,使我挂念。 实话实说,卓家演这个地方,空气清新、景色迷人、民风纯朴、农业发达,但是好像并不富裕。我查看过一些资料,卓家演在集体经济时代还出过名,比如种马铃薯、种烤烟等。但是,在城镇化的今天,单靠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是温饱有余,富裕无期的。现阶段,任何地方的农村真正的发展路径,都在于把自然和土地的资源发掘利用起来。卓家演也不例外。而他的优势,也应该是他的名字和他的历史。 我想,如果在现在卓家演旅游区的基础上,一是和卓氏族人配合,在不破坏其原貌的基础上,在卓丞相墓、卓氏祠堂和羊公(庠公)庙周边种上四季花草,搭建休闲场地,设置祭祀平台,开展以感恩为主体的纪念活动。二是发挥其农业生产的优势,和自然风光相结合,培育建设农家乐等旅游休闲项目。三是让当地老百姓将土地入股,采取参加项目建设和经营,为旅游休闲提供服务等方式赚取更高收入。四是请著名史学家论证卓丞相墓、卓氏祠堂和羊公(庠公)庙的历史渊源,培育以其为主体的文化概念,进一步发掘其历史意义和传奇故事,推动旅游休闲产业的增殖。这样既为周边提供了一个休闲旅游场所,又可以让数万庠公后裔纷至沓来前来祭拜,带来商机和消费。卓家演及其周边的富裕也许就指日可待了。 卓家演,卓家衍---- 800年前的老家,衍出我们无限的前途和希望!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net/subject/3933612/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