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野战军:探明战场环境的先锋(国防视线·人民军队90年) 前不久,两条来自四川茂县山体垮塌现场的消息引起全国关注:3名战士不到3小时,就用无人机完成72平方公里的垮塌灾区的航拍测量任务,用三维建模图标出了所有灾害隐患点。随后,6名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挺进至滑坡最高点,向抗灾指挥部传回了实地勘察的数据。数据支撑避免更大灾难的奇迹,是由转型“升级”后担负战场环境保障建设的武警黄金部队官兵创造的。 此外,这支部队还在另一个“战场”探索了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军事地质调查技术体系,探索出构建军事地质调查组织管理新模式新机制,推出一系列军事地质调查创新成果,填补了我国军事地质调查领域的多项空白。 被誉为地质野战军的武警黄金部队,由基建工程兵整编组建,后转隶武警,前后承担了黄金地质勘探、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维稳处突等任务。全军改革工作启动后,任务直接转向军事地质调查,成为全军与武警部队唯一的国家地质野战军。构建“玻璃地球”、透视“深蓝战场”、掌控“重磁空间”……近年来,他们按照“成体系设计、全要素建设、工程化推进”要求,穿林海、进山谷、上高原、走戈壁、过荒漠,以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遇苦不怕的精神,创造了我军地质建设史上的多项奇迹,填补了多项军事地质保障建设空白。 军事地质调查测量起步晚 “就怕一觉醒了来不及” 天还没亮,山野还是漆黑一片时,一支穿军装的队伍像往常一样,向深山老林进发了。 “这里无霜期只有90天,冰冻期长达8个月,为了抢工期,全队官兵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带队在高寒地区执行军事地质调查任务的三支队六中队指导员乔升起说。 为让军事地质建设结出硕果,早日进战区、进军兵种、进基层部队,接到军事地质调查测量任务后,中队所有的钻机全开足马力,昼夜不停。官兵则连轴转。作业的官兵始终盯着液压仪有无异常反应,耳朵要在轰鸣的钻机声中察听有无异样声响。怕打瞌睡,官兵使劲掐自己虎口,都掐出血了。为保持清醒,副机长赵双平用“刺激疗法”,嘴嚼辣椒、别针刺腿,几天下来,他两个腮帮子辣肿了,两腿都留下一片青紫色针疤。可他顾不了这些,咬紧牙关硬挺着,生怕打盹时发生卡钻,贻误工期。 东北的初秋,大地仍然坚硬。钻机好像畏惧了这种寒冷,进度异常艰难。“以前掐天算,现在按秒过。”赵双平告诉记者。钻机一开动,就好比射出子弹,不能停歇,直至抵达钻探任务所需的深度。因此,钻探班的作息时间是4个班次每天循环,不管白天黑夜总有战友和钻机并肩战斗。本该轮班休息官兵为不耽误时间,都裹着大衣睡在钻机旁。超强度工作的疲惫,已经“淹没”了钻机的轰鸣。那天夜里,气温骤降,大雪突至。不久,一床“雪被”就覆盖在睡熟的官兵身上。但当轮班闹钟响起,官兵又像听到冲锋号一样,一跃而起…… “每天都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哪怕贪睡一会,都生怕一觉醒来误了事。”说起当时那种苦战的日子,赵双平记忆犹新。整整鏖战了二十几个昼夜,赵双平所在中队370多份岩心样品比原计划提前了9天送进化验室。而全中队官兵为此平均瘦了13斤,赵双平的体重下降了22斤。与这个中队一样,其他进入测区的分队也是昼夜不停苦干,都提前完成任务。 “不与时间赛跑不行啊!”黄金指挥部领导介绍说,由于我军军事地质调查测量起步晚、欠账多,与美、俄等军事大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为此,黄金指挥部把早日为国家战略筹划、国防工程、部队军事行动提供地质技术数据,当作贯彻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作为支撑备战打仗的“使命工程”来抓。从指挥部的将军指挥员到分队的普通士兵,人人立下了“与时间赛跑,早日把军事地质成果送入作战部队”的军令状。 与时间赛跑“跑”出了效率。前不久,3个中队分赴3个不同典型测区,执行不同的军事地质调查测量任务。3个分队采取定人定量定时定标准的“四定方法”,与时间展开了较量,全部提前10多天拿出高质量调查测量结果,提前挺进下一个测区。日前,21名专家对他们所有军事地质调查成果进行检验评估时表示,短时间内推出系列高质量的军事地质调查成果,不仅大大缩短了向战斗力转化的周期,还?出了多种高效快速调查测量的新路。 “生命禁区”采集地质数据 “哪怕丢掉性命,也不能留死角” 这样一个画面,永远镌刻在了四级警士长王保中脑海里。 那天,王保中带两个战士在西藏海拔5860米的某山口采样。高原的天说变就变,冰雹顷刻而来。三人虽相隔不足10米,但因冰雹过大,无法靠近。十几分钟,三人就被砸得鼻青脸肿,新战士余启锋伤势最重。王保中决定让战士何康保护小余,自己独自测量。 此时天色已晚,还下着雨,山陡路滑,斜坡旁就是悬崖。王保中也受了伤,体力透支,小余见雨越下越大,一把抱住班长腿,说啥不让班长去。王保中急了:“咱们军事地质调查数据是用于作战的,哪怕是有生命危险,也得完成探测任务。否则,将来部队用咱们采集不准确的数据执行任务,岂不是要冒更大的危险?” 大雨几乎遮住了王保中的视线,他身体弯成了弓,吃力地向前攀爬。山坡太陡了,突然脚下一滑,他栽了下去……尽管抓住了一块裸露的基岩,最终他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摆脱了危险。当他采集完样品返回时,浑身上下都是伤,脸上还流着血。 “如果说地质数据是用地质兵生命换来的,一点也不为过。”驾驶员杨卫清向记者讲述了一件6名战士差点丢了性命的事。那天,他到野外指定地点接采集样品的战友,看见远处半山坡的作业区电闪雷鸣,却没有一个人影,刺眼的雷电一个接一个。他仔细一看,6名战士分散趴在半山腰,一道道雷电就从身边不断劈落,6名战士一动不动。当时杨卫清绝望了,以为一个也回不来了。当雷声消失,6名脸、肘、身、手流着血的战友,出现在他眼前时,大伙抱头痛哭。时至如今,大伙还感慨,那天真是捡了6条命啊。 “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地上无青草,氧气吃不饱。”高级工程师葛良胜告诉记者,他们执行军事地质任务,多位于雪域高原、戈壁荒漠、深山密林、沿边沿海等自然环境恶劣的艰苦边远地区,长期无水无电无信号,有的地方甚至是从没有人类涉足过的“生命禁区”。为了采集到准确的地质数据,不少地质兵都是冒着生命危险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遇苦不怕。 凭着这种丢掉性命也要采集回样品的精神,仅去年以来,他们在9800多平方公里测区里,万余个采集点上执行任务,其中10人次遭遇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不但没发生一起重大事故,也没人留下一处死角一个空白点。 标绘全军和军兵种作战用图 “唯恐出现一丝一毫的不精准” 夜已很深了,可9名地质专家还围着一张军事地质图反复核对数据。至此,黄金部队的地质专家已连续7次对这幅图上的海量数据,进行了论证、核对与确认。 “为了精准,我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过,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抠,目的就是保证每一个信息、每一条数据、每一项成果真实准确。”高级工程师黄辉指着这张崭新的军事地质图向记者介绍。为更加精准表达与军事行动有关的重要地质要素信息,他们根据国家军用的制图标准,创造性研究绘制出了40多种地形、地质要素编码符号,使各种信息、数据标注得更形象生动,也可满足指挥机关和分队军事行动准备、作战筹划和作战指挥需求。 打开“军事地质数据库”,记者看到,各种数据、图表了然于屏,涵盖了野战给水保障、越野机动能力、岩石抗打击评估等多个军事地质专题。负责数据库建设的高级工程师李永生说:“这个军事地质数据库,是全维、全域地质的综合集成体,将成为全军共享共用的地质数据基础平台。”据了解,他们为标绘出全军和军兵种作战专用的精准图,专门系统选取了军事地质要素,运用点状、线状、面状符号,辅以色别和文字标记,形成了多尺度衔接、多单元选择、多形式表达的军事地质系列图件。 “从实战出发,是追求最大化的精准的捷径。”黄金指挥部领导介绍,为实现军事地质成果最大精准化,党委确定了“以强军目标为统领,以作战需求为导向,以保障打赢为准绳”的军事地质调查测量原则,在任务设计、技术要求、成果表达、产品应用等方面,明确规定必须一切从实战出发,经得起战争的检验。 为此,他们改变集合所有作战要素制作成单一用途的“大杂烩型”军事地质图的做法,按不同军兵种、不同的军事作战用途需求,分地下攻防、野战给水、越野机动、灾害规避、通信导航、资源保障等类别,本着“全军通用和军兵种专用”的原则,从战略、战役、战术3个层次系统选取军事要素,从岩土强度结构到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分布,再到战略资源利用等,精准详细绘制出了军事地质基础图、军事地质专题图、军事地质通用图等图件。 日前,陆军一位高级指挥员翻看他们绘制的工事构筑选址图、岩土抗打击评估图时,感慨不已:“这些图种面向不同作战应用需求,指向清晰,设计目标明确,军事特色鲜明,拓展了全域战场环境保障新领域,作战应用价值太大了!” (王林琳 刘文举参与采写)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