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哈尔滨5月29日电 题:现役轰炸机列装飞行院校:中国空军飞行人才的“供给侧改革” 作者 李纯 邵文杰 蒋峰 早上7时刚过,一发绿色信号弹划过东北某机场的天空。巨大的引擎轰鸣声中,刘世杰向后拉动操纵杆,驾驶某型主战式轰炸机升空,开始了他作为飞行学员的首次单飞。 资料图:飞豹战机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发的双座双发超音速全天候歼击轰炸机。中新社发 乔天富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军事用语中的“放单飞”是指飞行学员独立驾驶战机,被称作“蓝天成人礼”。5月初,中国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某旅承训的第二批轰炸机飞行学员参加了他们的首次单飞训练。 该旅组建于2012年4月,其前身可追溯到1949年12月成立的空军第一航空学校飞行三大队。60多年来,部队经历了多型装备更换,已为中国空军培养输送数千名轰炸运输飞行人才。 该旅于2014年10月更换某型主战式轰炸机,成为中国空军首支列装现役轰炸机的飞行院校,拉开了中国空军军事训练改革的序幕。 然而,改装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运输机到轰炸机,机型不同带来的是飞机性能的巨大差异。旅长杜永平说,学院从各轰炸机部队抽调了数名飞行员,扩充教员队伍。“会飞轰炸机不会教学,会教学不会飞轰炸机”成了横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受飞机数量所限,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改装工作,教员们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从早飞到晚。 2015年3月上旬,该旅改装开飞。当年底,几十名飞行人员完成改装任务,一次性通过空军考核验收,用一年时间达到了作战部队数年才能达到的水平。 飞行教员谢铖认为,机型的变化促使教学理念也发生改变。这位目前中国空军最年轻的轰炸机机长表示,改换装备后,对飞行学员的培养更加关注实战化,教学理念与方法也有了针对性变化。 飞行5个架次后,刘世杰驾驶的战机落地。 在刘世杰之前,第一批几十名飞行学员已于2016年7月毕业,进入空军各作战部队服役,其中数人已作为机长重点培养。该旅政委殷波说,进入作战部队后,这些学员的体能成绩、航理知识全部达标,能够独立操纵轰炸机起降。从各部队的反馈来看,“我们的学员得到了部队的认可”。 出身于作战部队,飞行一大队大队长杨荣桓深知飞行院校是空军主体战斗力的“源头”,也清楚院校与部队使用机型不同而造成的代差。他表示,作战部队作为“需求方”,应当加强与飞行院校的沟通交流,让飞行院校这一“供给侧”提供更切合需求的空军军事人才。 杨荣桓也认为,飞行院校还需进一步推进实战化训练,丰富教学面的同时,更加贴近作战部队对战斗力建设的需求,增强院校与部队间的无缝链接。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该旅下一步将增训战术大纲内容,推动作战部队训练科目进入飞行院校,进一步缩短人才培养和战斗力生成的周期。此举也被认为是继现役轰炸机列装院校后,中国空军人才培养的又一次突破。 谈及即将开始的战术科目训练,作为中国空军战略轰炸力量后备人才的刘世杰直言“非常期待”,“以后进入部队能够直接执行任务。” 殷波说:“可以预期,当这一批学员毕业时,他们的技术、战术素养会有一个新的跃升,这就是二次突破。它带来的一定是部队战斗力成长周期的进一步缩短、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提升,提高了部队训练的起点。”(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