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目标,方位××,高度××”“稳定跟踪!”“发射!”指挥车内键盘声、口令声不绝于耳,车外一条条“火龙”腾空而起。日前,西北大漠风沙滚滚,空军某基地演练场杀气腾腾,来自3个战区空军的6支地导部队官兵摩拳擦掌,争夺空军地空导弹兵最高荣誉——“金盾牌”。12个竞赛科目结束,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胜出! 导弹出筒瞬间。刘川/摄 大漠夺金 老兵驾驶创造纪录 手捧这座沉甸甸、金灿灿的“金盾牌”奖杯,营长邱连龙感慨万千。 “能否杀进决赛,每个人、每一分都是关键。”邱连龙告诉记者,从进驻比武场那一刻起,激烈的竞争就已展开。6支代表队是各战区空军的拳头力量,有老牌劲旅,也有手握先进装备的新锐,还有参加过国际军事竞赛的“国家队”选手。 高手过招、分毫必争,首个科目比武就含金量十足。特种车辆驾驶考核以紧急行军通过复杂道路为战术背景,对这支“车轮子上的部队”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特种车辆驾驶员王一,9个科目用时不到6分钟,而且无一罚时点,创造了一连串纪录。很难让人相信,身材偏瘦、少言寡语的王一,居然在数千人中脱颖而出,荣获两枚“蓝盾尖兵”奖章。这名入伍14年的老兵说,荣誉的背后就是“练”。驾驶加装弹,他经常练得“连梯子都爬不上去”。严格的训练使其练就了一身的本领,他可以把几十吨的特种车开出漂移的感觉。 战术谋略技高一筹 “嗒嗒嗒……”轻武器射击赛场,该营所在团随机抽取数十名官兵组成多个战斗班,武装冲刺一公里后占领阵地,持轻武器快速射击,以满分成绩摘得单项第一。邱连龙说,为了坚持训练,他们过年仅仅休息3天,到大漠实战时还要克服高原反应,汗水常常模糊了双眼。 “呜——”警报骤响,“敌机”多批多架来袭。作战指挥车上,团长刘志平密切监视导弹营战斗准备进程,几名指挥军官不断调出十几组画面和数据。“识别我机X批,敌机XX批,低空近距离目标X批!”“雷达开天线!”“发射!”……屏幕上,一个个“三角”和“圆圈”相继遭遇。导演部评判,几十批“敌机”全部消灭。团长刘志平介绍,取胜的关键是运用新战法消灭全部低空近距离目标。他们为了优化一段流程、完善一个动作,不惜反复演练成百上千次,与各参赛队相互交流、发现短板,深度挖掘人与装备的最大潜能,最终因战术谋略技高一筹获胜。 临危不乱排除故障 夜战决四强,比武已到白热化。晚8时,在未知、干扰条件下,“敌机”多方向、多批次、多高层、小间隔连续进袭。半个小时后,抗击结束,部队灯火管制,紧急机动到几十公里外的靶场设伏。一刻钟后,某型靶弹来袭。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某型车载系统突然罢工,工程师刘永临危不乱,10分钟排除故障。雷达转入战斗状态时,一个电源模块出现故障且不可清除。截获军官伊兴明及时找准故障原因,1分钟完成插件更换。这两起故障,好险啊! “险中求胜的背后,是初具雏形的一批人才方阵!”刘志平团长告诉记者,培养“指技合一”型人才一直是团队不懈追求的目标,20多年的接力让“团有专家、营有骨干、连有后备人才”成为现实。每次任务,他们都针对可能发生的故障制订两套以上的应急预案。 发射导弹直刺苍穹 预赛总成绩第二,该营顺利晋级决赛圈,与装备精良的高手展开巅峰对决。战场无亚军,誓夺“金盾牌”。决赛开始,指控舱内,营长邱连龙刚接到作战指挥车指示的目标信息,耳边就突然传来“轰”一声巨响,不由得浑身一震。不好,对手已先于我们发射导弹! 舱内的战勤人员心里明白,对手的雷达性能更先进,导弹飞行速度更快!“不要慌,按既定方案组织抗击!”团长刘志平嘱咐道。 “发现目标!”探测军官李涛大声报告。荧屏上出现一条短线,截获军官伊兴明校对游标,摇动手轮,快速锁定目标。“发射!”导弹直刺苍穹。 10时许,随着“发射场地人员撤离”命令的下达,指控舱内空气骤然紧张起来。目标来袭,对手又一次抢先发射导弹。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该营战勤人员异常沉稳。“发现目标,方位××,高度××”“稳定跟踪!”“发射!”两发导弹拖着华丽的弧线直奔目标而去,大家屏住呼吸,盯着显示屏,见导弹与目标“套圈”,指挥车内外一阵欢呼声。 实弹射击2比1,空军“金盾牌”比武12个竞赛科目结束,空军首长现场宣布:中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夺得“金盾牌”! 转型先锋 铁拳部队赫赫有名 回首该营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这次他们能如愿捧回“金盾牌”绝非偶然。因为他们一直紧盯实战转型开路,始终站在兵种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制高点。 十多年前,该营在全军首家装备了某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整建制担负着首都防空和应急机动作战双重任务,在制定教令训令、创新战法训法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全军打出了“铁拳头”部队的赫赫威名。 “好的家业不是守出来的,而是闯出来的。这个团成长的每一步都折射出对兵种部队的战略担当!”该团所在师政委刘亚武告诉记者,换装没几年,更先进的同型装备就列装到了兄弟部队,但这个团一直创造并保持着地空导弹兵历史上击落最快最慢、最高最低、最远最近目标和干扰条件下命中率最高等11项第一的纪录。 大校专家扎根一线 从当年的新装备,到如今的老伙计,他们缘何20余载“宝刀不老”?团政委于飞的总结只有两个字:人才。其实,从接装那天起,他们就担负起了兵种部队人才种子基地的重任,6次分流为空军输送近300名骨干人才,30余人走上师旅团级领导岗位。 人才分流不断流,向外输血更造血。他们把人才放到与战斗力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考量,一批大校军衔的技术专家跟着部队遂行任务,上高原、入大漠、走边陲,扎在一线保障兵器、带教徒弟,官兵亲切地喊他们“大校保障班”。可有谁知道,他们都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让自己的想法在战斗力末端开花结果。空军级专家、高级工程师周建奋,面对刚刚到手的新装备,边学边干边总结,编写了20余种装备的学习教材和使用手册,发现和改进的技术问题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战略转型人才为本 “不敢同第一较量的人,永远争不到第一!”这是高级工程师席吉虎的名言。他敢于创新、不畏权威,多次在重大任务关头独立排除临战故障,成为外方专家都叹服的“兵器通”,被空军授予“刻苦钻研新装备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一般故障不出连、复杂故障不出营、重大故障不出团”,已成为该团兵器保障新常态;“团有专家、营有骨干、连有后备人才”,人才梯队初具雏形;科研革新成果获奖20余项,士官搞课题攻关、带干部徒弟已不算稀奇。 战略转型,人才为本;才尽其用,融合制胜。接装20多年以来,团党委18次被评为先进,团19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主要得益于人才这个战略资源。团长刘志平告诉记者,近些年该团多次与兄弟部队角逐比武竞赛场和实弹射击演兵场,虽然装备明显劣势,却能屡次夺魁。败中求胜、险中求胜,靠的就是融合! “指挥人员懂技术,技术人员懂战术,保障人员懂系统!”周建奋对此深有体会,每次大项任务,他都和团长住一个野战帐篷,方便有问题随时交流;每次战术研讨会,技术骨干必须参加,什么目标用什么战术,技术人员说了算! 转型,让他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把目光瞄向更为高远的空天,跨专业、跨领域,甚至跨军种学习研讨,人与人之间、装备兵器之间、火力单元之间、兵种部队之间系统融合越来越紧,与实战的距离也越来越近,锻造空天铁拳,一个新型团队正在崛起。北京晨报记者 张牵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