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散文,大家脑海会不由自主的浮现“形散而神不散”这句话。关于这六个字散文界也争的纷纷扬扬。不想评论对错,只想说说我对散文的理解。 散文的“散”字,同篆体字“?”,会意字。有两个来源,一是以手剥麻之意;另一个是手持酒器的形状(左边所从是古代爵类酒器,右边从“攴”表示以手持之)。散有三个发音,均读“san”,分别发上声、去声和轻声。从词性上也分三种,名词、动词、形容词。 上声散“sǎn”分为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有九种含义,分别为逍遥、洒脱、散朗、闲散的职位、杂乱、文学体裁、零碎、粗疏、平凡之意。名词的含义有二,一是药粉、散剂;二是姓氏。去声散“sàn”分动词和形容词。动词有分散、散发、敞开、排遣、逃、放、抒发、结束、丧失九种释义。形容词有纷乱之意。至于轻声散“san”只有一种解释就是零散。我认为散文之“散”的喻意,应该包涵以上词性的大多数含义。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和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是一种抒发作者真实情感、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体。“散文”一词第一次出现大约在北宋太平兴国时期。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散文之“散”首先表现在散文的分类上。有些散文网站为了读者便于阅读,把散文竟然划分了十几个品种。其实大可不必,把散文分为记叙、抒情、哲理三种即可。记叙散文又分为记事和记人两种。记叙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在叙事写人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抒情散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高水平的作者都善于合理地运用象征思维、联想思维、情感思维,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散文之“散”也表现在散文的发展上。先秦时代,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如《左传》。两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之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到了唐宋,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明代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注重“义理”的体现。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十三类。到了近现代散文被进一步细化,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文学样式,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范畴。网络普及以后,大家对散文写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上到百旬老翁,下到总角小儿都能来上一段。鼠标一点就通过各个网站、论坛迅速蔓延开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散文之“散”也表现在散文的特点上。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其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其文风优美,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其语言凝练,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之“散”,还表现在题材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散文之“散”,说的是作者云集,风格迥异,世间万物皆可入文,人生百态均能诉诸笔端;散文之“散”,集成了涉笔成趣,意境深邃,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散文之“散”难在把握白云苍狗,镜花水月,山南海北,大千世界,写出一番新意。散文之“散”美在意之所到,胸臆自发,气势如虹,畅快淋漓。散文之“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纵横古今,大胆设论,以小见大,意在言外。说到底“散”作为散文的“一种神态”,背后隐藏着丰富的艺术含量。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散文的精髓在于“意在尘外”、“意在史外”、“意在言外”,说明白点就是要写出新意。 散文之散贵在“真”,所有的素材必须为真字服务,虚情假意写不出好散文;散文之散贵在“新”,写散文不构思、不转换视角、不去创新,写出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语言可能很优美,写的啥不知道,读后就忘。散文之散贵在“纯”,一是要文心纯净;二是要文风纯朴;三是要文字凝练;四是要主线清晰。如今网络上有一种现象,你辛辛苦苦写了半月,一篇美文诞生了,浏览量不及人家随随便便拍的一张照片或者别处粘贴来的一段笑话。大家不妨看看自己的空间,看看是日志的点击率高还是说说的点击率高就知道了。所以说散文之散还要贵在“静”,心浮气躁写不好散文,也做不好人。 在当前浮躁的文化环境中,我们被太多漫不经心、拖沓沉闷、“无形无神”的散文包围,人失神,则目光呆滞,面色无华。散文若失神,则文无形气,呆板木讷,读之索然。当创作偏离了的正道,寡情少趣、芜杂低俗会趁机占领散文的领地。“文章有骨千金重,笔墨无神万言空。”只有渗透着作者主观情志的“神”的契入和融合,才能激活并启动散文的艺术想象和创造,最大程度地抵达思想的本质真实,自然而然地进一步拓展散文的审美高度和广度。 首发散文网://www.sanwen.net/subject/3909057/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