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石成壶 梁孟伟 石梁北行5公里,穿过一个隧洞,右折就是“铜壶滴漏”景区。由于此处重峦叠嶂,竹木满山,只能听见谷中隐隐水声,而难窥千姿百态的飞瀑流泉。直到走下一段石阶,穿过一片竹海,循着越来越大的瀑声,一泓碧玉和一帘飞瀑,终于呈现在眼前。 站在谷底,向上仰望,只见竹树石上生,银帘云中挂。由于岩宽如墙,又是斜坡,瀑布下跌时就少了些野性,多了份温柔。宽宽的涧水先莹莹地流下斜坡,然后再缕缕地飘下一口碧潭,如一匹白练垂挂在岩壁,又似万串银珠抖落于山前,组成一张轻柔可卷的水珠帘。岩上另有一束小瀑单支独流,又与宽阔的“珠帘水”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来到瀑布上方,那股细流出没的岩涧叫龙游枧(涧),涧长十余米、宽尺余。这条上宽下狭的天然石枧(涧),如逢大雨滂沱,上游来水湍急,水从涧中窜,流在岩里过,宛如龙游蛇飞,一旦突然悬空,就会喷薄而出,如银龙跃空,白虹贯日,化作漫天水雾,让人叹为观止。 从龙游枧上行,地形稍缓,水势柔和,这里的水和石,不像珠帘水那样相击相搏,龙游枧那样相贯相透,而是水拥石怀,石挽水手。涧中的巨石一律圆滑光洁,如僧似佛;涧中的清泉一律晶莹澄澈,千娇百媚。它们一路叮叮当当,不时卿卿我我,一步三回头,欲走又还留。一块普普通通的顽石,经过流水的滋润、打磨、抚摸,竟然变得如此润泽而富有灵性;一弯缓缓流淌的碧水,有了石的阻隔、点缀、依伴,竟然变得如此的深情又不乏浪漫。我觉得,石没有水,便少了一份灵性,一份温柔;水没有石,便少了一份勇敢,一份激情。(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循流而上,又见一潭。站在潭边,从下望上,一幅壁立千仞的巨岩,岩壁中间裂开一条口子,一股银瀑徐徐吐出。我们绕行至岩顶,只见巨岩平坦滑溜,只有一截铁桩可凭,我欲探身引颈,怎奈两股战战不能移步,心跳加速几欲飞出:原来身下巨岩早被雕琢成一个空腹的巨壶,壶上水如银龙,飞蹿入壶;壶内水花飞旋,其形若沸,其声如雷,就这样奔涌、飞溅,翻卷、澎湃,蔚成一大奇观。 此壶高约15米,直径达7米,壶壁光滑,壁呈铜色。瀑水泻落壶中,回旋打转,然后从形似壶嘴的岩隙中喷出,挟雷裹电,喷珠溅玉,下注深渊,形成一泓碧潭。袁枚有诗云:“巨石如壶形,浪从壶口涌。声若春行雷,势如底脱桶。难教司宫斟,只可巨灵捧…… 天台是个多瀑山区,铜壶是个典型的多折瀑,中层的“壶穴”,是水流涡动和下蚀作用形成的一种凹穴。这种腹大口小的瓮形巨洞,瀑水由崖岸下跌,在穴中回旋奔涌,由前面一处裂口冲出,犹如古代计时工具“铜壶”之滴水,昼夜不息,故名“铜壶滴漏”。 这是不是李白遗留的那把玉壶?我想李白既然两登台越,就有可能造访过铜壶,《月下独酌》的灵感是否来源于此。试想,山水之间,明月之下,百花丛中,铜壶中贮进了太多的珍珠米,加进了太多的白云酵,融进了太多的明月辉,酿成了不竭的太白酒。 这是不是上帝造就的时间之钟,从而把时间这个概念具象化。它告诉着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它告诉着人们不能走进同一条河流。它让你感悟着铜壶滴漏的万千深意,回味着铜壶滴漏的无穷内涵。 我徘徊在铜壶之下,龙游枧旁,佩服着内外地质营力的伟大神奇。特别是外地质营力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综合化作了千奇百怪的山形石貌。大自然这个最伟大的雕塑家,无需雕刀刻凿,也不要泥粉石膏,只需水声风形,就完成了铜壶滴漏、龙游枧等一件件艺术杰作…… 水和石是最完美的结合,一动一静,一刚一柔。水失去了石的臂膀,就没了依靠和方向;石失去了水的滋润,石就没了生命和光泽。坚韧无比的石因水而变得无欲则刚,柔姿多情的水因石而变得有容乃大。水改变了石,石成就了水,水石的和谐美化了自然。从水与石中,我们感受着韧性与温情,美丽与壮观,温馨与浪漫。 首发散文网://www.sanwen.net/subject/3909089/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