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家训的短文,我思前想后竟没有找到我的家训,想着什么诸葛的《诫子书》、朱柏庐的《朱子家训》,父亲也是文化人,总该有一两个词和几句话可以说吧,就给老父亲去电话,父亲说:我们本家就是一个平民之家,做平民百姓该的事情,无家训。 其实由小到大,父亲以及我父亲的父亲,都没有跟我说过什么家训,也无传家之作,就连喜欢的字画都没有,我们一辈子一辈子过着平民的生活。父亲对我们兄妹四人,从不泛泛说教,偶尔我们就是有了错误也只是就事论事的批评几句,绝不长篇大论,也不旁征博引。但他对自己却是十分苛刻,不该做事决不做,不该说的话决不说,若是哪一日对我们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对家里做了不该做的事,只要是他想起来了一定要道歉,也绝不再犯。 父亲十九岁入学师范,二十三岁开始从事教育,到六十岁退休返聘,六十五岁离开岗位回家,算来父亲从教四十多年,四十多年父亲大部分都是做校长。但父亲从没有因为他是校长我们兄妹四人因此得到什么特殊化的关照,记得小时候刚入学的时候我跟老师同学说我爸爸是校长,还让老师和同学一顿嘲笑。父亲从教多年,同事朋友很多,一年四季常常有老师和朋友到家里吃饭,但却从没有看到来客手里带着点心,就算是有几次来了生人拿着点心的也被妈妈在客人临走的时候塞到手里带走,我也就常常羡慕村里别人家的客人都能提着大包小包,拿着不知名的点心。小时候我也就这样一直认为我父亲的客人是不带礼物的。 父亲是一个说话做事严谨的人,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而我感觉颇为有趣的便是记得小时候,逢到腊月门,家里的炕上都放了一堆的红纸,一卷卷的写着严家李家的大号。因为在村子里父亲的毛笔字为最好,所以求写对联的也格外的多。父亲也安排我们任务,妹妹主要任务是磨墨的,哥哥要提前查找报纸找到吉庆对联。因为饭桌太小,常常刚写完的字就淋了墨水,我就帮着父亲托着红纸,姐姐就烧热了炕,烘干对联的湿墨水。这样的事常常要十多天,每天家里都飘着墨香,也因此格外崇拜父亲,默默的跟着父亲学着。年年如此我们家常常把家家户户都要做的年事忘了,简化了年味,也赔上了毛笔和墨块,但父亲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或者是推脱,来者不拒。多年后,直到乡里的集市上有了卖对联后才渐渐不再把写对联作为我们家过年的一项大事,可父亲还是主动的到孤寡老人和贫穷的人家写对联,这种习惯一直坚持了很多年。 如今父亲年事已大,右手也有些颤抖,是写不了流利的毛笔字了,但父亲仍然一如既往的作着力所能及的事,自己能做到就不麻烦儿女,也决不麻烦别人。父亲虽没有给我们立下家风家训,但父亲却时刻立行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乡里乡亲成为一位极有德重的人,邻里若有个磕磕绊绊,或者谁家的兄弟婆媳有个家长里短都找到父亲说理,父亲也都一一耐心的调节、化解矛盾。 现在我们兄妹四人也都为人父母,且以我们父母为榜样,愿做一个慎行而热心的人,在工作中也是表现突出,早早的加入了共产党,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父亲用他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也许平民百姓之家,虽无家训,却仍结初心,也保持着国人千年礼仪之邦的传统。只一两个词,几句话是无法全面涵盖国人千年的古训,当然也不用浮夸的词汇说教育人,我们能做到的也就是将这弘扬正气的传统传承下去,摒弃糟粕污浊之行为,做一个本分乐善的平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首发散文网://www.sanwen.net/subject/3908727/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