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陡坡引发一场“交锋” ——来自中部战区陆军某训练基地演训场的调研报告 本报记者 胡春华 周 远 通讯员 刘显伟 图为前不久某参演部队步坦协同突破敌障碍向纵深推进。 胡春峰摄 面对陡坡的“现场考量” 此刻,记者就站在这个陡坡上。爬上来不易,下坡时更难。可想而知,几十吨重的装甲车该怎么爬上爬下? 因为这个坡,训练基地官兵没少动心思,从选址到整修,依据大纲标准做,按照实战要求来。山坡倾斜30°左右,达到履带装备爬坡的性能极限,关键是坡长,弯多,有悬崖,有峭壁。目的只有一个:设难设险练精兵。 因为这个坡,参演部队与训练基地没少拌嘴。争论的焦点也只有一个:这么陡的坡怎么爬?出了事故谁负责? 吵归吵,争归争,年度演训计划不能改变,所有参演部队在演训“战场机动”这一课目时都必须爬这个坡。基地综合以往近20支参演部队的演训情况,概括出以下三种类型。 敢打敢拼型—— 勇于挑战不畏险 2015年9月,这条装备机动路建成后,迎来了第一个使用单位:某装甲旅。“我们一定完成导演部下达的战场机动任务!”面对陡坡,该旅党委一班人尽管态度坚决,但心里直打鼓。 他们前期勘察发现,机动路上的这个坡确实不一般,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事故。 怕啥来啥!第一辆坦克爬过坡顶时,驾驶员没有掌握好速度,坦克瞬间失控了。“危险!”现场观摩人员都惊出了一身冷汗。随着“咣当”一声巨响,火星四溅,坦克碰到巨石后向右转停了下来。这块巨石,是训练基地出于安全考虑,提前放置在悬崖前面的。 驾驶员从坦克里爬出来,看到巨石被撞了一大块,吓得脸色煞白。 后面的坦克还爬不爬?旅领导神情凝重:“有惊无险,这恰恰说明各种安全措施到位,也说明这个山坡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可以锤炼驾驶员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驾驶技巧和心理素质,我们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练兵机会!一辆不少,全部爬。” 一辆辆坦克加足马力轰鸣着,一个个险情也接踵而来。 一辆坦克开到半山腰“没油了”,准确地讲不是没油,是因为坡度大,油箱倾斜,油嘴够不到油箱里的油,他们不得不停在陡峭的山坡上加注油料;一辆坦克偏偏在下坡时履带断了,在做好固定和必要的防范措施后,维修人员冒着危险将坦克修好;一阵暴雨过后,道路湿滑,一辆坦克在爬坡过程中干打转不动窝,官兵利用树枝、自救木等器材铺设路面…… 惊心动魄的练兵场景,让前来观摩的上级领导、参演部队领导,既提心吊胆,又倍加欣慰:“有惊有险,这才像个练兵的样儿!” 导演部反馈,该旅进行第一圈环场机动时耗时长,出现情况多,第二圈吸取教训,行进速度明显加快,被判合格。 软磨硬泡型—— 怕出事故降风险 “老常,机动路上的这个坡太陡了,我们好多装备过不去。”“老常,你不知道我们压力有多大……” 又一场演习即将开始,参演部队的一位领导到现场察看后,多次找到演习副总导演常连甫求情,想大幅减少参加战场机动的装备数量。 按照导演部给出的装备出动率,该旅很多履带工程车、保障车也要参加战场机动。可是,这些装备吨位重、底盘高、体形大,过陡坡时很容易出现翻车等安全事故,最好有选择地参加战场机动,或取消相应的课目。 “我们找专家论证过了,这个坡能过,坡度在这些装备的爬坡性能极限范围内。”常连甫态度坚决,不参加机动就要记录在案,不仅要裁决出局,退出演练,还要从演习总分里扣除分值。 看到软磨硬泡不见效,这位领导狠狠地说:“出了事你负责?实在不行,我把部队带回去不爬了。”常连甫一听火了,脖子一拧:“你吓唬谁?前面的部队都爬过了,说明坡度没问题。你们出事我不负责,想带回去那是你的事!” 参演部队和导演部互不相让,随后又在文电上打起了主意。该部先后三次向导演部打报告,分别请求在战场机动环节,减少50台、30台不等的装备出动数量;前两次收到报告,导演部直接回复“请再认真论证”,尽管第三次批准了报告,还是按照规定扣除了相应分值。 “他们考虑的是安全,是怕出了事受连累;我们考虑的是公平,是练兵的实际效果。”看到个别参演部队不情愿地爬过山坡,愤愤地绝尘而去,训练基地官兵心里很不是滋味。要知道,他们为这条路、为这个坡,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 投机取巧型—— 躲避陡坡钻空子 接下来的一幕,更有点离谱儿。 一天深夜,正在值班的基地司令部训保科参谋李军行,突然接到导演部的电话:“我们从视频监控室看到,陡坡上有人在施工,是不是你安排的?” “不是我安排的,我马上查看。”李军行带人带车迅速赶到现场,只见有几名地方群众正驾驶着推土机紧张施工。一打听,他们说是部队上的人安排的,具体哪支部队说不清楚,主要任务就是铲坡,往下平一平。 李军行心里清楚,这是哪支部队所为。白天,他在战场机动道路巡查时,看到参演某旅工兵分队在这个坡上忙活。李军行当即制止,并提出严厉批评,没想到他们趁着夜色又动起了歪主意。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李军行作为机动道路维护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有时候不得不和参演部队“斗智斗勇”。 一天晚上,加班整修好道路后,李军行带队返回时,看到旁边一片玉米地里有灯光,一名地方群众驾驶着工程机械,在另一名地方群众的引导下紧张挖土填壕。走近一看,他们正在抓紧修路,而且已经修了1公里多。 李军行告诉记者,他们修的这条路,正好可以把陡坡绕过去。其实在建设战场机动路时,基地曾考虑过这样走,但从实战出发不是最佳选择,最后基地党委研究决定,避易就难走高坡。 为防止意外,训保科不得不在他们重修的路口横放了一台运输车,让参演部队无法绕行,并在每台车上装了定位系统,适时掌控每台参演车的具体位置。 李军行介绍这些情况的时候一直紧锁着眉头,看得出,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又是复杂的。参演部队与训练基地不是隶属关系,但首先不是对立关系,因为训练的目的是一致的,不存在谁和谁过不去。 要说过不去,基地严把演训质量关形成一条铁律:“谁同实战过不去,我们就同谁过不去!” 调查思考: 破除“隐形之坡” 才能爬上高坡 战车爬坡之难,现场纠结之多,暴露的不仅仅是战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暴露出在战斗力建设上,还有不少有待破除的“隐形之坡”——思想之坡,作风之坡,观念之坡,以及那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坡。这些有碍战斗力生成的“大坡小坎”不破除,实战化就很难落到底。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强军目标指引下,全军官兵胸中有使命,肩上有责任,在打赢的征途上疾步快行。但也有个别部队指挥员受和平积习的影响,以不打仗的心态对待训练,缺乏练兵备战、领兵打仗的责任担当。重管理轻训练、重完成任务轻训练质量,没有把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放在默默无闻、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上,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基础不牢。该抓的课目没有抓,训了的课目不到位,浅尝辄止,大而化之,致使有些课目长期处于低层次循环状态,过得了“小坎”,爬不上“大坡”。 特别是消极保安全的思想,在爬坡中暴露无遗,高难课目不敢碰,涉险课目绕道走。不可否认,在安全这根“红线”下,各单位尤其是单位主官确实压力很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保安全、防事故的问题上,相关政策和做法应当有所调整和完善。练兵打仗,真刀真枪,各种险情,难以预料,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处理不好,就会挫伤官兵训练的积极性。 (二) 抓训作风不实,也是参演部队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一位旅领导直言不讳:“五多”问题虽然有所减轻,但仍旧没有根除,甚至出现了“新五多”现象。新、旧“五多”夹击下,训练时间一再被挤占。 突出表现在:大项活动多、各类集训多、检查评比多。不少单位被各种活动牵着鼻子走,抓准备、凑尖子、搞集训,耗时费力。一些单位在训练指导上也是想尽心思抓重点、出彩头,缺少打基础的耐力和韧劲,很少沉下心来,结合本单位实际谋划布局、夯实基础,致使有些基础训练课目进步缓慢。 时间,是开展训练的最基本要素。就拿拉动来说,有些部门不注重战斗力生成规律,动不动就拉动,甚至新兵刚入伍连专业知识都不熟悉、连拉动是怎么回事都不明白,就跟着部队跑。上级组织一次,下面拉动多次。结果拉来拉去,部队紧急出动的速度一提再提,而训练基础却并不牢靠。 (三) 在演训场,记者见到了某装甲部队的一名特级坦克驾驶员。他对记者说,从来没有爬过这么陡的坡、这么险的坡,真正找到了实战的感觉,很想再多爬几次,我们平时的训练因缺少相应的训练场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比如:训练过反坦克壕这个课目,也就是讲讲动作要领,驾驶员背记熟了就算过关;有时挖条小沟,深度跨度都达不到反坦克壕的标准,驾驶员只能象征性地现场感受一下。 毫无疑问,训练,尤其是高难课目的训练,缺少了必要条件支撑,肯定会大打折扣。据参演部队反映:眼下“有马无鞍”的现象在一些部队比较突出。训练大纲里有规定的课目,可没有配发相应的训练器材;配发了新型装备,而没有相应的训练场。 客观地讲,我军正处于转型过渡期,需要填补的“空白”还有很多,一时满足不了训练需求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正在施行的基地化演训模式就是个好办法,解决了不少训练中的难题。在现场观摩的一位领导说,现在的装备和训练条件比过去强多了。战争年代,我军装备之差有目共睹,但革命前辈把手中武器练到了极致用到了极致,所以能以劣胜优打胜仗。 带领部队第一个冲过陡坡的某装甲旅原旅长张全军说:练兵打仗永远没有“万事俱备”的时候,更不是懈怠练兵的理由! 多摆问题,少讲成绩;不怕演砸,不怕出丑;练出血性,去除娇气。是军委领导和训管部门一贯倡导的训练指导思想,特别是对演训中的形式主义和虚假行为,露头就打,毫不手软,有错必究。前不久,军委训管部和军委纪委,通报了28起违反军事训练制度规定问题处理结果,立起越来越实的标准,传导越来越严的压力,释放失责必问的信号,以此推动实战化训练“实”起来“化”到位。 锐视角: 站在高坡看全局 透过爬坡看全训 基本功,打赢路上的“必爬之坡” 一个陡坡引起的“连锁反应”仍在持续“发酵”。 调研中,无论参演部队还是某训练基地,谈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基础训练不扎实”;调阅历次演训讲评总结,点到最多的一个问题还是“基础训练不扎实”。 曾参与导演近百场演习的某基地总工程师常连甫,更是感受深刻:“演训中暴露的问题,很多都是基础训练不扎实的问题。” 记者恳请常连甫就“基础训练不扎实”的问题敞开了谈一回。从指挥员到指挥机关层面;从单兵到分队战术层面,有关“不扎实”的环节和细节,老常一鼓作气讲了两个多小时。他说,这些问题在演训中暴露出来不可怕,带上战场才可怕。而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部队的整体趋势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强。他最后提高嗓门说:发现问题而不去解决问题才是更大的问题。 老常所指的“基础训练不扎实”的问题具体是什么?众所周知的原因,记者只能有选择性地缕一缕:跑不动的问题,不会跑的问题,联不上的问题,打不准的问题,不会用的问题……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东西都过时了,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打仗不会像过去那么复杂,靠信息化手段和高精尖装备,就可以摆开战场,我们不需要再吃那份苦、受那份罪、冒那个险了,只需要抓好研究好战法就行了,基础训练偏点漏点弱点无大碍。 其实,无论战争形态怎么演变,战场都是残酷的,都是双方体能、技能、智能、意志力的比拼与较量。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贻误整个战局,该跑的跑不动,该打的打不响,该爬的坡爬不上,该趟的河趟不过去,战败沙场必定无疑。 可能还有人说,现在都是联合作战了,坡陡过不去,可以呼唤炮兵把坡炸平,甚至让其代替完成战斗任务。这是异想天开,联合作战是强强联合,是为了弥补各军种自身无法克服的短板。试想,未来战场上如果人人都想着让友邻部队补台、给自己当保姆,这个仗还怎么打? 要知道,基础训练的每个课目、每项内容的设置,都是经过长期积累和实战中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容不得半点粗疏和大意。 纵观世界军事强国,信息化手段不可谓不强,高精尖装备不可谓不多,他们为什么要恢复刺杀训练?他们为什么把一个简单的轻武器射击设置得那么复杂?他们为什么把基础训练看得这么重? 战场法则是一致的,战争规律是永恒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赢最终靠实力说话,实力来自哪里?把课目训全,把时间训够,把重点训透。 练好基本功,打赢路上的“必爬之坡”。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