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总理答记者问中,“担心”一词出现了13次,大大多于2009年的4次。而此前连续两届人大闭幕记者会上,这个词没有出现过一次。在这样一个中国领导人与世界媒体面对面交流的重要场合,“担心”一词如此高频率地出现,表明中国越来越能够坦率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从答问中看,这些“担心”涉及很多方面,有的是针对国内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有的是指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有的是记者发问中提到,有的则是温总理的坦诚回应。 一直以来,我们都善于讲“放心”,让国民信心满满,让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放心。但一个真实的中国,应当是既有放心,也有担心。总是讲“放心”,会让世界对中国过于乐观,也未必有利于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西方人就不大爱讲放心,他们更多地是讲担心。有些政客甚至不惜夸大民众的担心,还拿着这些担心满世界地去讲给别人听,尤其是讲给中国人听,要让中国人理解他们的难处,好像他们受了很大的委曲。 随之而来的,是有意或无意地拔高中国。在西方世界的视觉图景里,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已几近垄断了整个中国的国家意象,好像中国已经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甚至马上要开始“统治世界”了。 现在,我们也该向世界坦率讲述中国的担心了。讲担心,就是要讲清楚当前中国发展的难度以及背后的复杂性。 从内部看,在缩减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方面,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而解决医疗保障、就业、房价、腐败、环保等问题的难度也非常大。所有这些问题没有一项不让我们担心。 中国的外部环境也不是风和日丽,也有不少足以让我们担心的问题。比如,中国用相当多的外汇购买了美国的债券。总体上看,我们的担心其实一点也不比西方那些国家小。 讲担心,关键就是要坦率地讲述中国的现实。这应当是未来中国的外宣、外交工作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中国哪里行,哪里不行,说出来,摆出来,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把复合、多面和纷杂的中国现实整合到一个整体的中国形象中,才能够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讲担心,绝不是放弃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民族,同样也应当是富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忧患使我们清醒,使我们勇于面对困难。 当今世界,没有谁可以忽略中国经济的走向,本次两会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就在于此。当中国的发展开始影响世界的方方面面,注意倾听中国的担心,对世界来说就是十分必要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