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西方舆论掀起了一股说中国“傲慢”、“强硬”的热潮。这正是西方长久以来把持着国际话语权造成的独断结果。 比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明明是发达国家自食其言,拒不履行中期减排承诺,一些人却将板子打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身上。中国去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但一些人反倒要求中国对国际金融危机负责。 对这些不公正的指责,中国不能不还以事实真相。这就要求中国不但要“敏于事”,还要“敏于言”,积极抢占舆论的先机。在当今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够了。中国不仅要堂堂正正地追求和平发展,还要更加积极地向外界说明和证明自己的发展理念。中国“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胞物与”的普世情怀、“以义制利”的责任意识、“以理服人”的处世方略等,蕴涵了包容友爱、自律自省等普世价值。中国提出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及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理念主张,符合时代大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一段,当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同舟共济”、“人心齐、泰山移”等中国俗语成了国际流行词汇。《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不久前撰文比较中国和美国时,认为两国最大的区别在于,美国有想象力,而中国有良政。 长期以来,西方之所以能在国际舞台上呼风唤雨,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把持了国际话语权。没有话语权,说实话也没人听得到;有了话语权,说假话也有人信以为真。现在,国际力量对比虽说在“东升西降”,但西方借助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主导优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仍然有足够能力让后起国家吃哑巴亏。比如,如果按照西方对“民主”的定义,中国似乎怎么都不是“民主国家”。但中国完全应该自信地表明,并非只有西方多党选举的那一套才叫民主。一个国家体制的好与坏,首先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是否有利于推动国家发展,是否有利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其实,历史上,“民主”和“人权”并没有妨碍殖民化和炮舰政策。现实中,只要按他们的意图办,符合他们的利益,对所谓“不民主”的国家,他们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一些国家连2012年前的减排承诺都弃如废纸,却奢谈2050年的减排目标。中国庄重宣布的自主减排目标,则是中国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对外打交道一贯遵循的准则。但现在,中国不仅说到做到,做到的也要会说到。▲(作者是国际问题观察员。)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