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伊核问题,中国可以更从容

2010-3-2 19:42| 发布者: Long| 查看: 59| 评论: 0|原作者: 高祖贵|来自: 环球时报

  近来,随着伊朗核问题有关六方开始谈论联合国安理会新的对伊制裁决议问题,以及美国开始单方面对伊实施新的制裁,该问题相关事态再度走到关节点。与之前的形势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中国正被推到该问题有关事态发展的风口浪尖,越来越被视为新一轮政治和外交努力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中国承受的外交和国际舆论压力明显上升。

  这种趋向与2009年以来中国发展被塑造成世界经济拯救者乃至整个人类未来决定因素的国际舆论倾向,基本出自同一思路和同一逻辑。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和国际影响力增大的结果和反映,充分表明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期待;从另外的意义上讲,这也是西方应对中国快速崛起的大战略在具体问题上的浓缩体现。如此一来,中国任何一个政策举动都可能被解读出太多的战略含义,政策选择的敏感度和难度在世界的高度关注下明显增大。

  中国的政策选择之所以困难而敏感,主要由于目前有关伊核问题已形成的局面是:美、英、法、德在对伊制裁问题上采取一致立场,俄罗斯有关表态的变化被视为支持制裁,唯独中国尚未表态或被认为持反对意见。美欧有一个重要共识,即西方只要促使俄转变政策,中国就可能因担心陷入孤立而被迫跟进;而只要主要大国一致采取强硬的明确的反对立场,就能迫使伊朗就范。目前,如果中国在此形势下不与美欧俄采取一致立场,不仅很可能被描绘成导致政治和外交途径失败的重要因素,而且很可能被解读为出于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与美欧作对以及不负国际责任,中美关系可能因此进一步下滑。

  实际上,事态未必会如此直线条地演变。就伊朗核问题本身的发展而言,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两条轨道。一条是从制裁到军事打击的强硬路线,另一条就是外交谈判。目前,尽管以色列越来越强调军事打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美欧积极推动实施更加严厉的制裁,但是,政治和外交途径仍有余地,进行浓缩铀交换的谈判之门并未关闭,美方准备提出对伊朗提供医疗用同位素技术的建议还可能带来新的谈判机遇。从近期美国和伊朗等方面的政策走向看,伊核问题将沿着这两条轨道交替发展。在这个复杂竞争博弈的过程中,各方战略和政策都可能出现调整。

  基于这种判断,中国的政策选择应该可以多一些从容、少一些紧迫,多一些独立、少一些捆绑。具体而言,就是应做适度的切割,努力防止美欧等目前将多重关系和多个问题进行捆绑联动的局面,包括:中伊关系和中美关系过于紧密地联动,对伊朗的整体政策与对伊核问题的具体政策过于紧密地联动,以及对伊核问题的政策与对伊朗发展核武器的政策过于紧密地联动。换句话说,中伊关系与中美关系并行不悖,中国应坚持推进与伊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中伊关系发展得越好越有助于中国在该地区更加积极地发挥建设性作用。

  在核问题上,中国的政策选择应该同时兼顾三个并行不悖的层面,一是一如既往地明确表达维护核不扩散体系和反对伊朗发展核武器的主张;二是明确表示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和行动,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三是具体选择应综合考量伊朗因素、波斯湾和大中东的地区因素、大国因素,这些因素的组合与统筹水平将决定中国政策的实际效果,也将彰显中国在新高度上的对外战略的新发展。▲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长。)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5-2-2 2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