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圆梦飞天的“总总师”

2017-3-16 17:18|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6| 评论: 0|来自: 解放军报

摘要:   圆梦飞天之路的“总总师”   ——追忆“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   本报记者 张 新 邹维荣 通讯员 赵艳斌   2月12日,我国“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任新民溘然长 ...
“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圆梦飞天的“总总师”

  圆梦飞天之路的“总总师”

  ——追忆“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

  本报记者 张 新 邹维荣 通讯员 赵艳斌

  2月12日,我国“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的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任新民溘然长逝,享年102岁。在航天领域,他与屠守锷、黄纬禄、梁守??并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从东风一号导弹,到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放飞东方红一号卫星,到担任载人航天工程首席顾问,中国航天事业从未少过任老的身影。他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航天人亲切地誉为 “总总师”。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追忆中国的“航天四老”。

  一封电报,让他与航天结缘

  1940年,当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任新民选择在另一个战场为国“战斗”,除了担任大学讲师,他还兼任某兵工厂技术员。在此期间,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成功实现用黑火药代替无烟火药装填迫击炮,解决了中缅战场上火炮装药的燃眉之急。

  不久,他被选送去美国一家著名的铣床厂实习。告别了祖国和亲人,任新民开始了异国他乡的生活。他在钻研工艺的同时,还拿到了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为以后研究火箭发动机积累了丰富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任新民义无反顾地回国。归国后,他强忍父亲辞世和儿子夭折的悲痛,在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搞”火箭。当时在中国,“搞”火箭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没多久,他接到一封电报邀请,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工作,并负责讲授固体火箭课程。就这样,一封电报让他与航天结缘。

  在那里,他与钱学森初次相见,在对中国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导弹的问题上,钱老脱口而出:“外国人能造出来的,中国人也能,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这句话任新民记了一辈子。

  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当晚,两位专家彻夜畅谈。钱学森赞赏他才识过人,这次见面,开始了两人此后半个多世纪的航天合作。

  1956年,由钱学森负责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被调任为五院下属的六室主任。从此,他的一生便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

  从零开始,把中国首颗卫星送上天

  这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东方红一号卫星飞向浩淼的太空。从此,照亮了我国的飞天之路。

  这一刻来之不易,要知道这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作为火箭技术总负责人,任新民难掩激动的泪水,艰难风雨历程涌上心头……

  镜头拉回那段峥嵘岁月。当苏联成功发射世界首颗人造卫星,毛主席审时度势,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不久,我国的人造卫星计划正式启动,任老担任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负责人。

  当时,中国工业一穷二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任老毅然挑起重担。

  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决定任务攻关的成败。研制发动机的过程异常艰辛,不仅要弄懂许多设计难题,还要攻克诸多材料与工艺方面的关键技术。这些困难如同一道道关卡,横亘在攻关路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凭着铁一般的意志,任老迎来胜利的曙光。

  攀登科技的高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在使用遥测弹测试发动机性能时,弹头未落入预定弹着点。

  时间紧急,任老心急如焚。他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漠苦寻弹头残骸。年近花甲的他,拄着拐杖,和年轻的战士一样,白天翻越一个个沙丘,夜里靠盖沙子取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第5天,终于找齐了所有残骸。有了确凿的“物证”,任老顺利查出故障原因,成功排除了问题隐患。

  此时,在技术上如何实现火箭整流罩分离,成为任老面前又一道难题。

  北国天寒地冻,任老裹了一件厚棉袄,便跑到外场进行试验。经过多次论证后,他确定了“两个半罩先纵向解锁,然后水平方向快速平抛”的新方案,成功实现火箭整流罩平稳分离。

  就在火箭发射前夕,为了保险起见,任老提出要在火箭二三级之间涂抹二氧化钼,防止火箭发生“冷焊”现象,影响分离。实践证明,这种“万无一失”的做法,对托起卫星成功升空十分必要。后来,周总理亲切地称他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在同事眼中,任老是中国航天领域的 “常胜将军”。但任老心里清楚,干航天哪有“常胜将军”,稍有半点马虎,就会酿成大错。当时,有人劝他,该退下来享享清福了。但他全然不顾地踏上了新型火箭研制的征程,相继“护送”多款型号卫星成功升空。难怪任老的女儿常说:“只要父亲出差几个月,我们国家就有一件大好事发生。”

  立下军令状,再难也要研制出氢氧发动机

  火箭飞行的动力源于发动机,与常规发动机相比,氢氧发动机效率高、推力大。但“搞”氢氧发动机,需要突破更多技术难题,关键在于低温和储存技术。当时,美国、苏联已成功掌握,任老迫切希望中国也能有所突破。

  为了保险起见,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计划使用常规推进剂发动机,把氢氧发动机作为备选。

  得知这一消息后,正在外地出差的任老,匆匆回京。在表决时,他掷地有声地说:“氢氧发动机这个台阶迟早是要上的,我们现在能上得去,我可以立军令状!”后来,氢氧发动机成为第一方案。

  当大家对新型发动机万分期待时,火箭却在首次托举卫星时,由于发动机原因,发生了二次启动失败。任老力挺的项目遭遇了滑铁卢,一时间质疑声四起。

  越是最困难的时候,越是快要成功的时候。任老鼓励大家:“掉下来并不可怕,只要认真对待,总结经验教训,再干,再实践,一定会成功!”在一次出差途中,他在草纸上论证时,终于找到答案——改变氢氧混合比。从此,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为中国航天的“金牌火箭”。

  几十年来,任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无数航天人。

  有一次,长征三号全系统试车,仪器舱突然着火。任老没等警报解除,顶着浓烟和灭火的水柱,直接爬上了试车台,希望通过着火点查明原因。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步入耄耋之年,任老继续发挥余热,他担任载人航天工程论证小组首席顾问,时刻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几个月前,他还心系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在病榻上写下“祝贺长征五号首飞成功”的字迹。

  任老对中国航天事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一句简单的话对自己61载波澜壮阔的“航天人生”做出概括:“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这句平凡的话语,是他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4 20: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