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岐老人指着燕赵晚报上陈振西烈士的名字流下热泪。 □文/图 本报记者 马冬胜 《志愿者义务为志愿军烈士寻后人》追踪 3月2日,本报刊登了寻亲志愿者张红琢整理的一份33名石家庄籍辛集籍志愿军烈士名单,他们安葬在朝鲜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和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截至昨日,这份名单中的4名烈士已经确认其亲人,另外有一位烈士陈振西,虽然一直没有找到其亲人,但是令人感动的是,他生前的一位战友贾文岐与本报取得联系。昨日,记者赶到贾文岐老人家中,采访了这位已经88岁的老兵,他向记者讲述了烈士陈振西的生前故事,以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那场惨烈且鲜为人知的铁原阻击战。 “他带着一个排伏击敌人不幸牺牲” “我看到《燕赵晚报》登的志愿军烈士名单中有陈振西的名字,深泽县人,当时我就落泪了,我们曾经一起战斗过。”贾文岐老人手里拿着3月2日的《燕赵晚报》,指着上面的志愿军烈士名单含泪说道。 “我是衡水深州人,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和陈振西曾在一个营,一起打仗。”贾文岐老人回忆说,1948年,他们所在的部队在冀东牵制敌人以配合东北的辽沈战役,“陈振西个子高高的,非常英俊,年龄比我大八九岁,当时他是连长。陈振西抗日战争时就入伍了,打仗非常勇敢,经验也比我们多,他非常爱护战士的生命,每次打仗都特别有战略,很沉着,尽可能的少牺牲战士的生命。1948年9月在冀东的一次战斗中,陈振西带领着全连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1951年初入朝作战后,我们没在一起打过仗,后来听我们团的政委说,陈振西在保卫开城的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当时陈振西带着一个排去伏击敌人的巡逻队,结果和敌人正面遭遇了,打死了十多个敌人,陈振西牺牲时还抱着敌人的一个指挥官,咬着对方的耳朵。一起战斗的战士把这个指挥官打死了。当时知道这个消息,我和团政委都哭了。” 提起往事,这位九死一生的老兵忍不住落下泪来,“在朝鲜时我们都不知道陈振西有没有结婚,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后代。现在回想起这些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来,心里会很难过。” “铁原阻击战我们连只回来7个人” 1951年志愿军入朝作战时,第63军为保障志愿军主力部队完成撤离和重筑防线任务,奉命阻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一个叫铁原郡的地方打响了阻击战,短短13天的惨烈战斗,近万名志愿军将士倒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贾文岐老人正是这场战斗的亲历者。前两年,央视军事农业频道《军事纪实》栏目拍摄的5集文献纪录片《铁在烧——志愿军第63军铁原战记》,就曾采访了贾文岐老人。 “铁原阻击战时我担任连指导员,当时战斗结束,我们连只撤下来7个人,其他人全都牺牲了。战斗中,一位战士受伤了,让他撤下去,战士不肯撤,说‘我不能打了,还可以帮着压子弹!’一个小时过去了,你再看,这个刚刚还说话的战士已经死了。”贾文岐老人眼眶再次湿润哽咽着说,战士牺牲了,其他战士就从他身上撕下一块布条,用钢笔在上面写上他的名字,然后再把布条放回到他的上衣口袋里,以证明他的身份,好让人们知道牺牲的是谁。后来牺牲的战士太多,钢笔没水了,写不出字来了。“当时我们就一个信念,我们是英雄连,我们不能给咱们连丢人,我们决不能怕敌人,要让敌人怕我们。” “在铁原郡有座金河山,部队没有吃的,我背上去半袋生高粱米,饿了人们就抓把生高粱米放在嘴里嚼。有个叫许成计的副营长,石家庄藁城人,当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亲自打重机枪,结果被敌人的枪炮把牙都打掉了,满脸是血,连高粱米也嚼不了,两天没吃东西,我们劝他撤下去,他就是不撤,打到下午2点多,八十多人都牺牲了。许成计再也没能回来,牺牲时才24岁。”贾文岐老人说到这,再也说不下去。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贾文岐的左侧大腿部位被敌人的炮弹炸伤,被送回国内的医院进行治疗。 常梦到当年战友 不知他们的下落 在国内养好腿伤后,贾文岐要求再次返回朝鲜继续战斗,二次入朝后,贾文岐被安排在师教导队,没有去前线,1953年从朝鲜回到国内。贾文岐说,他经常梦到当年的战友,由于自己岁数大了,有战友的名字想不起来了,偶尔想起谁的名字,他就赶紧记到纸上,怕又忘了。“谢谢《燕赵晚报》,是你们的报道让人们记住这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烈士的名字,还有很多烈士,人们不知道他们叫什么,他们永远埋葬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贾文岐老人也想借助《燕赵晚报》寻找他5位战友的下落,他们分别是: 张振京,鹿泉人,在入朝作战的第5次战役中,他带着战士们守山头,最后就剩下他和另外一名战士两个人。敌人冲上来后,他和敌人拼起了刺刀,据说张振京负伤但并没有牺牲,后来不知道这个人的下落。 邢贵金、梁平保、梁平书、梁万臣,4人都是石家庄郊区人,在平津战役前贾文岐老人曾和他们在一个连队,后来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去朝鲜战场。有知情者可与本报联系,电话:96399。 反馈 四位烈士的亲人找到了 李女士找到了父亲安葬地 3月2日,本报公布了33位安葬在朝鲜开城和桧仓两处志愿军烈士陵园的石家庄籍辛集籍志愿军烈士名单,截至昨日,其中4位烈士的亲人已经找到了,分别是于朝岗烈士的孙子、罗志勤烈士的孙子、张喜来烈士的孙子、王双合烈士的侄子。此外,当天刊登的6条寻亲人墓地的信息中,李女士父亲的安葬地在寻亲志愿者张红琢的帮助下也得到了确认。 罗志勤烈士籍贯灵寿县,1922年出生,1952年牺牲在朝鲜。罗志勤的孙子罗胜利今年48岁,现居住在石家庄市区,他在3月2日的《燕赵晚报》上看到爷爷安葬在朝鲜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的信息后,立即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激动地落下泪来,数十年来,终于知道亲人安葬在哪儿了。罗胜利说,烈士证上写着爷爷是在朝鲜开城牺牲的,“爷爷去世时父亲才6岁,父亲是跟着我大爷爷长大的,从小没上过学。这么多年,我也不知道找谁问爷爷葬在哪儿了。”罗胜利说:“奶奶在世的时候常讲,爷爷赴朝鲜前在西安军训,奶奶曾领着爸爸去西安看过爷爷,分别的时候爸爸搂着爷爷的腿说啥也不想走。没想到那竟是亲人的最后一次相见。”“现在终于知道爷爷的安葬地了,我和父亲一定会去给爷爷扫墓。” 李女士的父亲李连波去朝鲜前曾是石家庄铁路分局邢台车站站长,为了支援朝鲜铁路建设前往异国他乡,1955年8月牺牲在朝鲜,有烈士证,但是几十年来父亲安葬在朝鲜哪儿,家人一直不知道。记者把李连波烈士的相关信息告知寻亲志愿者张红琢后,很快有了回音,李连波烈士安葬在朝鲜安州志愿军铁道兵烈士陵园,但是墓碑上的名字是“李连伯”,不过经志愿者比对,“李连伯”的籍贯和“李连波”一样都是衡水景县,此外还比对了其他一些信息,基本证实“李连伯”就是“李连波”。 此外,还有一些读者给本报打来电话,询问烈士亲人的安葬地。本报将与寻亲志愿者一起帮助寻找,有消息将及时回复。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