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些大城市的生活条件不亚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海外居住多年的老华侨华人,血浓于水,即使移居海外多年,仍眷恋故国,一旦经济能力许可,大多在祖(籍)国置业,体现了华人的恋乡情结。他们除了觉得家在海外,还应该在自己的祖(籍)国也有“窝”。 一些海外华侨华人步入晚年时,觉得还是住在人气旺盛、熙熙攘攘的中国心情愉快,回中国购房置业安度晚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加拿大打拼30年 带着退休金回国 对于74岁的老人刘兴东来说,此生最重大的决定不是在44岁操着一口广东话踏上加国的土地,而是在定居加拿大后将5万多加元积蓄变成老家一栋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洋楼。 在加拿大打拼了30个年头之后,老人带着退休金回到中国。家乡的小楼,成为他安度晚年的所在。“人老了,就要回来。”刘兴东说,“政府的政策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变得很方便。” 刘兴东的邻居、开平市政协副秘书长谭健民说,在开平,回到原籍地养老的华侨华人目前已经超过2万人,几乎每个人都像刘兴东一样拥有自己的楼房。 买地、建房、娶老婆,是几乎所有江门籍男子回老家必须操办的三件大事。拥有自己的房屋,在这些谋生海外的男人们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是落叶归根最基本的保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江门开平籍华人归乡建房。1830多座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风格的碉楼矗立在绿树掩映、河塘清澈的乡间。直到20世纪下半叶,建房养老的传统未曾改变。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出台《土地管理法》,土地使用权交易合法化。江门籍华侨华人归乡建房的热情再次燃起。刘兴东是其中一员。 吃苦耐劳的性格使得刘兴东在温哥华的华人餐馆逐渐安身立命。9年后,他到渥太华操办自己的餐馆,贩卖烧鹅、腊味等广东美食。1992年,他二度回国,办成了买地的大事。 此后几年间,这位渥太华的中餐馆老板,每天想的最多的是江门正在修建的房子。1996年,房子建成。2001年,小楼所在的幕涌路建成商业步行街,各色时髦商铺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 “买地的时候,我就觉得交通方便,有前途。”刘兴东的生意头脑没有辜负这笔投资:一楼的店面租出去,每个月可以收益3000元。加上固定的退休金,2005年回到中国居住,老两口根本不必为生活费用而烦恼。 年逾古稀的刘兴东没有太多爱好,闲来只是喝喝茶、聊聊天。老人最热心的是公益事业,办小学、修路,都会慷慨捐赠。这些天,他念念不忘赤坎镇一条正在讨论修筑方案的乡间公路。几个老华人一起凑了40万元资金,“过完年把路线定下来,就可以开工了”。 刘兴东说,能看到家乡的变化就很开心,如果其中有一份自己的力量,会更开心。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