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军队测绘导航专家和女儿成“同班同学”(图)

2017-1-25 20:14|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5| 评论: 0|来自: 中国青年报

摘要:   温总:用大数据打仗   记者 张茜   温立新(中)在野外测绘方舱内现场指导快速制作野战地图。张坤平/摄   50岁的温立新坐进教室,和女儿成了“同班同学”。   2016年夏天,身为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 ...

  温总:用大数据打仗

  记者 张茜

  温立新(中)在野外测绘方舱内现场指导快速制作野战地图。张坤平/摄

  50岁的温立新坐进教室,和女儿成了“同班同学”。

  2016年夏天,身为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测绘导航队总工程师,温立新拉着30多岁的导航时频室主任赵国青坐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室的第一排,听了整整一周大数据案例介绍和技术分析。

  “我们和20多岁的孩子在一起上课,他女儿也在班里,温总还非要坐在第一排。”已经有些谢顶的赵国青回想起那几天,觉得有些难为情,“不过我看温总一点都没不好意思!”

  温立新不想那么多,他满脑子都是如何尽快把作战环境保障的大数据模型搭建起来。他希望有朝一日“数据+算法”可以直接辅助指挥员进行决策,比如直接告诉人们到底在什么地方部署导弹部队最合适。

  他想在退休之前做好这件事,尽管知道自己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还是要“搏一搏”。

  “顶天的事儿”

  近20年来,温立新一直致力于为作战提供最高效的保障。

  从他2001年编制了一部170多页的区域军事地理材料开始,到现在,他编撰的作战保障资料已经装满几层保险柜。

  温立新的工作内容是为作战指挥员提供“所有地图上没有的信息”,大到某一作战区域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社会经济、民族宗教、交通运输、科教文卫等状况,小到某片树林的树干有多粗、某条公路有多少个出入口等。而这些信息的质量,可以帮助指挥员定下作战决心,进而影响一场战役甚至战争的成败。

  如果说早些年,温立新还能从自己编纂的战场环境分析中获得成就感的话,现在他谈起自己过去的成绩就显得有些提不起兴致了。

  采访当天,他拍着从保险柜里取出来的一摞摞编纂成册的资料,又数了一遍早年做的数据分析系统,平静地说:“当时的技术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了,现在‘大数据’才是我们要寻求的突破口。”

  在温立新看来,建立战场环境保障的大数据模型在当下是“顶天的事儿”。

  他相信大数据技术可以让印在纸上的陈年旧数“一夜之间身价倍增”,换句话说,给固有的静态数据之间搭建科学合理的联系,就能够挖掘出其惊人的价值。

  比如,温立新期待基于大数据理念搭建一个具有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功能的算法模型,作战中,当指挥员需要知道可以在哪个点位部署导弹部队时,只要调动所有相关数据信息,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数据、军兵种作战运动原则数据、对手的个性特点数据、我导弹的性能数据等,这个模型就能够迅速为指挥员提供最优选项。而不再需要指挥员自己翻书、找地图来作判断。

  温立新的这个愿景,是2016年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暑期培训之后变得越发清晰而强烈的。那次他从河南回来后,马上给战区首长写了一份名为《战场环境大数据建设研究》的报告,主动给自己“出难题”。

  事实证明,50岁的温立新走在了同行前面。他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基础上,在战区层面率先提出战场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想法,并拉着保障队的同事成立了两个课题研究小组。

  他希望可以通过《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可视化研究》和《联合作战地理环境智能交互系统研究》这两个项目,找到大数据技术和战场环境保障需求的“结合点”,通俗地说,就是搞明白到底该如何将这项技术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

  所以他一听说有大数据方面的讲座就要叫上同事去听,到处“汲收养分”。学习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女儿也是他的调研对象之一,他跟女儿开玩笑说:“你得赶紧研究,我们还等着用你的研究成果呢!”

  “没有温总完不成的任务”

  对于跟温立新一起共事的年轻人来说,他是个颇为严厉的前辈,大家跟他一起干活儿都“发怵”。

  因为温立新是总工程师,所以大家都尊称他温总。他的徒弟兼战友总结他有三个“特别”之处:“特别能加班”“特别能干”和“特别严厉”。

  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的“温总”的7个徒弟,每个人都挨过他的骂。地图兵要室技师杨志说“温总”的要求特别高:“有一点达不到他的标准他就把眼睛一瞪,有的时候地图画不好,他就直接撕了塞进碎纸机里。”

  他的这些徒弟如今都已成了别人的师傅,可如果问他们怕不怕温立新,他们还是异口同声地说:“怕!”

  而他们怕温立新更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温总完不成的任务”。这意味着每次跟他干活儿,都是一场鏖战。

  作为提供战场环境保障的部队,温立新他们经常接到紧急任务。比如2015年“9·3”阅兵期间,相关部门要求温立新的团队在两天内做出一个分秒不差的阅兵式全流程推演视频。

  这个演示片涉及100多个阅兵环节,100多个负责人需要在片中发布口令,其中每个士兵在几分几秒到达什么位置,也必须做到精确无误,这样才能起到代替实兵推演的效果。

  在赵国青和杨志看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宏大的制作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勤务分队副队长秦亮记得,那次任务很多年轻人熬了一天一夜就挺不住了,而年近半百的温立新“整整坐了两天没挪地方”。他自己挑了责任最重的天安门广场路段进行推演,还为所有人在其他路段的推演把关。

  “我们跟他一起干活儿都发怵,真熬不过他!”秦亮说。

  当然,最后的推演片效果非常好,正得益于此,“9·3”阅兵减少了实兵推演的次数,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除了这次阅兵,温立新还带领团队为2008年奥运安保、2010年上合联演、2014年上合联演以及2016年中部战区成立等重大项目做过战场环境保障。没有一个项目不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但温立新都带着大家扛下来了。

  因此大家总是惊叹:“没有温总完不成的任务!”

  “需要什么学什么”

  温立新自己也这么认为。他说自己韧劲儿比较强,不怕困难,“不管干什么工作肯定能找到方法”。

  实际上,做战场环境保障工作的军人都需要成为一部能够与时俱进的“百科全书”。

  首先,他的知识结构必须足够丰富和精细,作战指挥、军兵种运用、武器装备性能、外军作战思想、社会经济、民族宗教、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知识都需要有所储备,并且时时更新。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要跟得上现代军事发展的步伐。温立新意识到,战场早已不局限在海陆空空间之中,他需要迅速了解太空、电磁和网络环境的特点,以做好各种类型的战场保障。

  而无论是手把尺子画图纸、敲击键盘设计系统,还是如今从零开始学习大数据知识,温立新最让自己满意的能力,其实是“学习能力”。

  尽管已经肩扛两杠四星,被任命为“总工程师”,也无数次圆满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但他明白,要用的知识“到现在也没学完”。

  不过他依旧不怕困难,“需要什么学什么”是他突破所有难题的方法。

  最近,他给每个科室都买了一套学习大数据知识的教材,还准备办一个大数据培训班,定期请高手来讲课。

  在温立新做这件事之前,军内还没有可以借鉴的战场环境大数据分析建设经验,但他还是像30多岁第一次编写区域军事地理材料一样对自己有信心。

  的确,如今的情形一如往日。最初温立新编写军事地理的时候,“连军事地理是啥都不知道”“更不知道成果应该长什么样子”,但他不仅想方设法做成功了,还成了被人敬服的温总。

  而现在,50岁的温总依旧边学边用,决心再“搏”10年。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4 06: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