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远程战略轰炸机,被誉为“战神”。而作为新型轰炸机轰-6K首批机长、指挥员的一员,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参谋长刘锐,“胆子大”,超低空突防敢飞极限“高度”,日常训练敢飞极端气象,先后创下新型轰炸机战备训练的多项纪录,是名副其实的“空中王牌”;“有血性”,面对茫茫海空,气象复杂多变、地域环境陌生等诸多情况,果断带领机组沉着应对,首次在西太平洋留下了中国空军的航迹。隆冬时节,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这位“战神”驾驭者。 小战机大使命 等不起慢不得 皮肤白??,面色和煦,笑容温暖,除了一身健硕的肌肉格外耀眼外,37岁的特级飞行员刘锐与记者想象中的形象有很大出入。 想当初,刘锐就一杆一舵地练,一关一关地闯,同批战友中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任机长、教员、指挥员,第一个执行重大任务。 “战神”落户,全团官兵为之振奋。为尽快掌握新机性能,刘锐和战友们连续一个月铆在改装一线,每天飞机座舱、学习室、宿舍“三点一线”,熟记1600多个性能数据,默画100多张座舱图;为了让新机尽快定型,他既当改装员,又当试飞员。 从30度角开始,刘锐向起飞仰角极限发起挑战,经过反复周密的推算和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腾空拉起……1个月后,刘锐把这个数值刷新到新纪录,大大减小了战机的起飞距离。 3个月里,通过一次次试飞,刘锐先后提出的座舱仪表设备布局等40余条改进意见,全被厂方采纳。 新机要真正形成战斗力,必须培养出一批成熟的新型轰炸机飞行员。制订方案、编写大纲……刘锐开始了成批培养新型轰炸机飞行员的艰难探索。白天,他除了试飞,还要给新飞行员讲课;晚上,他要对新飞行员进行讲评,有时一个细节要反复抠上几十遍。 就这样,刘锐先后带出了一批既有高度协同意识,又有独立作战能力的“突防能手”:张元武、孙陆宇、张林、张斌、井坛…… 练时多对风险 战时少对死神 “他平时看上去挺随和的,可一旦升空,那就判若两人了。”团政委刘胜这样评价刘锐。在他看来,这个在地面上谦逊优雅的书生型军官,却是天空里的最凶猛的鹰。 2015年仲春,某海域云层重叠,海空一色,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将展开。刘锐和战友们奉命对地导、雷达严密防护下的某海上陌生目标实施突击。 当天,在飞机到达下降点时,刘锐将高度降至预定高度,按照常规方法对“敌”雷达进行试探,可无论怎么尝试,耳边的告警声音依旧不断,飞机仍然被追踪。如果再保持这样的状态,马上可能被锁定“击落”。 危机时刻,刘锐做出大胆决定:继续下降高度。 在下降到几乎与海平面紧贴的高度时,刘锐迅速改平,成功规避掉警戒和跟踪制导雷达的搜索,驾机超低空向预定海域扑去,成功对预定目标实施精确轰炸。 2015年又一次,刘锐带队南海战巡后返场,就在即将加入起落航线时,突然下起瓢泼大雨,能见度急速降低。 按照规定,他们可以选择备降机场。但刘锐认为,这正是验证新机最低起降条件的好时机。 “注意观察,监控好航行诸元。”刘锐十分镇定,一边稳定操纵飞机,一边提醒机组。 “发现跑道!”当距离跑道500米时,一丝亮光进入刘锐视野,他迅速调整机头,收油门、带杆……一连串动作后,战机稳稳接地。 创远海训练先河 载中国空军史册 这是注定要载入空军史册的一天。 2015年3月30日,刘锐和战友们奉命执行远海训练任务。 茫茫海空,气象复杂多变、地域环境陌生,刘锐带领机组沉着应对,驾机成功穿越巴士海峡、突破第一岛链,首次在西太平洋留下了中国空军的航迹,开创中国空军远海训练先河。 如今,在海上维权、南海战巡、西太平洋远海训练到任务一线,刘锐和战友们用长空里一次次生死之搏、用天地间一道道精准航迹向世人证明:“祖国需要,一飞冲天。” 一次,刘锐带队南海战巡。航行途中气象突变,战鹰犹如一叶小舟在云海里上下颠簸,雨滴打机身发出的闷响和耳边不断传来的结冰告警声,刺激着每一人的神经。 “穿云!”刘锐决定。靠着目视和雷达指示,他们朝云缝飞去,其间不断改变坡度避开一个个巨大的云柱,30多分钟后,“战神”终于闯出鬼门关,飞抵远海预定空域。 2016年9月,刘锐再度领受西太平洋远海训练任务。然而天公不作美,机场上空浓雾四起,能见度不足50米。作为空中指挥员,刘锐率先驾机准时起飞,如同一柄出鞘长剑,消失在茫茫雾霭中。当天,他和战友飞出“第一岛链”千余公里,再一次向世界展示大国战略空军风采。本报记者 唐先武 通讯员 余泓纬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