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流感季。 近日,多个关于流感的词条屡次冲上热搜。广东、江苏、河南、辽宁等多地医生表示医院门诊量有大幅增长:「大厅乌泱乌泱全是人,平常不过 400 人次,这两天已经破千了。」 与此同时,一款此前并不算常见的药物在今年冬天备受关注—— 玛巴洛沙韦。
图源:小红书@英语老师 Yummy 麦冬 供不应求、抢购缺货,玛巴洛沙韦流感季走红 「前几天,玛巴洛沙韦到货 30 盒,线上平台上线后一个小时内售罄了。」 据钱江晚报,1 月 9 日,杭州全城九州大药房的只有三家店有玛巴洛沙韦,畅销程度可见一斑。另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河南郑州等地的玛巴洛沙韦在很多药店也是供不应求。 美团买药相关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表示,玛巴洛沙韦搜索量较上周增长了 9 倍,奥司他韦增长了 2 倍。 玛巴洛沙韦(Baloxavir Marboxil)是一款 RNA 聚合酶抑制剂,靶向抑制聚合酶酸性蛋白(polymerase acidic protein,PA),阻止病毒 RNA 的合成。
图源:玛巴洛沙韦中文说明书 2018 年 2 月和 10 月,玛巴洛沙韦先后在日本和美国获批上市。2021 年 4 月,在国内获批上市,并于同年 12 月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每盒(20 毫克*2 片)价格也从 498 元降至 222.36 元。 根据说明书,玛巴洛沙韦适用于既往健康的成人和 5 岁及以上儿童单纯性甲型和乙型流感患者,或存在流感相关并发症高风险的成人和 12 岁及以上儿童流感患者。 在实际应用中,玛巴洛沙韦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表的一项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记录了 2023 年 3 月至 2023 年 12 月期间 865 例流感就诊后 48 小时内开具处方的患者,其中 420 例开具玛巴洛沙韦,445 例开具奥司他韦。 研究显示,玛巴洛沙韦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 2.38%,奥司他韦组为 12.1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不良反应无差异。玛巴洛沙韦组平均发热持续时间(1.43d)明显短于奥司他韦组(2.31d)。两组鼻塞流鼻涕、喉咙痛、咳嗽、肌肉酸痛的平均持续时间没有差异。
图源:参考资料 1 另外一项 2022 年的日本研究则比较了,接受玛巴洛沙韦和奥司他韦治疗的患者所在家庭内,流感病毒传播的情况。 结果显示,在玛巴洛沙韦组(N=84672)和奥司他韦组(N=62004)中,家庭内传播的家庭中位比例(the median proportion of families with intra-familial transmission)分别为 9.57% 和 19.35%。研究结论认为,玛巴洛沙韦治疗更有助于减少家庭内的流感传播。
BXM:玛巴洛沙韦;OTV:奥司他韦(图源:参考资料 2) 此外,考虑到玛巴洛沙韦的另一特点在于一次性给药——在症状出现后 48 小时内单次服用。与需要连续服用 3~5 天的奥司他韦相比,更为便捷,因此受到不少患者或患儿家属的青睐。 然而,随着玛巴洛沙韦的热销,关于其「耐药性」的讨论也逐渐引起关注。 1 月 8 日,前北京和睦家医院药师、和睦家康复医院药房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学硕士冀连梅在个人公众号上发文:「12 岁以下儿童,慎用玛巴洛沙韦!」
微信公众号截图 耐药性引争议,日本儿科学会:12 岁以下慎用 「在美国 FDA 批准的药品说明书中的『警告和注意事项』下注明,由于在 5 岁以下儿童中更容易产生耐药,因此玛巴洛沙韦不适合用于 5 岁以下儿童。」冀连梅说。 2024 版玛巴洛沙韦英文说明书中还引用了这样一段数据: 在临床试验中,与 baloxavir(玛巴洛沙韦的活性成分)耐药性相关的治疗引发突变的病毒发生率在 5 岁以下的儿科患者中较高(43%,36/83),在 5 岁至 12 岁之间的儿科患者中为 16%(19/117),在 12 岁及以上的患者中为 7%(60/842)。目前尚未确定抗药性毒株在社区中的传播潜力。
2024 版玛巴洛沙韦英文说明书 多项大型研究显示,1~5 岁流感儿童患者的耐药率要高于年龄较大儿童、青少年及成人。 2020 年一项研究调查了 2131 名感染流感的儿童。结果现实,与年龄较大的儿童相比,1~5 岁儿童的病毒 RNA 脱落(viral RNA shedding)时间较长(±1-2 天),总病毒载量高出 1.2 倍。接受奥司他韦治疗的 49 名甲流患儿中检测到了耐药突变,其中大多数年龄在 5 岁以下(n=39)。 研究认为,1~5 岁儿童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获得耐药突变的风险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病毒 RNA 的脱落(viral RNA shedding)时间长。
上述文献截图(参考资料 3) 另一项研究纳入了 2316 名患有甲型流感的患儿,其中 1216 名在症状出现后 2 天内接受了奥司他韦单药治疗。除了 9 名天然耐药性患者外,在 43/1207(3.56%)接受奥司他韦治疗的甲流患儿中检测到耐药性,1~5 岁儿童(11.8%)的频率高于 5 岁以上儿童(1.4%)。
上述文献截图(参考文献 4) 总体来看,5 岁以下儿童更易出现流感耐药。而在玛巴洛沙韦的耐药问题上,日本是一个尤为特别的案例。 冀连梅提到,日本作为最早批准玛巴洛沙韦的国家,曾在 2018~2019 年的流感季大规模使用过玛巴洛沙韦,随后出现了耐药毒株。 美国儿科学会《2024~2025 年儿童流感防控建议:技术报告》中也记录了这一事实: 「在日本,玛巴洛沙韦敏感性降低病例的比例较高,2018~2019 年流感季节为 4.5%,该国也是玛巴洛沙韦使用率最高的国家。」 日本一项研究分析了 2013/2014 至 2019/2020 年七个流感季节中的 581 名患者中,其中 465 名(80.0%)感染甲型流感病毒(251 例 A/H1N1pdm09、199 例 A/H3N2 和 15 例未指定亚型),116 名(20.0%)感染乙型流感病毒。大多数患者年龄为 6~18 岁(75.7%,440/581)。 在治疗组中,玛巴洛沙韦(39.2%,228/581)和奥司他韦(40.1%,233/581)的处方量高于拉尼米韦(11.7%,68/581)和扎那米韦(9.0%,52/581)。 奥司他韦治疗后,未发现患者患有耐药变异病毒,但玛巴洛沙韦治疗后,21 例(4.5%)甲型流感患者出现了耐药变异病毒。 冀连梅提到,为了应对玛巴洛沙韦的耐药问题,日本对玛巴洛沙韦的使用管理更为严格。她引用了日本儿科学会发布的《2024/25 流感治疗与预防指南》中的建议:
整理翻译自《2024/25 流感治疗与预防指南》(图源:冀连梅提供) 为何日本儿科学会选择以 12 岁作为建议标准? 我们在查询相关研究时,发现多项来自日本学者的研究,普遍以 12 岁作为患者群体的分界线。结果显示,在接受玛巴洛沙韦治疗的 12 岁以下儿科患者的耐药性检出率高于成人,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参考。[6~11] 我国尚无耐药株,专家:严格按照 5 岁以上适应症即可 冀连梅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特别提到:《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 患者与公众版)里面提及玛巴洛沙韦的地方有三处,但却没有一处提及玛巴洛沙韦的耐药风险。 不过,丁香园关注到,在同期发布的《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 医生版)中,有对流感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详细说明:
《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 医生版)截图 对于指南不同版本中内容的差异,冀连梅认为应在公众版中加入对玛巴洛沙韦耐药性的内容:「给予公众提醒,可以有效规避滥用产生的耐药。」 「临床上很少见到对奥司他韦耐药的患儿。而玛巴洛沙韦作为一款新药,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刚刚经过两个流感季的使用,还没有对玛巴洛沙韦耐药的毒株。」《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 医生版)的执笔专家、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副组长 曹玲 说。
《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 医生版)执笔专家、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副组长 符州 也表达了相似的态度:「玛巴洛沙韦在我国的使用时间不长,现在过分谈论其耐药性而致公众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根据我国最新流感周报(2025 年第一周),2024 年 4 月 1 日以来,所有 A(H1N1)pdm09、A(H3N2)亚型和 B 型流感毒株均对聚合酶抑制剂敏感——这意味着截至当前,我国暂无玛巴洛沙韦耐药毒株的出现。 不过,由于流感病毒变化多样,各国、各地区、各时间段流行情况都可能存在差异。 美国儿科学会《2024~2025 年儿童流感防控建议:技术报告》中记录,截至当时,美国 CDC 检测到一种甲型流感 H3N2 病毒对玛巴洛沙韦的敏感性降低。而美国儿科学会及美国 CDC 相关指南文件,选择以 5 岁作为玛巴洛沙韦使用的「分水岭」。 那么,日本儿科学界普遍建议的「12 岁以下慎用玛巴洛沙韦」,是否值得我国参考? 「每个国家有自己独立的指南。病毒流行情况是不同的,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仍然以各国自己的指南为准。」符州教授说,「临床医生用药最重要的依据是药品说明书,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目前临床上对玛巴洛沙韦的应用,是严格按照国内获批适应证及药物说明书进行的。」曹玲教授说,「玛巴洛沙韦获批年龄是 5 岁以上,临床上的选用一定程度上也和家长意愿度有关,只需一次服药更为便捷。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考虑,玛巴洛沙韦和奥司他韦两种药物都可以选择。」 「如果因为担忧耐药性而完全不用这个药,也是没有必要的。」曹玲教授补充道。 对于公众版指南是否应该补充耐药性描述的建议,曹玲教授表示:「如果未来监测到耐药毒株出现,会予以补充和警示。」 「如果要补充完善或修订,一定是基于我国已监测到耐药的情况或趋势。如果没有这种情况或趋势,对公众和患者的指导意义不大。」符州教授说。
《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2024 医生版)截图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