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在公开场合聊了聊天,作为中国教育界的专家,俞老师也谈及了面向未来,中国人口增长是摆在全中国人民现实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中国的出生率上升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未来的创新,和避免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一定是密切相关的。这意味着我们从民间到官方,都有了这样的共识,就是中国要多生孩子。" 我和俞老师也谈到,眼下要讨论的是如何多生孩子的问题。现在政府鼓励多生孩子,包括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发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年轻人依然在 " 生 " 和 " 不生 " 之间持观望甚至消极的态度。我们要了解现实中年轻人不生孩子的主要原因,以及消除社会现实导致这些原因的要素,让年轻人感觉到生孩子是一件幸福快乐的、没有负担的事情,是一件从家国情怀来考虑,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好处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选择不生育的理由多种多样。有些人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方式,认为孩子可能会束缚他们探索世界和参与社交。有些人则面临经济压力,他们意识到养育孩子需要投入大量金钱,包括教育、医疗和日常生活费用等。有些人更关注职业发展,认为孩子可能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导致无法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中。有些人出于对当前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担忧,从而选择放弃生育。还有些人的选择基于个人价值观,只是简单地不想拥有孩子,或者认为自己无法胜任父母的角色。 生育是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被尊重。但我认为,如果一个社会能提供友善的生育环境,并且营造出鼓励生育的社会文化与氛围,那么这样的社会环境还是能影响和改变个人选择的。在达成社会共识之后,还要把这些共识转换成公共政策。由政府来承担一部分抚养孩子的成本,并且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进而促进生育率的提升。
下面,我也结合自己的体会、观察和思考,展开谈谈" 生孩子的苦与乐 "这件事。 (苦)生孩子就像放卫星——成本高,但回报不明显 今年,我在北大国发院的新书分享中,和年轻人交流时提到:有个笑话说,生个孩子成本很高,还有生命风险,从回报来看就跟发射卫星一样。孩子这颗 " 卫星 " 发射出去以后,经常地会给你回传一些消息,大部分内容都是 "再多打点钱"。某种层面来说,生孩子跟太空技术有点像,它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又有很大的风险,是非常难的。 确实,在中国,养孩子还是 " 太贵了 "。育娲人口研究《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中提到,生育成本是影响育龄家庭生育意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原国家卫计委在 2017 年进行的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 " 经济负担重 "、" 年龄太大 "、" 没人带孩子 ",分别占 77.4%、45.6%和 33.2%;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全国家庭 0-17 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 53.8 万元;0 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约 68 万元。大约是人均 GDP 的 6.3 倍,几乎是全球最高。而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瑞典则是 2 倍多。 在直接的财务成本以外,还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包括休产假、看护孩子和接送孩子的时间、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间、增加的家务时间。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上,接受整个社会跟父母的投入,大部分是父母的投入,一小部分是社会的投入。等到他长大成人,大部分却是对社会的贡献,一小部分是回馈给父母,所以总体来说他是为社会做贡献的。一对父母如果培养很多孩子的话,实际上是为社会做贡献,所以他应该得到相应的福利和奖励,而不仅是承受生养成本之苦。 (苦)" 瑞士卷 " 事件背后——不容忽视的母职惩罚现实 近期有这样一件事情,引发了广泛讨论。一位女性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视频,记录了她和丈夫的一次争吵。一盒瑞士卷 8 个,孩子吃了 4 个,丈夫吃了 2 个,博主认为剩下 2 个该自己吃,没想到遭到了丈夫的反驳,理由是如果妈妈吃了,孩子就没得吃了。该条视频引起了网络热议,众说纷纭,真假暂无从考证,我仅从大家的情绪反馈中说说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折射出一个生育孩子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现实——母职惩罚。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 · 戈尔丁(Claudia Goldin)获得 202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她关于女性职业发展的代表作《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Career and Family: Women ’ s Century-Long Journey Toward Equity)中提出,女性未生育之前与男性的工资差距很小,但生育之后女性和男性的收入差距立即拉大。这通常被称为是 " 母职惩罚 "。由于女性比男性承担更多照顾子女的责任,使得女性在生育后职业发展和收入增长都变得困难。 我在《如何缓解母职惩罚?》的文章里也提出,母职惩罚不仅仅是观念问题,同时也是实际的机会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参与率(或就业率)下降;二是有报酬工作时间减少;三是工资率下降,数据研究发现,每生育 1 个子女,女性的年工资收入下降 17.0%,小时工资下降 17.4%。此外,女性生育孩子后,还会出现闲暇时间减少、家务时间增加等。 女性在人类创新队伍中的贡献越来越大,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在生育方面,女性还是承担着比男性更加重要的责任。社会应该尊重每个女性的生育选择,但实际情况是,一些现代女性出于各种原因,为了家庭不得不放弃事业。" 创新主义 " 认为,在尊重女性生育自由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提供充足的财务和时间资源的支持,让她们有能力选择兼顾职业发展和家庭幸福。 这方面有个很好的国际参考——冰岛。冰岛是欧洲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名妇女育有两个孩子。在冰岛,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超过 70%。这部分得益于冰岛的社会福利,比如 90% 的冰岛儿童都能进入由国家出资运营的公立幼儿园就读。冰岛还鼓励男性当 " 奶爸 ",有 70% 的父亲选择休 3 个月以上的产假,并且可以拿到 80% 的工资。 由此可见,女性地位和生育率并不矛盾。如果把女性平权做好,并且给予很好的生育福利,就能同时实现提高生育率和保障女性的职业发展。北欧很多国家已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些国家提供优质普惠的幼托服务,在降低生育成本和保障女性地位方面都有很好的政策。我也在《创新主义》中提出了一些缓解职业生涯发展和养育负担矛盾的建议,其中包括增加托儿所、男女平等的产假、引进外国保姆、允许辅助生殖技术、保障单亲家庭福利、灵活办公模式等。 (苦)教育内卷,苦孩子更苦了家长 中国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压力几乎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也是生育意愿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有个特有的名词 " 鸡娃 ",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不断给孩子安排补课,不停地让孩子去努力拼搏。孩子少了,但是对于名牌大学的竞争却愈演愈烈。孩子们承载着父母的全部希望,他们从小就面临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压力。另一方面,鸡娃越严重,养娃压力越大,生育率也会越低,造成恶性循环。
客观数据是,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后发现,从 2010 年到 2018 年的这近十年时间里,小学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的时长从 3.67 个小时增加到了 5.88 个小时;初中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的时长从 1.56 个小时增加到 3.03 个小时。 从数据上来看,亚洲发达国家如韩国,新加坡,日本的生育率普遍比欧美国家平均要低 0.5 个孩子,这和这些国家在考试,升学,择校和补课方面的巨大压力是非常有关的。中国独特的高考制度使得中国家长的教育压力一点不比这些国家低,所以降低升学和择校的压力会对中国的生育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虽然困难很大,但是我还是要提出一些理想化的建议,作为长期改革的目标。根本上要改的是减少各种分层考试,最理想的是把分层考试放在大学毕业(相当于考研)。然后把中学阶段差不多两年的考试准备省下来。具体是要普及大学教育,推迟普职分流到大学甚至是研究生阶段,取消中考,淡化高考成一种进大学资格考试,淡化名牌大学的本科教育。名牌大学的研究生院和用人单位通过大学生毕业考(也就是考研)来筛选学生。这样就可以使得中学生不需要为了中考和高考浪费两年的刷题时间,由此中学阶段的学习可以缩短两年,让大部分学生可以在 20 岁左右就大学毕业,提前两年走上社会或进入研究生院。 在和俞敏洪老师的对谈中,我也很赞同他的观点:如果我们有一种体系,让孩子们从小边学边玩,玩到至少初中毕业,这件事我们认为是可行的。作为家长抚养孩子的压力就会减少,大家生孩子的欲望就会增加。 此外,俞敏洪老师也认为,如果一个孩子是很积极乐观的,哪怕成天傻乐傻乐的,哪怕他没有考上大学,最后自己开个小饭馆、做个小生意,人生一辈子特别开心,这个就是无价之宝。比上了最好的大学,但是人变得压抑和抑郁要强很多。所以我们首先要关注孩子个性的乐观和积极,再去培养他们知识方面和未来创新方面的竞争力。孩子个性好比成绩好更加重要,这个底层逻辑要弄清楚。 换言之,如果社会和家长对于考试成绩都没那么看重了,教育内卷的现象也是会逐步缓解的。 (乐)养育小孩 = 重养自己 前段时间和身边年轻一些的人交流,他们提到一个 " 重养自己 " 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 " 重新养自己一遍 " 的想法和实践,就是像父母养育孩子一样,重新收获了成长喜悦。不仅仅是指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重要的是,精神上富足,内心的平静,自我的接纳,真正意义上懂得什么是平等与尊重。这些的动作根源在于 " 幸福感 "。如此看来,按照我的新书《创新主义》中的观点,生育小孩、陪伴孩子成长,也是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将创新带来的幸福感运用到养育孩子上也非常合理,因为这两者在进化、心理、社会和超越维度上有相似之处。 养育孩子与我们的基因密切相关。 尽管现代避孕措施使得性和生育可以分离,但养育的本能依然强烈。父母之爱是这种本能最深刻的体现之一。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往往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依恋和爱意,这既自然又令人满足。即便是在夜间因照顾孩子而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简单地抱着孩子、感受他们的温暖和柔软,也能带来深深的平静和满足感。 其次,养育孩子是一个极具创造性和发现性的过程。 类似于年轻人所说的 " 重养一遍自己 ",养育孩子使得父母有机会重新认识自我、审视世界。 养育孩子为父母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可以在孩子身上塑造性格、价值观和道德。这一重要角色无法被人工智能或技术所取代,因为它涉及引导下一代的道德和哲学发展。父母本身会作为生活中重要的活生生的例子,父母以身作则,向孩子展示了职业道德,正直和同情心等重要的人生准则。在培养孩子这些品质的过程中,父母会有巨大的快乐和满足,因为它让父母能够积极地塑造家庭和社会的未来。
此外,随着孩子成长,父母也获得了一个重新审视世界的全新视角。这种持续的学习体验让父母接触到新的思想、观点和潮流。对许多处于中年或更年长的父母来说,孩子成为了他们与年轻一代的主要联系,让他们了解最新的技术、文化变化和新兴趋势。例如,我通过与二十多岁的儿子交流,加深了对社交媒体和游戏行业的理解。这种知识和视角的交换不仅丰富了亲子关系,也让父母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联系和相关性。 第三,养育孩子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社会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育孩子创造了一个更广泛且相互关联的家庭网络。随着孩子长大并最终组建自己的家庭,家庭成员的数量逐渐增加,增强了家庭动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大家庭提供了众多好处,包括经济支持,以及只有亲密亲属才能提供的情感和心理支撑。例如,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可以有一整个假期在亲戚家度过,以及,我工作忙碌、出差的时候,亲戚们可以帮我照顾母亲,这使我非常感激。 第四,养育孩子是一种深刻的超越体验,提供了一种持久的传承感。 作为父母,你不仅是在当下培养孩子,还在塑造他们的未来以及未来几代人。这种跨越时间的不间断传承链条确保了你的一部分通过子孙后代的行为和信念得以延续。这是一种对人类延续做出贡献的方式。 (乐)生孩子也是一种创新 在《创新主义》中,我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 生孩子也是一种创新 "。创新和传承的另一层含义是人类自身基因的创新和传承,每一个孩子的基因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的诞生都是一种创新。有可能你的孩子现在看起来很平庸,但是只要他还有后代,后代还有后代,那么你的后代的数量就会指数级增长,说不定未来在你的后代里会诞生伟大的科学家。举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如果一个人能够留下后代,而后代平均生两个孩子,那么 30 代以后最多可能有 10 亿个后代(2 的 30 次方是 10 亿多)。从基因学的证据看,有些先人留下了几百万甚至超过千万的后代,一个普通的宋代先人留下了几十万后代很平常。因此,只要你留下了后代,1000 年以后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可能就有你的基因贡献。人类祖先通过创新和传承,缔造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大厦,以及 80 亿的人类基因库。 基因和模因的创新和传承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个观点由理查德 ·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先提出,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果把人比喻为计算机,其硬件就是基因,软件就是模因(想法),人类文明既需要基因的创新,也需要想法的创新。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需要知识的累积,一方面需要基因的累积。如果没有那么多人口的大脑,可能承接不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人是创新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持,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中国是一个人口小国的话,会失去探索太空、各种前沿科技的机会,这就会导致创新减少、整体机会也减少。 还有从成就感、意义感的角度来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有一种本能,总希望留下一些永恒的东西。我们中国人说,要立功立德、流芳百世,其实创新就是这个概念,去做对后世有用的事情。而还有一种能够永远留下的就是你的基因、后代。这也是我所强调的,创新需要有 " 传承 ",而不单单只是做一件新鲜事。 创新主义论证了创新和传承不仅对经济成功至关重要,而且对个人的满足感和幸福也同样重要。生育小孩,能够带来正念和幸福,而这些都是依托于充分的心理学证据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