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不少人都对郑钦文在红土场上挥汗如雨的画面印象深刻。在那些被摄影师定格的瞬间,人们可以看到她挥拍时充满力量感的手臂线条,跳起接球时强健的大腿肌肉,以及在太阳炙烤下闪着光的小麦色皮肤。 这种喷薄而出的生命力,让不少球迷不得不感慨一句:“真的是太美了。” 但“如此美”的郑钦文,碰上广告代言,也要“改头换面”。 在最近某品牌推出的宣传海报中,作为品牌代言人的郑钦文,不仅肤色变得更白了,肌肉线条也变得“柔和”了不少。 富有力量感和攻击性的“Queen Wen”,在广告中变成了甜美快乐的小女孩,这样的修图风格,让很多旁观者感到不满,也再次让“白幼瘦”规训如何主导我们的审美成为热议话题。
宣传海报中的郑钦文肤色变白,肌肉线条也变得“柔和”了不少 女性的肌肉,让谁感到不适,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在健身已然成为一种全民性活动的当下,关于肌肉的“双标”评价仍随处可见:人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谈论男性充满力量感的肌肉线条,但不一定能对女性强健的身形投去欣赏艳羡的目光;太平洋宽肩对于男性来说是绝对的加分项,但对于女性来说,或许有些“太过了”。 也正因如此,人们会在这些平台看到被加工后的产物。这不仅是对女性力量的阉割,也代表着一种被人为抑制的可能性。它提醒着我们,直到今天,社会仍不懂如何欣赏一位真实的女性。 女性肌肉所引发的“麻烦”,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01 消失的肌肉 不只是郑钦文的肌肉“消失”了。 韩国著名前“花滑女王”金妍儿也曾碰上了同样的问题——她的小腿肌肉在拍摄时尚画报时被人为抹除了。 有意思的是,女性运动员强大的肌肉基础可以确保自己在比赛上大杀四方,但却无法在拍摄画报时保有一席之地。对于金妍儿这样一位已经拥有柔美面孔与优雅身形的花滑运动员来说,还需要确保自己的腿部在拍照时不要发力。
金妍儿的小腿肌肉在拍摄时尚画报时被人为抹除了 / 图源:网络 如果女性运动员都不被允许展现自己的力量感与强健的体魄,那谁可以?显然不会是更容易受到主流审美影响的女明星。 女星王菊曾为一档篮球竞技真人秀拍摄过一组宣传照片。在这组照片中,不光她极具特色的肤色变浅了,就连辛苦练成的肌肉也被直接抹除。这直接引得王菊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节目组,希望修图大哥p图时能对自己的肌肉手下留情,并贴心地表示自己“真的不怕腿粗”。
左图为节目组为王菊美化后的图 / 图源:@王菊工作室 这样的问题并不少见,因为很多有健身习惯的女性在拍写真时,也会被修图师“背刺”。拍一次照片,直接让几个月或是几年的辛苦成果“白练”,引得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图对比和吐槽,开玩笑称要让修图师“还我‘妈生肌’”。 当这种情况如此普遍时,很难不让人思考,为什么女性的肌肉,会让人不受待见? 谈起这个现象,绕不开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带来的影响。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肌肉”是男子气概的象征。当女性也拥有发达的肌肉时,这打破了强大男性与柔弱女性的社会假设,被遵从传统性别观念的人视为一种挑战,并让他们感到不安。 这种不安,可能表现为言语攻击,比如斥责某些女性“像个男人一样”,也可能像上文提及的情况一样,对女性自主选择的身体形态进行直接干涉,取而代之人们想象的“理想女性”的形象。 当这样的行为不加掩饰地发生在女性运动员身上时,更凸显了严重性。因为与其他女性相比,女性运动员本应该在成为一个“强壮的女人”这件事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性。
郑钦文 从实际情况来看,即便人们普遍认同运动员应该用实力说话的逻辑,赞成强大的肌肉群是达成“更高、更快、更强”目标的重要基础,但女性运动员仍要遵从一种暧昧的审美标准,因为“过于突出”的肌肉会威胁到所谓的女性化特质。 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作为美国前职业网球选手,尽管塞雷娜·威廉姆斯拥有23个大满贯单打冠军头衔,是公开赛时代单打冠军最多的女选手,但她的卓越成就并未帮她免除外界对她外表的非议。一路走来,她经常因为“更粗壮”的手臂和“更加明显”的肌肉线条而受到批评和攻击。 在今年奥运会上,有关美国体操运动员拜尔斯的帖子下的评论区,常出现怀念俄罗斯前体操运动员霍尔金娜那种兼具优雅与力量的女性体操运动员的留言,并连带着表达对拜尔斯这种“不具美感”的表演实在是欣赏不来。
2024年8月5日,拜尔斯在女子自由操决赛中 / 新华社记者曹灿 摄 英国电信(BT Group)曾在2014年针对这一现象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110名参与调查的精英女性运动员中,有高达80%的女性感觉自己有必要去符合某种“特定的形象和身体类型”。 女性运动员面对的这种压力,典型地凸显了社会加在女性身上的审美包袱,同时也隐含地点出了一个问题,对于热爱健身、追求强身健体的女性来说,什么样的肌肉,才是正合时宜的? 02 “刚刚好的肌肉”? 必须承认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健身感兴趣,社会也鼓励人们强身健体,也不再总以“苗条”“纤细”等单一的审美方式评判女性,但女性真的拿回来身体的主导权了吗? 近期,“张元英的肌肉”这一词条登上了社交媒体的热搜。在由粉丝放出的抓拍生图中,正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张元英,呈现出了手臂肌肉“拉丝”的状态,并迅速引发热议。
粉丝抓拍的张元英 / 图源:网络 当这一事件持续发酵时,张元英的粉丝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积极进行“澄清”——肌肉“拉丝”,是因为图片被锐化了。 在微博的张元英超话中,还有高赞的帖子借此分享张元英的健身习惯,强调她的肌肉线条“非常漂亮”。在帖子下方的评论中,可以看到很多类似“是公主而不是金刚芭比”的留言。 自律的女明星,并不是一个多新颖的话题。但于她们,如何确保肌肉能以“完美”的形状,长在她们的身体上,可能是人们更加好奇的。毕竟,如何让女明星的肌肉,变成一种“锦上添花”的存在,而不至于引人不安,是个复杂的问题。 想要把肌肉练到“好看”的人,不只有女明星。近几年,在社交媒体上围绕女性健身这一词条展开的相关讨论中,“瘦而不柴”或是“恰到好处”都是常见的用语。其中,关于美剧《老友记》中的莫妮卡和瑞秋“漂亮的手臂线条”的讨论,更是获得了大量的关注。
《老友记》中的瑞秋 也有女生发帖子称,虽然平时喜欢在健身房对镜自拍时展示自己强大的二头肌,但在出门游玩,穿飘逸长裙拍照时,感觉还是要把它P得存在感弱一点,才会比较和谐。 这并不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因为在成为“更健康的女性”的道路上,女性并没有因为这种“更多元”的审美方式而实现去客体化。 无论当下流行的审美方式如何变幻,制定与左右审美标准的权力,从没有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女性尤其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对于许多女性来说,拥有肌肉不仅是体能和健康的象征,还需符合一个模糊的美学标准——既要强壮又不能显得过于“阳刚”,肌肉的形态和比例也必须符合大众对“美”的期待。
金晨 如何才能让女性肌肉的存在回归肌肉本身,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在“服美役”的相关讨论中,“非黑即白”的逻辑无法让更多的女性看到一种可供自己每日实践的出路。 但不能否认的是,当更多的女性愿意开始拥抱肌肉,对“壮女人”不再吝啬赞美之词时,这总归是个不错的开始。只是,当女性正在努力往前走时,一场针对审美“优越性”展开的争论,正使讨论的重心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03 更高级的审美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对“白幼瘦”审美进行批判的帖子变得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引发了不小的关于“白幼瘦”女性是否被污名化的讨论。 在今年奥运会期间,很多称赞女性运动员力量感身形的帖子中,该“整顿白幼瘦审美”的字眼频繁被提及,这使得很多被冒犯到的女性,开始在评论区表达自己对这种措辞的不适感。
张雨霏 在一些人看来,“美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踩一捧一”,有人认为抨击“白幼瘦”的人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女性“套上新的枷锁”。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不少女性的体型确实是天生比较娇小,就像是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解释的那样——“亚洲人本身骨架就小”。 但天生的体型也并非不可改变的,因为女性的身体潜能与男性一样,都是可以被进一步开发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有关中外女性运动员身材的对比帖中,美国的亚裔女性运动员,如美国的体操运动员苏妮·李的体型,被人用来证明“东方女孩”身材本就娇小时,也有人会抨击这种认知是一种刻板印象,它加深了“亚裔只擅长数学、缺少体育天赋”“女性娇弱、男性缺乏阳刚”的种族偏见。
李苏妮 (Suni Lee) 在明尼阿波利斯举行的2024年美国体操奥运会选拔赛上参加高低杠比赛 / Abbie Parr/AP 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次谈起“白幼瘦”的套子时,需要反思的,其实是被抑制的身体可能性与审美多样性。这也是为什么当这样的帖子出现时,它真正意图攻击的其实是老旧的审美规训,而不是单个个体的身体特征,因为直到今天,与“白幼瘦”相关的审美框架仍占据主流的位置,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女性的选择。 也正是因为审美还未实现多元化,即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愿意对着郑钦文这样的女性运动员大喊一句“女人中的女人,雌性中的雌性”,我们仍需要这样的声音变得更大,因为这些声音正在凿开狭隘的审美框架,开拓更多的可能性。
郑钦文 也许这些声音也难以彻底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但事情的变化总需要一个过程,但若能激起更多关于新叙事的讨论,或许在不断地碰撞中,拿回主体性这条路,也会慢慢开拓出一条越来越清晰的路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