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餐饮江湖中,有一位女性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 她从最普通的服务员起步,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执掌亿万火锅王国的CEO,被称为“最牛服务员”。 她就是杨利娟。 她的故事,仿佛一部励志大片,讲述着从平凡到非凡的华丽转身,让人不禁感叹,每一个不起眼的开始,都可能蕴藏着改写命运的无限可能。
现实不是爽剧 杨利娟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更多的是父母在田间地头的辛勤汗水和砖厂里沉重的背影。 父亲那双满是老茧的手,以及母亲那永远洗不净泥土的衣襟,构成了她最初对生活的理解——艰辛,是这里的底色。
● 上世纪90年代的四川 家里有两个哥哥,他们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去了外地,试图通过经营煤炭生意为家庭带来转机。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往往是残酷的,他们的尝试非但没有让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反而因为投资失败,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 一夜间,那些积攒了半辈子的血汗钱化为乌有,还额外添上了沉甸甸的外债。父亲的背脊,似乎更加弯曲了,他把所有的力气都倾注在一块块砖头上,渴望着能早日抹平这笔账单。 此时的杨利娟,正值豆蔻年华,在学校里,她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成绩优异,本应是家人希望的寄托。 但她望着每日劳作到深夜才归家的父母,心中五味杂陈。那份成绩单上的荣耀,在生活的重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辍学,去打工,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分担家中的重担。
● 图片来源:《矮婆》 走出校园,迎接杨利娟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广阔天地,而是现实的冰冷与艰难。 没有大学文凭,没有工作经验,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要在城市里找到一份足以支撑家庭的工作,谈何容易。 为了生存,杨利娟什么活都愿意尝试。她曾在小餐馆里帮忙洗碗,手指被泡得发白;也曾在工厂流水线上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 每一次微薄薪水的到来,都意味着家里的债务可以减少一点点,虽然缓慢,却是她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在杨利娟的人生轨迹中,有这样一位贵人,他的出现如同一束光,穿透了她生活中的阴霾,这个人便是张勇。
● 张勇 1994年,张勇和妻子在四川简阳创办了一家名为“海底捞”的餐馆,那时他们并没有餐饮业的经验。 为了学习经营之道,他们经常去当地的餐馆考察市场,吸取经验。 在一次用餐时,张勇被一个名叫杨利娟的服务员深深打动。 他注意到,那些被杨利娟服务过的顾客回头率很高,张勇还发现,杨利娟不仅服务态度好,而且工作能力出众,非常勤快。这让张勇更加确信,他的餐馆需要这样的人才。
● 主打服务客户的海底捞,可以说每一个服务员都是杨利娟的“分身” 在一次用餐时,张勇向杨利娟提出了邀请,得知她在原餐馆的月薪是120元后,他甚至提出了160元的月薪。在当时,160元的月薪已经相当可观,尤其是比她原来的工资高出40元。 张勇本以为,面对金钱的诱惑和家庭的债务压力,杨利娟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个提议。然而,杨利娟并没有立即答应,她记得原餐馆老板在她最需要工作时给予的帮助,这份恩情让她犹豫了。 尽管如此,杨利娟还是礼貌地回复了张勇,表示会考虑他的提议。之后,她继续在原餐馆默默地工作。 直到原餐馆老板计划搬到其他城市发展,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老板本想带杨利娟一起走,但杨利娟的家人担心她年纪太小,去那么远的地方不安全。 杨利娟最终还是决定留在简阳,最终接受了张勇的邀请,加入了海底捞。 杨利娟20岁那年,便成为海底捞首店店长,肩上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
● 张勇和杨利娟 1999年,是海底捞历史上的关键节点,也是杨利娟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海底捞决定北上西安,开辟新天地,而这个重任,落到了杨利娟的肩上。她离开了熟悉的四川,带着海底捞的旗帜,踏上了陌生的征途。 那时,西安的海底捞团队里,没人懂得如何操作电脑,这对于杨利娟来说,无疑是一座必须翻越的大山,即便如此,张勇也依然坚持让她要学会使用电脑。 面对这项突如其来的任务,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几乎要被压垮。 在最艰难的时刻,她拨通了张勇的电话,声音中夹杂着无助与泪水:“真做不来,不想干了。” 电话另一端,张勇却坚定地回复她:“人不学习,不行!你这么年轻,什么都能学会!” 挂断电话,杨利娟没有放弃,她用30元买了一个键盘,向隔壁打印店的师傅学习打字,又斥资7000元购入一台电脑,报名参加了一个月的培训班,硬是把自己逼成了电脑高手。
命运的转折点 西安首店的独立运营,成为了杨利娟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也让她完成了管理者的进阶。 起初西安首店运营情况并不是很好,杨利娟主动求变,她与团队走上街头,亲手张贴宣传广告,尽管营业执照都差点被没收,但这份敢于尝试的勇气,已然彰显了她的魄力与决心。
● 海底捞在西安的第一家店面 面对初次尝试的受挫,杨利娟迅速调整策略,转向更加温和且亲民的方式。 她们开始为周边的办公区、公交站点送上一杯杯温暖的豆浆,用这份小小的心意,悄然搭建起与潜在顾客间的桥梁,同时也巧妙地将海底捞的品牌形象植入人心。 一连串的创新尝试后,西安店终于迎来了转机,顾客渐多,生机重现。而杨利娟也越来越被重用,30岁时便成为公司唯一一个副总经理。
● 海底捞的大巴车广告 随着海底捞声名鹊起,杨利娟也成了众多猎头眼中的香饽饽,百万年薪加上诱人的股权激励,频繁的挖角电话络绎不绝。 但她每次都坚决地回绝:“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你们不要再来电话了,我离开海底捞什么都不是,我不会离开海底捞的。” 给人感觉柔柔弱弱的杨利娟,在海底捞遇到困难的时候,却是那个挺在最前面、身板最硬的人。 2002年,海底捞初到郑州,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两辆卡车载着60多名手持棍棒的大汉直奔店面而来。 那一刻,21岁的杨利娟没有退缩,她冲到了最前线,用自己的身躯挡在了店门前。 事后,在回忆录中,她写道:“忘了害怕。当时就想一件事,这个店装修花了那么多钱,绝不能让他们砸!”
凭借这份果敢与魄力,杨利娟深得张勇的器重与信赖,自2012年起,她被赋予了更加重大的使命——全面执掌海底捞所有门店的运营管理。 这一年,仿佛成了海底捞命运的转折点,杨利娟如同一位舵手,引领着这艘餐饮巨舰驶向新的蓝海。 在她的运筹帷幄下,海底捞不仅巩固了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更开启了国际化征程的宏伟篇章。 2012年,新加坡的首家海外门店顺利开业,标志着海底捞成功跨出了国门,次年,美国分店的设立,则进一步稳固了其在全球餐饮版图中的位置。
● 海底捞新加坡店,坐落在繁华地段。图片来源:海底捞官网 杨利娟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国际化视野,推动着海底捞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熠熠生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利娟的地位与贡献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她不仅是海底捞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还荣幸地成为公司四大创始人之外,少数拥有股权的高管成员之一。
● 欧洲的海底捞分店 一年后,海底捞对管理制度进行革新,核心是“连住利益,锁住管理”,而这一创新管理机制的操盘手,正是杨利娟。 她主导推行的师徒制度:店长的薪酬与其餐厅的业绩紧密捆绑,更为独特的是,店长还能从其徒弟乃至徒孙经营的分店利润中分得一杯羹。 这项制度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每位店长不仅为自家门店的繁荣竭尽全力,更积极培养、扶持新店长,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连锁反应。 在这样的机制激励下,海底捞内部涌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财富故事,其中一位店长的年薪甚至达到了600万元。 与此同时,海底捞的版图也迅速扩张,一度在全球范围内开设超过1500家门店,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火锅王国,这一切,皆得益于杨利娟推动的这套独特而高效的师徒管理模式。 也正是这20多年来一点一滴的沉淀,让杨利娟成为张勇放心、员工服气的“杨姐”。
说最客气的话,做最狠的事 2018年,是杨利娟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海底捞上市,和张勇一起敲钟的不是别人,正是杨利娟。
● 2018年,海底捞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这一年,39岁的她凭借着多年的努力与贡献,正式晋升为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而随着海底捞的顺利上市,她又被赋予了副CEO的重任。 这不仅仅是职位的提升,更是对她多年付出的认可。张勇,这位慧眼识珠的伯乐,以总价值约30亿的股份作为对杨利娟24年风雨同舟的最高赞誉,这份慷慨,让业界为之震动。 2021年1月,杨利娟登上《胡润中国职业经理人榜》,身家125亿元。 与张勇直率强硬的管理风格截然不同,杨利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和蔼可亲,她身材娇小,说话总是轻声细语,客气礼貌,仿佛一阵春风拂面。 然而,正是这位看起来柔弱的女性,做事情却雷厉风行,手腕强硬,堪称“最客气的话,做最狠的事”。 多年的历练,让杨利娟的心态经历了质的飞跃。早期,她也会因工作中的小挫折而焦虑不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心志被磨砺得越发坚韧。 2020年,对于餐饮界来说,是段异常艰难的时光,大多数餐馆选择勒紧裤腰带,力求在风雨中稳住脚跟。但海底捞却反其道而行之,掌舵人张勇深信“逆境中的机遇”,选择在行业低谷大肆扩张。 这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然而,由于疫情的影响,顾客稀少,甚至有不少门店被迫暂停堂食,这些投资仿佛成了无底洞,吞噬着利润,到了2021年,更是首次出现了上市以来的赤字。 2022年3月1日,杨利娟临危受命,接任CEO,成了海底捞的“急救先锋”。
杨利娟上任后的第一把火,便是启动了“啄木鸟计划”。 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远见的决策,旨在通过精简冗余、优化结构来根治企业内部的“病灶”。改革之路从来不易,初期遭遇的反对声音和业绩下滑,如同冬日的寒风,凛冽刺骨。 杨利娟采取的策略是严谨而细致的,她像一位精明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外部客流量,考量周边门店的密度,详查财务数据。 在她的操刀下,海底捞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21年,关闭了276家餐厅,2022年进一步精简,关闭了50家,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减少到32家,显示出策略的有效性和调整的逐步精细化。 紧跟在“啄木鸟计划”之后,2022年9月,海底捞又掷出一枚改革重弹——“硬骨头计划”。 “啄木鸟计划”好比是给企业做全身CT,专门挑出那些藏在深处的“大毛病”。而紧接着的“硬骨头计划”,则是细致入微地给每家门店“按摩治疗”,哪里不顺畅就疏通哪里,让管理体系变得更接地气、更灵动。 首先是权力下放,允许店长和区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 此外,薪酬体系也迎来变革,转向“低底薪+高分红”模式,每个门店还设立了“金点子奖池”,鼓励大家脑洞大开,谁有好主意,奖金红包就给谁,这样一来,整个海底捞就像被激活的创新工坊,热闹非凡,活力满满。
● 图片来源:海底捞官网 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2023年海底捞的几次“出圈”,如风靡全国的“科目三”、在演唱会外派大巴接送顾客、夜市摆摊等,均源自一线员工的灵光一闪。 这些接地气的创意,不仅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让海底捞在网上频登热搜。 如今,拿下接力棒的杨利娟,继续探索未知,突破边界。 在杨利娟与海底捞的旅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的坚韧,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携手同行,共同创造不凡的信念。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