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仍有不少朋友去“成都迪士尼”打卡。他们并没有“到此一游”的自豪感,而是看个稀奇。 宋志标兄把“成都迪士尼”形容为“年轻废柴的又一次集结号”,当然很有道理。在这个序列上,有淄博烧烤或者天水麻辣烫,以及2023年开始火爆网络的各种“特种兵旅游”。人们像没头苍蝇一样,一起涌到某个地方。 这些事看上去都荒诞不经,无意义,有时候受到一些人的“流量操纵”,带有很大的盲从性。热衷“打卡”本身就是新媒体时代的一种病症,它彻底杀死了“风景”和“旅行”的意义。尤其是“成都迪士尼”,年轻人不但打卡,还按照社区安排温顺地“排队打卡”,似乎更不争气。 相似的情绪在网上更普遍,看一下每天的所谓热点,可能有一半都是这种无意义的、“废柴的”。即使是很上进的情绪,在年长一辈看来也显得很没出息。 我只能说,并不是全世界都如此。在我所驻留的哥伦比亚大学周围,就完全不是这样的风气。年轻人都很正常,健身、学习,集会抗议美国政府。学校外面的百老汇大街集市,很朴素,审美完全比不上成都玉林任何一个市集,但是生意很好。 在咖啡馆,我是唯一的“病人”,因为我看手机的时间更长。更多人在咖啡馆是看书写字,或者热烈地聊天,没什么人拍照和自拍;也有不少人用笔记本电脑在工作,通常是猛烈搞半个小时就走。昨天还看到一个老兄,用笔在本子上写了20分钟。 想一想我在成都的生活,每天喝个美式咖啡也要拍照发一下。比我病情严重的多得是,他们或者她们,更多进行自拍。更多地注视自己,更多地感伤感叹,或者是沉迷于“无意义的事物”,这可能就是中国年轻人的现状。 我不觉得这有多大问题。或者就算是“有问题”,他们也不是问题的根源。相比于同济大学那些满面笑容和张维为合影的年轻人,这些喜欢“无意义”的年轻人,其实更值得尊重,或者值得去倾听,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 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从“宏大叙事”中解脱出来了。当然,这种“解脱”并不彻底,转身也就滑向群氓的深渊,但是至少有一个解脱的时刻。 “成都迪士尼”就此成为了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是所有“打卡”中最不正经的,最无意义的。如果说真的“迪士尼”是年轻人的真梦想的话,“成都迪士尼”肯定不是模仿,而是真正的反讽。 人们去打卡,就是知道那是“无意义”,就是为了庆祝无意义,至少和“无意义”站在一起(电视剧)。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