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中国长春一汽的车用电池厂工人正在测试电池。(中新社提供) 美国财长叶伦访中之际,“中国产能过剩”再次受到关注。有上海学者认为,这个现象的背后,与疫情导致全球贸易结构失衡、各国追求供应链安全等有关,相关现象还会持续几年。 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建忠告诉中央社记者,“中国产能过剩”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不确定下被凸显,表现为产能较为集中,譬如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约30%的比重,特别是钢铁、新能源车、太阳能产品和锂电池等产品生产能力高。 他说,不久前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的贸易政策做第9轮审议,审议报告中也提到,最近这3年中国产业补贴的数量比起前3年大量增加。在疫情冲击下,中国政府为了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确实有增加补贴。 但他认为,政府补贴只是产能过剩的因素之一,未必是关键。 其他因素还有,2020年,也就是COVID-19疫情第一年,中国加强封控并迅速复工,在当时海外疫情严重之际,填补了世界一些停摆产能的空白。等到疫后国外产能恢复,就会遇到市场被占的压力。他表示,这种结构性的失衡肯定存在。 黄建忠说,加上近年各国都更重视“供应链安全”,面对欧美在生产上提出的“友岸外包”,中国同样也会想确保更多产能,确保自己供应链的稳定安全。过去透过外贸解决供需的安排被打乱,中国自己的供给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对外国来说,新的供应链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之前,成本一定会较高,跟中国的低价产品一对比,成本又更高。 他认为,这个现象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可能要两、三年。如果世界经济恢复正常成长,发展中经济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等仍有大量未满足的需求,中国产能过剩及产品低价输出问题可以获得一部分缓解。但是各国追求供应链安全导致的矛盾,一时难解决。 另一名不愿具名的学者说,产能过剩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企业自身盲目跟风生产,导致价格下跌,这种情况通常依靠市场自发调节即可消除。另一种是政府重点扶持某些产业,由于补贴的存在,企业在过剩情况下还舍不得退出,问题解决起来更难。 他表示,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所谓“国内过剩”的产品只要能找到海外买家,基本上仍算是自由市场经济。关键仍在于由政府补贴带来的过剩产品出口,此时外国企业和政府都有正当理由可以反对,即反倾销与反补贴。 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主席范德赖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去年12月访问北京期间,就提出中国生产过剩可能带来冲击,行前更宣布对中国进口电动车是否涉及政府不当补贴立案调查。 叶伦(Janet Yellen)近日也表示,美国政府认真地看待中国针对涉美电动车等关键产品供应链的扶持行为,不排除采取额外措施,以保护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免受中国投资和产能过剩的影响。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