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54国军援乌克兰!为什么消耗不过俄?俄军工底蕴...

2024-2-29 04:52|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24| 评论: 0|来自: 一林大话世界

摘要: 俄乌战争打了700多天,俄军重新夺回乌东战场的主动权。在国际上,俄罗斯的军援国非常有限,只有白俄、伊朗、朝鲜、缅甸四国,而乌克兰却得到了西方54国的军事援助。在54比5的巨大悬殊之下,为什么俄军还能夺回战略进 ...

  俄乌战争打了700多天,俄军重新夺回乌东战场的主动权。在国际上,俄罗斯的军援国非常有限,只有白俄、伊朗、朝鲜、缅甸四国,而乌克兰却得到了西方54国的军事援助。在54比5的巨大悬殊之下,为什么俄军还能夺回战略进攻的主动权?俄军这边每天可以发射炮弹2万发以上,高峰时,每天发射炮弹8万发。乌军那边每天发射炮弹只有5000发。为什么西方54国的军工产能,还比不上一个俄罗斯?今天,一林想跟大家聊一聊,俄罗斯军工产业的厚重感,是怎么炼成的?

  

  俄罗斯每次军工业的蜕变发展,基本都跟战争有关。在人类工业化时代,俄国与中国一样,都曾是一个大而不强的农业国,工业化要比西欧慢得多。但沙俄拥有地缘优势,距离西欧更近,也更容易参与到西欧的工业化进程中去。沙俄的第一次工业化,起源于对波罗的海出海口的争夺。当时,瑞典称霸北欧,整个波罗的海都被瑞典所控制。沙俄想要在波罗的海方向,撕开一道口子,就得击败瑞典。

  可瑞典作为北欧霸主,不是那么好欺负的。沙俄与瑞典多次交手,都被瑞典打败。直到彼得一世继位,为了击败瑞典,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一世启动了沙俄的第一次工业化转型。彼得一世不仅自己亲自前往欧洲造船厂学习机器制造技术,还派遣了大量的使团,留学西欧。用咱们中国的话来说,这叫“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入西欧科技,打败北欧瑞典。

  

  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沙俄创办了第一支火器化新军,航海学校、炮兵学校、兵工厂、机械制造厂等,纷纷拔地而起。其中,彼得大帝创办的乌拉尔矿业学校,就是沙俄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这一时期,沙俄大量吸纳西欧人才,引入西欧教官,培训沙俄军队。为什么苏联解体前夕,会大量聘请西方经济学家,帮苏联实施经济改革?因为在苏俄的历史上,每一次跨越式的技术进步,都来源于西方资本、西方技术,西方人才。

  在完成第一次工业化转型后,沙俄迅速崛起,彼得大帝率领击败瑞典,一雪前耻,并终于打通了沙俄史上第一个出海口。在今天的俄罗斯,有一对双子星,一个是莫斯科,另一个是圣彼得堡。这个圣彼得堡,就是彼得一世击败瑞典后,在波罗的海沿岸,从零开始,一手打造的大型港口城市。也是在这里,沙俄创办了第一支海军:波罗的海舰队。

  

  沙俄崛起的同时,就是瑞典的瓦解与衰落。彼得大帝之后,沙俄又迎来了第二位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连续两位大帝的统治下,沙俄国力蒸蒸日上,扩张的野心也不断膨胀,到处抢地盘,直到踢到了英法这块铁板。

  19世纪中期,沙俄决定以举国之力,彻底吞并克里米亚。表面上沙俄是与奥斯曼土耳其开战,实际面对的是英法奥三国联军。已经是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英法,军工科技碾压了还是封建农奴制的沙俄。克里米亚一战,沙俄遭遇惨败,沙皇耻辱自杀,被迫签订了《巴黎和约》。这一战,沙俄被打回了二流国家的地位,跟当年的瑞典一样,丧失了争霸欧洲的强国席位。

  农奴制严重拖累了沙俄工业与军事的发展,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了。但沙俄的农奴制已经存在近四百年,农民每天都要免费给地主劳动,像牲畜一样被买卖,吃不饱,穿不暖,毫无尊严。对外输掉战争的沙俄,内部民怨沸腾,很快就出现大量农民暴动。

  

  于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害怕了,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推翻自己,不如主动解放农奴,顺便推动沙俄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1861年,沙俄废除农奴制,大量农奴成为了自由人,涌向了沙俄的工厂,成为沙俄第二次大规模工业化的最大推动力。

  有了彼得大帝的经验,亚历山大二世就轻车熟路了。第一步,学习西欧技术,大量进口西方先进设备。第二步,开放市场,引入西方资本,允许外资在沙俄创办工厂。资本家是不认国籍的,他们嗅着利润的气味,西欧和美国纷纷涌入,并带来了大量的工程师。

  1898年开始,投入到沙俄工业制造领域的外资成倍增长,各类外资公司分布在采矿、冶金、机器制造等重工业上。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4年,沙俄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欧洲工业强国了。

  

  当时沙俄的钢产量是470万吨,排全球第4名,仅次于英美德,比法国还高。石油、木材的开采量,钢铁冶炼、水泥产量,都排在世界前几位。工业底子好,也让沙俄的军工业得到爆炸式增长。一战中的沙俄,能够自产战斗机、战列舰、重机枪以及重型火炮等,基本实现军工自给自足。

  沙俄时代只是武器技术,更新迭代相比欧美存在些许地落后,但军工体系、军工规模都已经追了上来。即便是后来的苏联重工业,也不是在废墟或者田埂上发展起来的,而是站在了沙俄工业底子之上,迅速壮大。在斯大林执掌苏联后,设计了一整套的工业强国方案,只用了短短15年,就让苏联从百废待兴,变成一个响当当的工业强国。

  这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模式,主要分为三个五年计划。第一步是实现苏联农业的集体化。搞工业需要大量的钱来买技术,买设备,当时的苏联只能靠出口农产品换钱。那么把农民和土地集中起来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能将农产品集中,大规模推向国际市场,置换外汇储备。

  

  第二步就是以农业为基础,复苏重工业。把出口农产品的外汇,大量购入西方先进设备,引入西方先进生产线,打造重工业。当时,西方正遭遇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产能严重过剩。为了甩掉过剩的产能,美国大量对苏联出售全套的工业生产线,还有10万名美国技术工人,在本土找不到工作,就跑到苏联就业去了。

  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建立起了6000多个大企业,从重型机械到精密仪器,工业科技树都点满了。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超越德英法,排名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步则是打造一套独立的国产军工生产体系,摆脱对欧美技术的依赖。如果没有斯大林模式的成功,苏联很难在即将爆发的二战中,扛住德国战车的闪电战。

  

  二战结束,从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再到戈尔巴乔夫,苏联一直都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之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工业。可以说以军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贯穿了整个苏俄发展史。

  即便到了今天,苏联解体,俄罗斯只是继承了苏联60%的军工企业,也足以正面硬刚西方54国的军援了。很多人都说俄罗斯军工拉胯了,连乌克兰都打不垮。可俄军拉胯的反面是,西方世界更拉胯。集合54国军援,却依然无法逆转乌东战局,进攻权牢牢地握在俄军手里。这种俄式军工的厚重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俄罗斯人历经数百年,才建起来的深厚底蕴。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0-31 18: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