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女演员致歉周华健事件,有一种病值得关注

2024-1-2 02:44|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17| 评论: 0|来自: 壹读

摘要: 听唱歌跑调的人唱歌,是一种怎样的酸爽体验?  经历过跨年晚会后,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了,那感觉大概是“唱出来首首都是原创,听起来次次都有‘惊喜’”。  2023年12月31日晚,在江苏卫视举办的跨年演唱会上,周华 ...

  听唱歌跑调的人唱歌,是一种怎样的酸爽体验?

  经历过跨年晚会后,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了,那感觉大概是“唱出来首首都是原创,听起来次次都有‘惊喜’”。

  2023年12月31日晚,在江苏卫视举办的跨年演唱会上,周华健和孟子义等多名艺人一起合唱歌曲《让我欢喜让我忧》。女演员孟子义被网友吐槽“全程跑调”,而且或因直播的缘故,孟子义跑调的声音明显压过了其他合唱者。

  很快,与孟子义相关的两个词条#孟子义跑调很突出#、#孟子义开口吓死我了#就冲上热搜。

  有网友评论:这次听出来是真唱了。也有网友表示:这对周华健是工伤。

  当晚,孟子义发布微博向周华健以及自己的粉丝表示抱歉:“对不起周华健大哥,对不起大家,我真的尽力了,新年快乐!!!”

  

  孟子义确实有可能是“尽力”了,因为唱歌跑调这件事,对一部分人来说,真的是一种病。

  唱歌跑调?其实是失歌症

  唱歌跑调的人在自己唱歌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时多会解释为”我五音不全“,”五音“的原义是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日常所表达的“五音不全”准确来讲并不是唱不全这五个音,主要是指唱歌者音高不准,无法分清各音符之间音高的差异。

  唱歌跑调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声乐训练、唱歌时发声位置不对而导致的跑调,这类人主要是因为歌唱技巧不够。即使歌唱技巧够了,也不一定保证不跑调,比如有些明星,他们有足够的歌唱技巧,却也避免不了车祸现场。

  第二种就是天生音不准,跑调了也不自知。

  虽然这两种情况都是唱歌跑调,但第一种可能仍具备一定的音乐认知能力,比如辨音高、识曲调、哼曲子。而后一种天生音不准,可能是因为先天性大脑发育不良或神经受损导致听力障碍,从而丧失了唱歌的能力,这种情况被称为“先天性失乐症”,也称“失歌症”。

  

  图源:图虫

  失歌症是一种音乐加工障碍表现,它其实和我们的听力以及嗓子好坏关系不大。患有失歌症的人听力、智力和记忆力都没有问题,但就是无法辨认音高、节奏、力度或音色之间的差异,也无法感知自己或他人歌唱时是否走调、节奏是否一致等。

  失歌症这事儿由来已久

  唱歌跑调的人自古就有,有些人跑调是因为后天缺乏训练,而有些人跑调则是因为失歌症。别以为只有吃瓜群众才会得失歌症,大咖们也都有,比如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美国第18届总统格兰特、美国第26届总统罗斯福等。

  据统计,世界上大约有10%的人唱歌跑调,其中4%的人是先天性对音调精细识别的失敏,即唱歌跑调的人里有4%是因为患有失歌症而导致的唱歌跑调。英国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美国约5%,中国约为3.4%。

  失歌症这个概念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早在1825年,弗·戈尔就曾提出人脑中的某个特殊区域存在着“音乐暗盒”,它会在创伤性事件后受到损伤进而影响人的乐感。在1865年,法国医生詹尼·露·比多首次对由大脑损伤而导致的一系列失歌症症状进行了描述,不过这些看法多是指后天获得性失歌症,如脑损伤导致的失歌症。

  在1879年的报道中有人认为失歌症属于失语症的一种,是由于大脑优势半球相关的功能区发育差异或继发于其他病变而导致。

  1890年,德国医生诺布洛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音乐处理的认知模型,并首次定义了失歌症(amusia,失乐症)。而到了2002年,第一篇关于失歌症的正式研究性论文才得以发表。

  如何辨别失歌症患者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音乐认知障碍的诊断工具是Peretz的MBEA,主要包括音高、节奏和音乐记忆三大部分,其可以通过这三部分,测试出人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区分出失歌症人群。(MBEA: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 )

  MBEA测试发现,失歌症患者存在着音高障碍,就像色弱人群无法分辨波长相近颜色一样,失歌症患者不能对音高之间的半音(semitone)变化作出反应。

  这种在音高上的识别障碍会在现实的音乐环境下被放大,进而出现和音乐相关的记忆障碍,且音高感知障碍则影响节奏的加工,因而患有失歌症的患者在音高、节奏和音乐记忆三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而失歌症患者的症状在生活中则具体表现为他们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即使听过上千遍的旋律,在他们耳朵里了这还是一首新歌。当然他们也听不出不和谐的音调,这就意味着正常人听着忽高忽低的刺儿的声音在失歌症患者听来并没有异样。

  他们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既然此类患者无法感知音乐,他们自然意识不到自己跑调了,所以遭殃的只有围观群众而已。

  失歌症患者可能还存在着沟通障碍。调查显示,30%的失歌症患者都有语调识别障碍,他们不能准确辨别语调,而只能依靠情景或肢体语言来识别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去吃饭?”和“去吃饭”这两个字义相同但由于语调不同而导致表意不同的句子,失歌症患者并不能很好的区分。所以,如果你有一个患有失歌症的男(女)朋友,最好不要希望他们能读懂你说话时的”弦外之音“,比如你说”我没什么事儿啊不用管我“,那么这个耿直的boy(or girl)就会真的以为你没事,毕竟他不能准确的识别你说话时的潜台词。

  人为什么会患上失歌症?

  目前的研究表明,失歌症主要分为先天性失歌症、获得性失歌症和“假性”失歌症等。

  失歌症为先天性的、遗传性的即为先天性失歌症。研究发现,先天性失歌症患者中有39%的人群的直系亲属就患有失歌症,如果你天生跑调,那么你唱歌跑调的根源应该在你的上一辈儿。

  

  图源:图虫

  也有一些是后天的一些疾病导致的失歌症,如脑部出现炎症、出血、外伤、肿瘤等症状或其他原因,导致语言中枢受损,或者发育期的训练不当、缺乏音乐刺激等也会导致患上失歌症,此类为获得性失歌症。

  还有一种情况是“假性”失歌症,可能是由于临时的突发性原因如太过紧张、嗓子不适等导致的暂时性五音不全。这种情况不属于真正的唱歌跑调,因而目前关于这种情况并没有过多的研究。

  人们为什么会患上失歌症这个问题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研究结果,但根据失歌症的分类可以推论出失歌症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先天的遗传因素来讲,人类大脑的右半球主管着人的想象、颜色、音乐、节奏等,遗传等方面的原因会导致“音乐脑”产生对于音高的识别障碍。

  也有研究表明,失歌症与大脑双侧额叶的发育有关。

  左半脑额叶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性格、判断力、注意力、书写等功能,与情感的清晰表达、声音的精准模仿等都密切相关,右侧额叶下回在音高感知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音高编码、音高保持和记忆。正常发育的情况下,双侧额叶下回能敏锐感知音高序列的变化。

  2009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科研人员对脑卒中患者的左或右半球大脑中动脉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失歌症患者常有着较多的额叶和听觉皮层病变。

  当大脑左半球颞叶前部发生病变后,患者部分或全部本有的认知音符、歌唱演奏以及欣赏乐曲的能力容易丧失,进而外现出其唱歌跑调。右侧额叶下回受损时,患者在音高识别、保持和音高记忆等方面都会受影响。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对音高的判断和加工是大脑颞叶的重要功能之一,音调的处理和音高的加工一般是由大脑右颞区的听觉皮层控制的。

  颞叶位于外侧裂之下,中颅窝和小脑幕之上,其前方为额叶,上方为额顶叶,后方为枕叶。此区域有区分旋律、音调及间隔信息的功能。

  右颞叶听觉皮层负责时间分割,左颞叶听觉皮层负责归类,皮层运动区在节奏感知和产生中起作用。因此,双颞区和神经运动区的相互联动缺乏极可能是致使先天或后天失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

  唱歌跑调还有救吗?

  根据唱歌跑调的两种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唱歌跑调的人都是失歌症患者。有些人唱歌跑调可能只是由于并未接受正统的音律训练,乐感差、对音节节拍不够敏感导致了他们唱歌时的“鬼哭狼嚎”,这样的人群可以通过发音训练得到纠正,理论上是还有救的。

  如果是由于遗传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失歌症,这类人群唱歌跑调的情况是无法治愈的。但凡事都没有那么绝对,虽然无法治愈,但唱歌跑调的情况可以通过治疗改善,不过想要改善也没有那么简单,只有“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对声音的辨别力和敏感度,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避免跑调的发生。

  所以,不管是否是失歌症患者,唱歌跑调都是可以改善的,只不过区别在于改善的程度不同。孟子义这种情况当然也是可以通过练习修正,只不过,或许专心做演员更能化解此次的危机。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2 02: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