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的创业有着时代特点,失败也契合着时代背景。当下可能不同了,这个社会已经从物质需求变成精神需求为主。精神科医生供不应求的情况始终存在。这就代表有市场,是很好的机遇。” 82岁的精神医学教授丁宝坤最近拿奖了。在深圳市社区卫生协会等共同主办的“医生影响力”相关评选中,她获得“2022-2023年度专科好医生奖”,是唯一一个来自民营医疗机构的获奖者。 实际上,这不是丁宝坤的第一次创业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8年,47岁的她就在沈阳依托高校及附属医院资源,创建了精神心理门诊部、心理卫生医院、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等。但到了21世纪初,因复杂的制度背景,她这一持续近20年的体制内创业最终划上了句点。 2020年,耄耋之际的丁宝坤南下深圳,开始了人生第3次创业,与女儿一起创办了深圳美灵星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丁宝坤觉得这一次能成事。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一回的搭档是自己的女儿,同为精神科医生的贾丁鑫。“女儿的知识更新、更完善。她掌握的治疗理论、技能都远高于我,患者口碑、吸引力、凝聚力也更强。”丁宝坤告诉“医学界”。 丁宝坤和女儿都认为,如今的大环境鼓励创业。但聚焦到精神、心理疾患领域,医生创业难度可能比过去更大,能满足患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依然稀缺。
左一:贾丁鑫,中间:丁宝坤 创业,有多难? 丁宝坤最初只是想做个“好医生”,看更多病人。1963年8月,她从锦州医学院毕业,主动要求回沈阳工作,被分配到沈阳市精神病院门诊部。后来,历任沈阳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疗区主任,中国医科大学基础部医学心理教研室副主任、支部书记。因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给她分配过一套房子,以作嘉奖。 “刚开始做教学工作,觉得轻松、不坐班,很快就不行了。一方面,一直有老患者来学校找我看病,但我不能开处方,看着干着急。另一方面,当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没有精神科、心理科,患者需求得不到满足。”丁宝坤说。 1987年前后,丁宝坤到南方开会,第一次知道医生教授们可以有“第二执业”。《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文章显示,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机制在农业、工业的成功引入给卫生事业做出示范,1984年医院开始实行承包经营。到1989年4月,原卫生部发文称:“县(区)级以上医疗单位技术骨干在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不影响业务提高和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可以经本单位批准后应聘到其它单位兼职。” 有填补空白的念头,再加上政策支持,丁宝坤决定在体制内“创业”。1988年2月1日,在时任中国医科大学校长批示下,她从学校附属医院拿到两间房,建起心理门诊。慢慢地,外地患者多起来。考虑到部分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治疗,丁宝坤和当地一所厂矿医院携手、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 2000年我国组织全国首届职业化院长学习班。60岁的丁宝坤报名参加,成为全场最年长的学生。她回忆,10年光景内,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由50张床的规模增至100多张床。此后因为一系列原因,丁宝坤离开她一手创办的心理卫生医院。 妈妈“爱折腾”的性格影响着女儿。从小读着弗洛伊德,一步一步循着妈妈的脚印成长、成熟、成为精神科医生后,贾丁鑫发现诊室太小了,自己应该有更大的使命、做更多的事。 这个想法在她晋升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后,愈发强烈。“我似乎已经看到自己的未来。再过5年,我可能会晋升正教授、主任医师。但我爱挑战,越有困难越感觉兴奋。” 30多岁时,贾丁鑫离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赴美学习医疗管理MBA。她想知道美国如何建设、管理医院,医生如何服务患者——以及,这些和妈妈的创业经历有什么异同。 此后,她到美国康卡地亚大学、就读“特殊教育”博士。她还选修美国佛罗理达理工学院应用行为分析等课程,期间接触到美国Tucci Learning Solutions的青少儿临床心理康复系统(CLM)。这套系统通过美国应用行为分析协会认定,是孤独症等精神疾病康复训练方案。美国克莱瑞恩大学设有CLM、应用行为分析等课程,并设有硕士学位。 在美国从事行为治疗一段时间,贾丁鑫想回国,把这些海外运用成熟的诊疗模式带回来,运用到那些他人未触及、没有成熟诊疗方案的疾病领域。 “创业一定是难的。满分100分的话,我会打90分。我母亲的创业有着时代特点,失败也契合着时代背景。当下可能不同了,这个社会已经从物质需求变成精神需求为主。精神科医生供不应求的情况始终存在。这就代表有市场,是很好的机遇。”贾丁鑫说。 “哄着”父母参与治疗 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普及精神障碍康复工作”“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精神卫生服务和社区康复等领域”。 2020年,美灵星在深圳开业。“深圳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生机勃勃。很多人怀揣梦想来到这里。这里萌发出大量物质需求,心理健康问题随之而来。”贾丁鑫说。 这次创业,丁宝坤将自己定位在“做好临床、看好病人”,由女儿负责管理。美灵星的患者构成复杂,各个年龄段、各种情况都有,很多都是在其他机构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 CLM系统成为美灵星的诊疗特色之一,主要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和康复。《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2019年)》显示,2016年,我国有此类患者1000万。其中,0-14岁者或超过200万,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 这部分患儿长期面临诊断难、治疗难等问题,80%以上没有独立行为能力、没有任何社交。2019年《柳叶刀·精神病学》通讯文章指出,中国儿童精神科医生稀缺,数量不足500人,分布极不平衡。次年,刘芸等撰写《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流行现状和家庭干预的研究及策略》指出,只有1/3的患儿能接受及时诊断和治疗。有父母参与的家庭康复干预更是少之又少。
康复治疗 偏偏,这至关重要。2009年一项研究显示,相较于对症、暂时、辅助的药物治疗,康复和教育训练对孤独症患儿意义重大。如果孩子每天能接受不少于3小时的家庭康复训练,其个人能力、语言及社交、行为改善等,都会较在机构康复有明显进步。 贾丁鑫介绍,CLM就是一本强大的“工作手册”,有严格且详细的操作步骤。它强调家长要融入患儿治疗。 现实问题是,家长们有工作,家里可能不止一个孩子,想让他们坐下来认真学、记笔记,每周一次参与讨论,难度很大。贾丁鑫反思,重点是要放在传授技巧,且不让家长感觉到额外的精神压力、负担。 “很多家长告诉我,讲的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贾丁鑫总结出一系列“术”,去解决家长最实际的需求,让他们在孩子躺地或用头撞墙时,知道该怎么办。她认为,术和道代表着人类的行为和认知,它们往往是相通的。“我想通了,那我就会做。我会做了,其实就是想通了。所以,先学理论还是先学技巧,都没关系。” 更大的难点在于海外经验本土化。美国的CLM治疗以每2小时为一单元,期间会重复某个技能练习达三四十次,主打“氛围好、不鸡娃”。在国内,家长们都想快速见效,每个治疗单元可能会重复练习两三百次。 贾丁鑫给每个孩子建了一个“微信治疗沟通群”,起初想收集孩子治疗效果、督促家庭训练。观察群聊,她发现,中国家长非常善于发现孩子还有哪些不行、做得不好,实时在群里发问。她安排了24小时值班回复,解答家长疑问,顺带地给家长留作业。比如请他们周末帮忙记录一些数据、训练情况。从小事做起,家长会越来越多地参与治疗。 贾丁鑫坦言,这样的服务体系、工作模式都在增加美灵星的工作压力。丁宝坤主动承担起“表率”职责。除非没有预约,她每周上班七天,摔断肋骨也坚持出诊。她日常性给同事们演示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意识,不断强调这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关键一步。 贾丁鑫更多采用“赋能”等形式,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比如,她会在内部开展CLM培训,受训者通过考试可获得认证。“我给他们讲的知识、技能,肯定是其从没接触过的。我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启发内在自我的力量,这也是人生终极大道。如果我缺爱,那我首先要爱我自己;如果我缺少理解,那我首先要接纳自己。” 一个病人看2小时,怎么看? 丁宝坤感慨,自己是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的。在最初三四十年里,整个精神医学诊疗以生物医学治疗为主,就是药物、仪器治疗。现在要求整合型诊疗,在用药基础上得配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行为治疗等。如此一来,精神科医生完成诊断、开具处方后不能“缺位”,还要和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行为治疗师等协作、参与,以便随时评估、调整康复方案。 丁宝坤告诉“医学界”,对初诊患者的问诊时间基本就需要1.5-2小时。“要横、纵断面结合。纵断面需要了解患者的成长、生活史,了解家庭背景。横断面旨在知晓目前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然后是全面的心理评估、脑功能等多方面检查、心理分析,再接着,和患者讨论治疗方案。” “这是精神、心理疾病出诊时最起码的时长。以前我们都供职于公立机构,很难做到这一点,毕竟每天挂出去四五十个号。”贾丁鑫说,问诊“复杂化”也源于患者越来越讲究“医生要关注、理解自己”。 “以前患者来了,着急要解决方案。他不愿意听你给他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启发他内在的自我变化。现在,很多患者要倾诉,讲述自己的痛苦。医生要有更高的同理心,能接纳、认同患者的困扰、情绪,帮助他重建认知。这都需要时间。”贾丁鑫明显感受到如今患者变了,主动求治的多了。尤其是未成年患者来就诊时,家长会坦言是自己耽误了,孩子早在一两年前,就主动说自己情绪不好,想去看看医生。 “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迎来春天、在国内外蓬勃发展。现在,精神科医生不能再‘纯粹地’不懂或不用心理或行为治疗。”丁宝坤告诉“医学界。 关于创业,贾丁鑫已经做好5-10年的发展规划。做专科门诊只是第一步,未来计划在深圳开一家高端的临床心理专科医院。有了病床之后,就能做学校、展开专业培训。“我始终坚持医疗、康复、科研、教学、培训是一体化的。以后还可以搞国际交流,不仅仅是学术交流,而是组织国内外孩子交流,让大家看到,在中国有一个像社区一样的家园,给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提供良好训练。甚至于他们成年以后,可以在这个家园里面工作,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