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高调宣布成为“股民”,透露出怎样的讯息?中国民众中普遍存在的股市是赌场,买房才保值”的过时观念如何才能改变? 据德国之声报道,最近,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先生高调炒股了。一时间新媒体小编纷纷傍大款赚流量,但却没几个人认真地思考这件事情的意义。其实胡锡进先生的入市时机还是很讲究的:打开沪深300指数月线图,你就会发现它上市十多年来,曾经有过六次四连阴,从来没有过五连阴;而且四连阴以后,大概率有一轮反弹行情,至少有十个点以上。这么说起来,大概率地讲,胡先生在四连阴之后的第五个月的月底入市,亏损的可能性不大,未来三四个月里面盈利两三万(据他自己讲投入了二十万)的可能性倒不小。这样精妙的择时,你说他就是个韭菜,背后没有高人指点,我还真不信。 中国人为什么远离股市? 其实让我真正诧异的,是这样一个年过六旬的媒体达人,体制内外都混得风生水起,而且还经常对中国经济指指点点,居然还是刚刚涉足股市的新股民。由此可见,中国居民对于股市真的是太敬而远之了。我随后在自己的粉丝群内做了一个样本有偏差的调研(因为我的粉丝大多数还是对投资理财感兴趣的),结果就连他们的仓位都绝大多数低于三分之一。当然这事儿不能怪中国老百姓,中国股市别说老百姓敬而远之,连经济学家都斥之为“连赌场都不如”,那还让人怎么敢放心大胆地进入呢? 可是,中国经济现在却是真的需要股市。股市作为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技术创新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这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论证,看看美国就知道了。没有哪个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是靠创始人自己从小作坊开始用利润留成慢慢积累起来的。不少现在看起来巨无霸高科技大公司,都是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用“老人的钱+年轻人的创新大脑”(old money+new brain)来实现的。今天中国经济到了转型的关键点,也需要中国自己的资本市场去支撑中国自己的技术创新。那么是中国的“old money”不够多吗?还是中国的年轻人创新力不够高?其实都不是,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以股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市场作为桥梁去结合这两个方面。 那么中国股市如何才能从一个宏观经济的必需品,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家庭理财的必需品呢? 用收益说话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收益去说服老百姓。他们不懂经济理论,也不再相信那些侃侃而谈的股评家了。如果不能通过股市让一部分人实现资产增值,带动不了全体老百姓共同富裕。在这一点上,我佩服邓小平的智慧,他只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么一句老百姓能理解的大白话,就把改革开放如何才能落到实处的战略战术都讲清楚了。如果没有一部分人实实在在富起来,你怎么去动员全中国老百姓投入到这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呢?现在我们如果期待让资本市场既能助力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又能改善老百姓投资理财的收益,实现家国的共同富裕,也需要实实在在的让一部分人从股市获得收益。这期间,政府还是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的。比如对中国股市里面的一大批国有股本占主导的国有蓝筹股,政府就有能力改变它们不注重资本增值保值的态度。 市值1.6万亿的中国工商银行,国家股就占了三分之二,业绩也相当优异,市盈率却只有四倍。这么低估值还要被高盛调低评价,无论从股市的资产回报,还是国有股的保值增值角度看,都有必要加以改善。如果中国工商银行能够在这个关键时间点和世界著名跨国企业一样,宣布一个未来一定时间内的回购计划,或者提高分红率计划,那就意味着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市值足够大,增长足够稳定(每年分红增加)的蓝筹股。它会像一个灯塔,指引中国股市的未来增长路线图,吸引大量胡锡进先生一样的old money介入股市,获得稳定回报。改变老百姓“股市是赌场,买房才保值”的过时观念。 从这个角度看,胡锡进的择时不仅仅是个大概率的短期盈利事件,还是一个符合长期经济增长要求的重要标志。 沈凌,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执教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