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第4次“魔鬼周”的综合体能课目演练中,特战队员正在进行协力翻轮胎训练。 12月20日凌晨4时20分,起床哨比平常提前两个小时在武警天津市总队第六支队特勤中队吹响。年轻的特战队员们迅速跳下床,收拾装备,打背囊,领枪,整个军营瞬间沸腾起来。从这一刻起,“魔鬼周”训练开始了。 20日前后,一场重度雾霾袭击了华北地区,整个天津都是灰蒙蒙的,空气有些呛人。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6时30分赶到营区门口时,仅隔几米远却看不清正在执勤的哨兵。 “雾霾这么大,你们还要出去训练?”一名上校问迎面走来的支队长彭振斌。 “军令不改,就是天上下刀子也要去!”身材高大的彭振斌语气坚决,“打起仗来可不挑天气啊。”六支队为每一名参加训练的战士配发了防霾口罩,去年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刚发生时,他们就曾戴着口罩在现场实施救援。 从今年年初起,武警部队将每年一届的“魔鬼周”训练改为每个季度举行一次,参训人员也从各总队选拔出的尖子扩展为全体特战队员。很多新兵都是第一次参加“魔鬼周”训练,雾霾并不能阻挡他们的参训热情。 看过电影《冲出亚马逊》,听过老兵亲身讲述,“魔鬼周”在新兵们眼里是一次身体和意志上的折磨,既令人生畏,又让人血脉贲张。而一些连续几届参加“魔鬼周”的老兵,则从诸多变化中嗅出了这场标志性训练的新动向。 特战队员正在进行特种射击。 口罩里积了一汪水,稍一跑动就往鼻子里钻 根据安排,特勤中队第四季度的“魔鬼周”训练和六支队其他单位的冬季拉练结合进行。7时整,几十台车从六支队营区出发,向训练地域机动。路面结了一层白霜,浩荡的车队开着双闪灯在雾霾中缓慢前行。 “能见度30米,注意保持车距。”对讲机里不时传来通报。记者从指挥车的摄像画面中看到,前车只要稍微拉开一点距离,屏幕中就只剩下红色尾灯在一片灰雾中闪烁。 到达第一集结地域后,特战队员们跨上95式步枪,一头扎进雾霾中,开始17公里急行军。他们穿着防弹衣,鼓鼓的背囊从腰部一直顶到头盔,全身装备接近40公斤。除了自己身上的装备,特战队员们还要两人一组轮流抬运20公斤重的弹药箱。 25岁的排长白振兴在行军途中不时给战友们加油鼓劲儿。他多次参加过“魔鬼周”训练和各项比武,曾经在雨雪天气中进行夜间奔袭,但在雾霾中戴着口罩行军,还是第一次。 特勤中队排在拉练队伍的最前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奔袭,大部队已经被远远甩在后边,难见踪影。走到后半程,白振兴感觉汗水直往下淌,衣服紧贴在身上,口罩也被打湿了,粘在脸上阻碍呼吸,“口罩里积了一汪水,稍一跑动就往鼻子里钻”。 22岁的狙击手邢加兴觉得身上的装备越来越沉,他携带的狙击步枪比95式步枪重将近一倍,而且没有背带,只能扛着、抱着,不断变换携行姿势。有的新兵跟腱、小脚趾头上磨出了水泡,还有的肩胛骨被防弹衣的卡扣硌得生疼。 第一次参加“魔鬼周”训练的上等兵陈文良觉得,因为雾霾的原因,训练第一天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样轰轰烈烈,但他还是感觉到了一种“逆行”的豪气和责任。“最近天津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老百姓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他憨笑着说,“但军人和老百姓不同,不管什么天气,我们接到命令就要出发。” 十几分钟内“击毙”劫持人质的“匪徒” “魔鬼周”训练第二天,依然是雾霾天气,能见度大约40米。在雾气中快速行进的特战队员们不知道,“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在雾霾的掩护下,3名戴着头套的“匪徒”悄无声息地接近特勤中队。 “砰、砰、砰……”3枚发烟弹相继在队伍中炸响,蓝色的烟雾迅速弥漫开来。实战中,这意味着特战队员正在遭遇暴恐分子的手榴弹袭击。 “卧倒!”“分散!”发烟弹炸响的瞬间,中队长孙正国立即下达指令,特勤中队60多名队员迅速滚到路边的深沟里隐蔽。3名“匪徒”实施偷袭后撤离,特战队员们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武装追逃。 追击大约5公里后,3名“匪徒”见走投无路,闯进路边的一户民宅,“劫持”一名“老百姓”与赶来的特战队员展开对峙。“不要过来,再过来我就打死他!”一名“匪徒”勒着“人质”的脖子暴躁地喊,“给我准备50万现金和一辆加满油的车!快!” 特勤中队一面派出谈判人员安抚“匪徒”,一面派出8个小组展开行动。侦察小组的无人机迅速升空,对居民地周边的情况进行侦察,两个封控小组根据侦察结果对民房实施了全方位的封控,防止“匪徒”脱逃。两个狙击小组也悄悄进入百米开外的坡地,狙击手邢加兴密切监视着房间内的情况。 与此同时,另一个侦察小组隐蔽接近民房,实施抵近侦察。一名侦察员潜伏到民房的窗户附近,把外形类似胃镜的软管窥镜伸到窗户的缝隙中观察房屋内的情况。实战中,软管窥镜也可以和无声电钻配合使用,在墙上钻出小孔,将窥镜前端的摄像头探进屋内实施侦察。 另一名侦察员悄悄爬上屋顶,利用伸缩臂镜侦察屋内的情况。这些侦察员平时经过特殊的训练,能够在几分钟内记住一个陌生房间的布局、暴恐分子的位置,并绘制侦察地图,拟写情况报告,为后续行动提供情报支持。 确定好突击方案后,副中队长王宝虎和排长白振兴带着两个突击小组准备行动。此时,房间内的“匪徒”似乎意识到危险临近,变得更加狂躁,不仅死死勒住“人质”,还向前去谈判的人员投掷发烟弹。 “行动!”眼看攻心无望,中队长孙正国下达了进攻命令。“啪”地一声,狙击手邢加兴率先开枪,劫持“人质”的“匪徒”应声倒地。在平时的训练中,邢加兴是个沉着冷静的“狠角色”,能在100米外打中1元硬币。遇到类似的劫持事件,狙击手会瞄准暴恐分子的眉心,确保一击致命,避免其给人质带来伤害。 枪响后,6名突击队员破门而入,没有给另外两名“匪徒”反应时间,直接将其“击毙”。从展开行动到最终安全解救“人质”,特战队员们仅用了十几分钟。 对于今天演练的居民地反劫持课目,身高1米82的副中队长王宝虎并不陌生。2010年4月21日上午,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发生劫持事件,一名刚刚刑满释放的犯罪分子持钢珠手枪、砍刀劫持两名女学生。他和两名战友趁谈判专家与其通话之际忽然破门突入,在5秒钟内制服了还在发愣的歹徒,安全解救人质,荣立一等功。 “今天的反劫持课目和当时的情况非常像,只有平时反复练习,真正用的时候才会心中有数。”王宝虎说。 特战队员正在进行野外搜索训练。 训练更加贴近实战 今年的“魔鬼周”训练有哪些变化?当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参训的特战队员时,得到最多的回答是:数量增加了,理念也和以前有所不同。 “从数量上说,‘魔鬼周’由每年组织一次到每年组织4次。”六支队副支队长赵建光介绍,“从理念上看,以前更注重体能意志锻炼,现在更强调贴近实战,以前是各总队选拔尖子参赛,突出培养精英,现在要求全部特战队员参加,重在锤炼团队。” 赵建光是特勤中队第四季度“魔鬼周”训练计划的主要制定者。他拿出计划表告诉记者,这次“魔鬼周”训练课目中体能课目占30%,技能和战术课目分别占20%,野外生存、心理和智能训练课目各占10%。而在以前的训练中,体能课目占据了计划表的大部分位置。 此外,武警总部还专门下发了“魔鬼周”训练的参考纲目,规定“各单位要根据地域、气候、季节等特点,结合任务需求和人员素质开展训练”,每季度的训练课目不少于参考纲目规定内容的65%。 “现在‘魔鬼周’训练的总体目标是以体能储备为基础、以技战术融合为重点、以提高应急作战能力为关键。”赵建光说,“我认为现在的组训内容更加贴近实战。” 据赵建光介绍,除了居民地反劫持,这次“魔鬼周”训练还包括楼房反劫持、反袭击、掏黑窝点、丛林地捕歼战斗、小组突入房屋战术等课目的演练,每一项都是反恐处突任务中可能遇到的场景。 白振兴曾参加2010年武警总部组织的“魔鬼周”训练,现在回想起来,他的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字眼是“折磨”。“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5天训练只提供3天的自热食品;70米索降,看着地上的人跟小蚂蚁似的;30多米的攀岩,爬到一半手就抓不住了,只能一点点往上挪;在臭水沟里憋气、潜游……”白振兴说,这些课目都是“怎么折磨人怎么来”,他靠着顽强的意志才撑到最后,获得了勇士徽章。 2013年,白振兴提干去读军校,等到2016年回到特勤中队再次参加“魔鬼周”训练时,“课目和理念都变了”,虽然已经参加了几次“魔鬼周”,但他还是“蒙圈儿了”,要像新兵一样熟悉规则。 “以射击为例,以前参加训练和比武打的大部分是固定靶,而且大多是单一目标射击、静止射击。”白振兴说,“而现在是跑完上个课目后马上射击,目标既有固定靶也有运动靶,还有人质靶,射击动作也多种多样。” 显然,后者的难度更大,但也更加贴近实战环境。与此对应,射击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射击追求的是‘绝对准、相对快’,有足够的时间先瞄准再射击,追求的是上靶率。”白振兴说,“而现在讲究‘绝对快、相对准’,执行任务时先开枪,让犯罪分子闪躲、恐慌,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权,然后再找机会将其击毙。” 除了射击,“魔鬼周”训练里频频出现的蓝军队伍也凸显出浓重的实战意味。22岁的胡永刚是一名蓝军队员,他扮演的“匪徒”不仅偷袭特战队员、劫持人质,而且经常躲在河滩、山林中伏击大部队,给特勤中队带来不小的麻烦。“我们把情况设得非常刁钻,让他们压力很大。”胡永刚笑着说。 据白振兴介绍,针对蓝军设置的情况,特勤中队的任何一项应对措施不过关就要推倒重来。他同时担任现场评判组的成员,一旦发现特战队员的处置有纰漏,他就会现场讲评,然后指导他们再来一遍。 “反袭击”演练中,特战队员正潜伏待机。 “魔鬼”是什么 很多参加过“魔鬼周”训练的老兵经常会被新兵问起,“魔鬼周”里的“魔鬼”究竟指的是什么?每次遇到这样的提问,特勤中队副中队长王宝虎都会向对方介绍起自己的参训经历。 一次参加“魔鬼周”训练时,王宝虎的手指不慎被割伤,鲜血直流,但他执意继续参训。下一个课目首先要借助攀登绳爬上十几层高楼的楼顶,然后射击,最后再借助攀登绳滑下来。“爬到一半时,我的身体就控制不住地发抖,用尽全身力气才爬上楼顶,射击时甚至连枪栓都拉不开。”王宝虎回忆起当时的艰难处境,“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到最后的。” 在王宝虎看来,“魔鬼”总是出现在体能和意志达到极限的时刻。那时,坚持和放弃就在一念之间。 中士程正通也曾多次在训练中和“魔鬼”打照面。在今年第三季度的“魔鬼周”中,特勤中队到蓟县山区训练。一次山地10公里负重越野考核,划定的路线几乎都是上坡路,程正通背着20公斤的背囊超越一个又一个的队友。跑着跑着,他忽然觉得头昏眼花,额头上流下的汗直蜇眼睛,前边的人影也看不清。“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了,只有沉重的呼吸,特别重,我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去,不能倒下去,跑到终点时整个身体都不听使唤了”。 有时,击垮特战队员的“魔鬼”不是身体上的极度疲乏,而是心理上的恐惧。王宝虎记得,一次参训时,他们要钻爬一段十几米长的管道,“管道里又黑又细,人只能像蛇一样慢慢蠕动前进”。结果,爬在他前面的一名特战队员不太适应这种幽暗逼仄的环境,爬到一半时全身出冷汗,最后在别人的帮助下才勉强出来,无奈退出了训练。 王宝虎告诉记者,除了身心上的“折磨”,“魔鬼周”还会设立一些考验承受能力的课目,比如杀活鸡和恶劣环境就餐训练。“我们要在野外把发下来的活鸡杀掉、烤熟,填饱肚子。”他说。至于恶劣环境就餐训练,则是让特战队员在旱厕里迅速吞咽包子,锻炼他们在任何环境中快速补充体力的能力。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魔鬼周’的考验。”白振兴介绍,实际上大部分特战队员都难以坚持到最后,有的人因为精疲力竭晕倒在训练的路上,有的人因为伤痛不得不放弃,他们退出时那种无奈的眼神让白振兴记忆犹新。 而坚持到最后的人将赢得战友们的尊敬,因为他们超越了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极限,凭借顽强的意志笑到了最后。 一名特战队员正在攀登雨漏管。 “魔鬼”从未离开 如果说以前的“魔鬼周”训练是通过层层淘汰筛选出单兵素质极强的“勇士”,那么现在的“魔鬼周”则重在通过每个季度的训练锤炼特战团队。在这样的变化面前,体能训练的强度还能达到极限吗? 训练第三天,经过10公里的长途行军后,特勤中队没有经过休整直接开始了综合耐力课目训练。在一片开阔的河滩上,60多名特战队员展开队形,迎着寒风进行训练前的热身准备。 “搭梯式俯卧撑,预备!”中队长口令一出,特战队员们以7人小组为单位纷纷卧倒,前面队员的双腿搭在后面队员的肩膀上,构成一架架并不稳固的“人梯”。 “一、二、三……”随着中队长的口令,特战队员们边做俯卧撑边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与动作的一致。“这项训练主要看小组的凝聚力和团结协作水平,一个人倒了整个组就都倒了。”排长白振兴解释说。 做完几组搭梯式俯卧撑后,中队长下令进行下一个动作——夹腰挺腹。这同样是一个需要协作的项目,两名队员为一组,一人用两腿夹住另一人的腰部,脸朝地面,挺腹使身体与地面成水平状态,双手不能着地;站立的队员用胳膊抱住对方的双腿,身体稍向后仰。 “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累,腿、腰腹和手臂都要发力。”白振兴说,“两个人都憋着一口气咬牙坚持,这口气一泄就不行了。” 夹腰挺腹练习一开始,几个小组之间就较上了劲儿。眼看身体越来越低,前面的队员就背着双手,使劲儿向上挺腹,把身体绷直,实在不行了就拼命扬着头,不让脸接触到地面,“自己不能先放弃,特别磨练意志”。 一名叫姜颖辉的上等兵,外号“面条”,这时却绷直了身子一直坚持到最后。“今天面条变钢筋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之后,这群身强力壮的特战队员又进行了举弹药箱、蛙跳、折返跑、俯卧撑等项目,实在累了就大喊几声,等到两个多小时的综合耐力训练结束时已是夕阳西下。“这样连续高强度的训练,我们晚上都不敢洗热水澡。”白振兴告诉记者,“洗了虽然解乏,但第二天就会肌肉酸疼,没办法继续坚持下去”。 在后续几天的训练中,他们每天都在经受着高强度体能训练的考验。5人一组拉动25吨重的卡车,托举200公斤重的圆木,队员们即使累得全身发抖仍会拼尽全力,因为“一偷懒就会给队友增加负担”。而负重深蹲、鸭子步行军、障碍跑只能算是训练间隙的“甜点”。他们觉得,几乎每个训练课目进行到最后身体都要达到极限状态,要靠意志才能坚持到最后。 “体能训练只是整个‘魔鬼周’训练的基础,是开展其他训练的必备条件。”副支队长赵建光说。不少特战队员则感慨,原来“魔鬼”从来没有离开。 一年4次“魔鬼周”给特战队员们带来什么 “魔鬼周”由原来一年一次改为一年4次,给特战队员们的训练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在白振兴看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作战靴换得越来越勤了。“原来一年穿坏一双,现在一年基本上要穿坏3双,搞特战不容易啊!”他笑着说。 而在赵建光眼里,一年4次的“魔鬼周”训练正在带动特勤中队的日常训练进一步向实战化贴近。“‘魔鬼周’是特战训练的典型方式,它集中体现了特战训练的指导思想、组训方式和考核标准”。 比如,“魔鬼周”的课目都带有战术背景,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注意设置情况,要求特战队员灵活处置,贴近实战需要。“魔鬼周”中传达出“既练肌肉又练头脑”的理念,平时的训练中就增加了很多技能和战术课目。 每3个月组织一次的“魔鬼周”也激发起队员们的训练热情。为了尽可能多地模拟射击环境,特战队员们自己制作了一种九孔战术板,上面有9种不同形状、大小的孔洞,射击者在每个孔洞练习时都要采用不同的姿势。射击距离不够,他们就制作缩小靶;场地无法满足长距离奔袭射击训练,他们就设置更加复杂的障碍,最大限度地利用训练场空间。 六支队政委吕雪峰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训练场地不足的问题,支队领导带着特勤中队去找场地、借场地,他们到过蓟县的深山,也到过青县解放军某部的训练场。正是因为这样的训练热情,今年11月,武警部队首届“巅峰”特勤分队尖子比武竞赛举办时,8名特战队员代表武警天津市总队参加,并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对于特战队员们来说,每季度组织一次的“魔鬼周”训练既是一场残酷的考核,也是对3个月来训练成果的检验。为此,他们平时的训练格外认真。晚上熄灯后,仍有许多队员坚持做俯卧撑,直到汗水把铺在地上的报纸完全打湿才休息。练习据枪时,为了增加稳定性,形成肌肉记忆,他们会在枪体上放弹壳,在枪管上挂水壶。 当真正参加“魔鬼周”训练时,这些小伙子在野外住帐篷、睡睡袋、吃自热食品,每天在巨大的体能消耗中咬牙坚持,没有人抱怨。 更可贵的是,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实战化的意识已经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习惯。侦察员刘晓光到一个陌生房间就会下意识地记忆房屋结构,平时看电视时,他也能观察到普通人极易忽略的细节,比如新闻播音员的肩膀一高一低,或者画面切换的不同景别。 突击手白振兴每次坐公交车或火车时都会考虑,如果这辆车被暴恐分子劫持该从哪个位置突入。狙击手邢加兴到一个地方也会不自觉地观察哪个位置适合狙击。 不管哪个专业的特战队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外出时只要听到紧促的铃声都会心头一紧,因为他们平时听惯了紧急集合的铃音。 几乎每一名特战队员都在训练中受过伤,但没有人后悔。“穿这身衣服就是不一样,有自豪感,执行任务时我们的队伍行进,别人就主动让道,这是对我们的认可和尊重。”中士程正通边说边露出灿烂的笑容,“我们没有白付出,走到哪儿说话都硬气”。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魔鬼周”训练期间正好赶上12月24日平安夜执勤,特勤中队为此耽误了一些训练的时间。眼下冬训即将来临,正是提高军事素质的好时候,几十名特战队员主动要求补上训练时间。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他们要再次向“魔鬼”宣战! (记者 王达 通讯员 江传景 闫宏斌 摄影 江传景)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