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试图扮演中东的和平使者。在促成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和平协议之后,北京目前正在关注以巴冲突。 最近几周,中国一直在加强其在中东的外交魅力攻势,将自己定位为该地区长期冲突各方之间的和平使者。 在促成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帮助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于 4 月 6 日重建外交关系后,北京现在正努力促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谈判。 在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高级官员通话后,中国外交部长秦刚敦促各方保持“冷静”,同时呼吁“克制”,强调和谈并落实“两国方案”。 秦刚鼓励以色列外长科恩(Eli Cohen)与巴勒斯坦恢复和谈,并表示中国“准备为此提供便利”。在与巴勒斯坦外长马立基(Riyad Al-Maliki)的单独谈话中,他重申了北京的立场。 根据中国外交部的一份新闻稿,在与秦刚通话中,马立基“赞赏中方推动沙特和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这体现了中方负责任的大国作用。” 设于约旦河西岸、隶属于法塔赫的瓦法通讯社也做出相应报道。据瓦法通讯社,马立基称赞中国参与支持该地区的稳定、安全和发展。报道说,他还呼吁中方加强关系并加快签署多项商业协议。 中国聚焦“获取资源和市场” 北京将不同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争端视为“不稳定”,并对其长期商业利益构成潜在风险。 美国国家战争学院国家安全战略副教授墨菲(Dawn Murphy)告诉德国之声:“中国在中东最重要的利益是获取资源和市场,其中包括经济和政治利益。” 她说:“中国有动力实际解决这些争端,因为它可以从该地区的稳定中获益。此外,作为调解人让中国有机会证明它是一个希望为中东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的大国。 ” 在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达成开创性协议之前,中国长期以来就一直是中东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05 年至 2022 年间在该地区购买石油和投资超过 2730 亿美元。2013 年开始启动的“一带一路”项目以来,让北京更有能力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在正确的时间扮演了正确的角色” 尽管中国已表明其希望成为中东地区更重要的参与者,但一些专家认为,北京的愿望和它对该地区的实际影响力被高估。 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INSS)戴安和吉尔福德格雷泽中心的中国-中东关系专家盖林(Tuvia Gering)告诉德国之声:“中国在伊朗与沙特的情况中看到了机会,并提供了一个平台。” 然而,这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在阿曼、伊拉克和美国等国的帮助下进行了两年时间接触的结果。盖林表示,中国“在正确的时间扮演了正确的角色”。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而言,双方没有兴趣开始任何和平谈判,而且人们对中国作为公正调解人的角色持怀疑态度。 盖林说:“中国可能认为自己是各方的平衡力量,但以色列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是该地区持有偏见而且完全玩世不恭的参与者,对解决这场冲突没有兴趣。只是中国在外交和地缘政治上获得了一些成就。” 在秦刚表示北京有兴趣帮助促进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谈判之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于4月19日告诉美国媒体 CNBC:“我们尊重中国,我们与中国打交道。但我们也知道,我们与我们的好朋友美国之间的联盟不可或缺。” 由于以色列将伊朗视为对其安全的威胁,中国对德黑兰的持续支持只会增加以色列的担忧。 赫尔辛基大学访问研究员哈夫伦(Sari Arho Havren)说:“人们无法完全无视北京提出以巴方案与其乌克兰战争‘和平计划’之间的相似之处。” 她说:“在这两种情况下,北京都不能像乌克兰战争中那样自视为中立方。北京站在俄罗斯一边。而在过去,中国和以色列几乎没有就该地区的未来交换过意见。” 但美国国家战争学院的墨菲认为,在过去二十年里,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欢迎中国在调解巴以冲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他们看来,中国在解决中东长期存在的紧张局势方面可以发挥建设性作用。” 她说,北京决定透露其有意促进以巴之间的和平谈判,有可能就是巴勒斯坦和阿拉伯领导人敦促的结果。 中国能否挑战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 随着中国寻求扩大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它将如何挑战长期以来由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墨菲说,中国强调它有能力与中东各国保持平衡的关系,而且没有迹象表明北京会在试图将自己塑造成“和平使者”的过程中就开始选边站。 “中国认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平台,将与中国有良好关系的各方聚集在一起。”她说, “我不认为中国寻求为各国提供安全保证,中东国家也不希望中国扮演与美国相同的角色。” 尽管一些美国决策者对中国在中东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表示担忧,但来自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的盖林认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等美国高级官员认为,北京试图成为地区冲突的调解人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他们认为中国终于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而且这是一个继续转向东亚的机会。”他告诉德国之声。盖林说: “我认为我们不会看到中国介入冲突,但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开设更多军事基地,这可以通过与东道国达成协议或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