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澳大利亚像许多分析人士担心的那样,不知不觉地走上与中国开战的轨迹,那么在我们战略尚不明确的时候,我们至少应该问一个问题:与中国开战对澳大利亚意味着什么? 坦率地说,如果澳大利亚在任何有关台湾地位或其他问题上与美国一道与中国开战,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在当前世界的所有不确定和冲突中,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这无疑是我们必须展开的最重要的讨论之一。 世界各地仍有数百名外交官和政界人士(包括澳大利亚在内)都在台前幕后做着工作,以确保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永远不会升级为战争。 然而,可能导致战争的紧张局势或意外情况,有时会压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 因此,为促成这样的讨论,我请来了澳大利亚四位最有经验的军事战略家为我们做分析,并询问他们如果澳大利亚卷入与中国战争具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这四位军事分析专家加起来拥有超过100年的高级军事和战略经验。 他们分别是: 休·怀特(Hugh White)教授,前国防部战略与情报副部长 克里斯·巴里(Chris Barrie)海军上将,澳大利亚国防军最高军事领袖,1998 年至 2002 年担任国防军总司令 艾伦·贝姆(Allan Behm),前国防部国际政策与战略司司长 克林顿·费尔南德斯(Clinton Fernandes)教授,前澳大利亚军方情报官。 四位分析师都拥有最高安全权限。他们都参与过敏感的军事行动。他们都在密切关注着一些方面的战争苗头。 他们在一系列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在一件事情上他们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让他们感到震惊。例如,这四人都同意,无论有没有澳大利亚的辅助,美国都不能打赢与中国的战争。 休·怀特也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战略研究名誉教授,他的分析很明确: “我认为,在台湾问题上,无论有没有澳大利亚的支持,美国都不可能赢得与中国的战争。” 他说:“这样的战争主要会是一场海上冲突,规模之大自二战以来前所未有。” “华盛顿方面希望澳大利亚全力以赴,倾其所有提供空军和海军力量,包括水面舰艇、潜艇、F-18和F-35战斗机、P-8海上巡逻机、机载预警机和加油机。” “战争会使我们所有人陷入贫困” 海军上将克里斯·巴里指出,由于澳大利亚人口稀少,与中国发生的任何战争对澳大利亚的影响可能比任何其他参战方都大。 他说:“对澳大利亚经济、对澳大利亚人民的影响以及对我们整个国家生活方式的破坏,后果将非常严重。” 他说,与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不同,受到影响的是那些被部署到冲突前线中的军事人员及其家人,而与中国的战争将对所有澳大利亚人产生影响——“在经济、金融和个人方面,可能会使我们所有人陷入贫困;如果使用了核武器,可能会导致部分人死大。” 现任澳大利亚研究所国际和安全计划负责人的艾伦·贝姆表示,如果美国和中国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开战,对美国来说最好的潜在结果就是陷入僵局。他说,考虑到中国军队现代化和能力建设的速度,“2035年以后更有可能出现中国战胜美国的结果”。 贝姆说,与中国的战争将与澳大利亚自二战以来参与的任何其他战争“有着深刻和毁灭性的不同”。他表示,澳大利亚有一种“根本性战略病态:牺牲我们自己的利益来支持美国的利益”。 克林顿·费尔南德斯教授曾是澳大利亚军方的情报官,现任新南威尔士大学国际与政治研究教授。 他认为中国对台湾的封锁比跨海峡入侵的可能性更大。他说,封锁意味着80%的船只和飞机将无法通过。 “中国的领导人可能会在封锁期间向台湾的领导人悄悄地提出谈判,然后才会走险棋,下令两栖入侵,”费尔南德斯教授说。 “如果他们认为封锁失败,则可能会通过指出已经造成的损害来宣布胜利,也可能会升级对支持台湾的美军进行攻击。对美大战,就是两个拥核国家的大打出手。 “对中国来说,最坏的情况是不得不同时对台湾、美国、日本和其他美国盟友和伙伴进行高强度行动。” 休·怀特说,美中一旦因台湾问题爆发的战争“可能是自 1945 年以来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破坏性的战争”。 “因为对于双方来说,利害关系如此之大,且双方都装备精良,所以会迅速升级为一场全面的区域性海上战争,”他说。 “没有人能确定这场战争将走向哪里,自1945年日本战败以来就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海上战争,但到目前为止,最有可能的结果将是一场代价高昂的僵局,双方都损失惨重,但双方都无法确保赢得战争的决定性优势。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无论我们是否参战,这场冲突都将是毁灭性的。我们的经济将瘫痪,因为与中国和其他主要东亚伙伴的所有贸易都将停止,并且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恢复。 “如果我们参战,或者允许美军从我们这里的基地开展行动,那么澳大利亚很可能会面临来自中国远程部队的直接攻击。” 问题:如果澳大利亚要与美国结盟,华盛顿方面可能会要求澳大利亚发挥什么特殊作用? “任何美中战争都将主要是一场海上冲突,而且正如我们所见,其规模将是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美军将全力以赴,尽其所能,他们会期望并要求我们也是如此。” 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有关中国可能入侵台湾的观点——考虑到台湾的防御工事,入侵是一个现实的前景还是封锁更有可能发生? “目前尚不清楚台湾的防御工事在面对中国的入侵时能经得住多大的考验。乌克兰战争提醒我们,对于双方而言这些事情的不确定性有多高。 但是我一直认为,如果中国决定‘武统’,那么更有可能进行封锁而不是入侵,”他说。 “这将是实现其目标的一种成本较低、风险较小的方式。对中国来说,在台湾周围建立一个可信的海空禁区相对容易,从而给台湾人施加巨大压力,要求他们接受北京的条件。 “届时美国将不得不决定是否要为打破封锁而开战。” 问题:考虑到中国强大的防空系统,尤其是在南方,美国或澳大利亚的空中能力是否会失效? “中国的防空能力很可能很强大,但美国及其盟友的空中能力也同样强大。所以双方会势均力敌。” “他们可能会对中国目标造成很大破坏,但在此过程中也会遭受非常严重的损失。而且,关键是他们可能无法造成足够的破坏,决定性地打败中国。 “这也是预计会出现僵局的原因。” 问题:显然,战争会导致人员伤亡。堪培拉的国防规划人员是否会对澳大利亚的可能伤亡人数进行评估,您如何评估澳大利亚一旦与中国交战可能遭受的伤亡人数? “我不知道堪培拉的国防规划者是否会做出这种评估。” “过去,我在政府工作时,我们有时会向部长们提供一些估算数字 —— 如果我们的参战水平较低,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的话,那么战事恶化后可能会付出的生命代价会是多少。 “但与中国开战的前景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可能性——例如,我们投入的飞机、舰船和潜艇很可能会被摧毁,船员伤亡可能会非常高。 “因此,卷入与中国的战争所造成的伤亡人数很可能会迅速超过在越南和朝鲜半岛遭受的伤亡人数。” 问题:我知道存在各种各样的限定条件和未知数,但鉴于当前的能力,如果一旦开战,中国作为一方,美澳作为另一方,哪一方会胜利?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我认为无论有没有澳大利亚的支持,美国都不可能在台湾问题上赢得与中国的战争。” “力量相对势均力敌,因为美国在技术上的优势与中国在地理上的优势(本土作战)可相互制衡。但中国的利益更大,因为从长远来看,台湾对中国比对美国更重要。 “最终,我认为美国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无法对中国造成足够的伤害,迫使北京在台湾问题上做出让步。 “看不出美国愿意为了台湾而冒中国对美国本土进行核报复的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美国或澳大利亚与中国就台湾问题开战是错误的原因。” 克里斯·巴里 海军上将克里斯·巴里说,鉴于所有关于对中国开战可能性的“言辞夸大”,他认为存在一种危险,即忘记了战争只应作为解决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逾越的分歧的最后手段。 他说:“只有在所有其他解决分歧的方法都失败后,才有理由考虑发动战争,而我们离(在台湾问题上)达到这一境地还差很远。” “当政客们开始认为利用媒体制造战争威胁是可以接受的时候,我感到担忧。这正是政客和政治家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问题:是否已采取足够措施避免冲突? “在澳大利亚,这些评论员是真的相信他们所说的话还是虚张声势?他们认为一支全由志愿者组成的国防军能够胜任吗?如果不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我们的姿态?我相信,经历过战争的人可能会有更深思熟虑的看法。我们的政治家在哪里?” “就我而言,由于地理优势,澳大利亚人可能能够保卫我们的国家。从纯粹的防御角度来看,除了新西兰之外,地球上没有其他国家比我们的地理位置更好。在做防御准备时,只要我们有意愿,我们应该能够做出充分、高质量的计划。 “但是,在一场涉及数十万人参与攻防行动的大规模战争中,即使眼看触及核战争的门槛,澳大利亚也不太可能做出实质性的改变。 “相对而言,我们今天是一个小国家,与我们周围的国家相比,那就更小了。即使到2050年,我们的3700万人口也无法与人口基数超过1亿的国家相提并论——其中许多国家位于我们所在的地区。 “实际上,这限制了我们可用的战争力量:战力不足。说到规模,我想起了在 1945年战争结束之前,1944年,仅美国一个国家的所有战争物资的产量就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澳大利亚应该采取立场,将避免战争作为一项严肃的政策目标。对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这才是政治家般的回应。在我看来,自2017年以来战争风险已经增加。 “澳大利亚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曾经因领导人和官员的素质而享有盛誉。我们以前在建立联合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我们应该渴望成为的国家的一个典范。 “在20世纪,我们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才解决了与准备挑战现状的新兴大国打交道这一棘手的政策问题。然后,主要是德国,从1930年代开始是日本。现在是中国。 “在我1945年出生时,世界人口约为27亿。1947年,随着联合国的成立,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和其间较小规模战争之后,我们尝试建立了一个管理国际关系的系统,避免使用战争。” “当时的人们本着妥协和谅解的精神,愿意共同努力,哪怕只是短时间的共同努力而已。国联的瓦解和战争的可怕代价为我们如何更好地管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惨痛的教训。 “即便如此,联合国仍无法避免战争。今天已有关于如何需要改革联合国以应对当代安全挑战的辩论,但没有取得太大进展。 “现在,当全球人口接近 100 亿时,我们看到这一人口负担带来了更多棘手的问题。人类已成为掠食性物种。我们似乎无法阻止气候变化威胁的趋势。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威胁带来了看似不可避免的潜在灾难性后果;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问题的政治家。” 问题:在您看来,澳大利亚是否已采取足够措施避免与中国开战? “澳大利亚一直对中国好奇,这可以追溯到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前。但关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中国未能签署其所有条款的言论似乎是在‘说教和威吓’,而不是努力克服观点分歧。” “即使在澳大利亚,我们建立了基本的基于规则的秩序,但当基于规则的秩序不适合时,政府有时也会忽视规则秩序的规定。 “如果认真对待了任何一种这类言论,那么准备与中国开战的现实影响现在将影响到我们所有人,这也将成为事实。过往政府曾经考虑过减少十年期国防战略警告,但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表明其严肃性。 “与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的经历不同,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只影响部署到冲突中的成员及其家人,但与中国的战争将对所有澳大利亚人产生影响——经济、金融和个人。这很可能使我们所有人都陷入贫困; 如果使用了核武器,甚至可能会杀死我们大多数人。 “认为我们能够赢得一场对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假设是错误的、鹰派的,这也非常危险。 “澳大利亚应该使用一切可用的手段来避免与中国发生战争。这是政治家在规避风险时应该做的。” 问题:澳大利亚是否有可能“不自知”地卷入与中国的战争? 我们的研究表明,“风险规避”是避免战争的关键因素。为了让各国远离战争,我们得出结论是,在规避风险方面,政治智慧要优于鹰派主义。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全球的局势都在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纵观俄乌冲突、欧洲的情况,以及在更广泛的背景,北约正被拉向不得不处理一个不可接受的战争风险。 “如果与中国开战,我们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 在哪些情况下,澳大利亚可能会认为参与这样一场战争是明智的,即使我们的经济和人民要承受巨大的损失,甚至还要承担核战争风险。 这样的决定是鹰派主义的结果还是规避风险的思维? 与中国开战会是一场‘低成本’战争吗?” 问题:在您看来,澳大利亚在参与伊拉克战争之前,是否与澳大利亚政客和公众进行了充分的磋商? “当我在2002年7月卸任国防军总司令时,我没有看到任何信息可以得出入侵伊拉克不可避免的结论。” “此外,在2023年7月之前,我在牛津工作,见证了通过公众异议对入侵伊拉克的意图提出的重大质疑——‘不是以我们的名义布莱尔先生’。我在澳大利亚没有看到类似不满情绪。 “在我看来,入侵伊拉克的决定是总理做出的。也许,在以后记录可能不会这么写?此外,我们没有相当于《奇尔科特报告》(Chilcot Report)的资料来阐明这个故事。 “当时我能看到的是我们的情报可能揭示了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也许,这解释了为什么政治右翼的布什总统和霍华德总理,以及政治左翼的布莱尔先生,都同意入侵的必要性。” 问题:对于长期担任军事领导人的您来说,澳大利亚与中国一旦开战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我无法想象澳大利亚与中国交战有什么好处,除非情况严重到值得付出生命和财产的代价。” “由于我们人口少,对澳大利亚的影响可能比任何其他攻击者都大。对澳大利亚经济、对澳大利亚人民的影响以及对我们整个国家生活方式的破坏,后果非常严重。” “如果亚洲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参与,也有可能出现例外。” “这种有可能卷入与中国战争的决定可能会因为《澳新美国安全条约》而更加棘手。决策的背景将至关重要,要权衡国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潜在成本,以及维持澳新安全同盟关系的成本价值。 “这看起来像是政治家避免这种可能性的另一个原因。” 问题:如果美国决定与中国开战,澳大利亚应该参战吗? “这取决于具体情况。总有一些开战可能性,即不管我们能否‘赢’,正确的做法是参战,不管那意味着什么。这种可能性目前看来还很遥远。有充分理由参战的情况很少。” “一方面,如果中国袭击美国本土,类似于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将以战争回应。毫无疑问,澳大利亚人的参战情绪会高涨。但澳大利亚会立即参战吗?日本会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其他国家会怎么做? “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澳新美安全同盟将不可避免地将澳大利亚推向战争,但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得出这个结论。 “另一方面,如果美国决定攻击中国,挑衅行为就成为决策的关键。如果出现类似于导致入侵伊拉克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接受’? “澳大利亚会采取措施确保自己的情报是基于澳大利亚的信息和评估吗?在开战之前是否会解决任何观点分歧? “中国攻打台湾的情景通常被认为是战争开始的催化剂,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中国与台湾关系破裂的原因和管理也很关键。希望澳大利亚的政治家们能在海峡两岸关系破裂前发挥重要作用。”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