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5日,石油输出国联盟欧佩克+(OPEC+)突然宣布自新冠疫情以来最大幅度减产,此事引发了美国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一场激烈交锋。 据路透社当地时间10月16日报道,面对美国的胁迫与施压,沙特已表示坚持不作妥协,而包括多个海湾国家在内的许多欧佩克+成员国也纷纷发声,支持该组织的减产决定,称此举是为了保持石油市场的平衡与稳定,具有历史性意义。 此前,沙特方面表示,减产是出于“经济因素考量”,为求稳定市场,并不含有政治因素。而美国方面则大为恼火,坚称沙特出于政治原因策划了欧佩克+减产,此举是在帮助俄罗斯增加外汇收入,以支持“入侵乌克兰”。 16日,沙特国防大臣哈立德·本·萨勒曼(Khalid bin Salman)在推特上表示,他对所谓“沙特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俄罗斯”的指控感到震惊,并否认了这一指控。 对于美沙之间的石油减产纷争,阿联酋能源部长苏海尔·阿尔·马兹鲁伊(Suhail al-Mazrouei)在推特上表示:“我想澄清的是,欧佩克+的最新(减产)决定得到了一致通过,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决定,没有任何政治意图。” 伊拉克国家石油营销组织SOMO同样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欧佩克+成员国完全一致地认为,在当前不确定和缺乏透明度的时期,应对石油市场状况的最佳方法是先发制人,以支持市场稳定,并为未来提供所需的指导。” 而据科威特国家通讯社(KUNA)报道,科威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沙巴赫(Nawaf Saud al-Sabah)也对欧佩克+的减产决定表示欢迎,并表示科威特希望保持石油市场的平衡。 此外,同为海湾国家的阿曼和巴林也在各自发出的声明中表示,欧佩克+成员国都一致同意减产。 当地时间10月5日,各国能源部长在欧佩克位于维也纳的总部举行了自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以来的第一次面对面会议后,决定自11月起每天减产200万桶,这一降幅高于预期。图自澎湃影像 据阿尔及利亚Ennahar电视台报道,阿尔及利亚能源部长穆罕默德·阿卡布(Mohamed Arkab)认为,减产决定是“历史性的”,他和正在阿尔及利亚访问的欧佩克(OPEC)秘书长海萨姆∙阿尔盖斯(Haitham Al Ghais)都表示,对该决定充满信心。 阿尔盖斯表示,该组织的目标是达成供求平衡,而不是寻求达成一个具体的价格。 当地时间10月5日,欧佩克+在维也纳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自11月起减产石油200万桶/日。这是自疫情以来最大规模的石油减产措施,相当于全球石油需求的2%左右。欧佩克+组织由以沙特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以俄罗斯为首的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 有美媒报道称,此举可能导致油价急剧飙升,对因深受高能源成本困扰的西方消费者带来进一步的压力,同时也会帮助俄罗斯在“特别军事活动”期间充实国库。其中有媒体直言,这是对拜登政府的“直接打击”,在中期选举临近的时刻,高企的油价无疑会会让拜登及民主党付出政治代价。 沙特方面坚称此举是出于“经济原因”,只是为了确保石油收入。10月11日,沙特外交大臣表示,欧佩克+的决定“纯粹是出于经因素,而非政治因素”。 尽管如此,该消息仍在美国国内引起一片哗然,两党尤其是民主党内部“群情激愤”,指责沙特“借油价上涨帮助俄罗斯”,纷纷呼吁“报复”甚至是“断交”。但美媒和分析师认为,现在拜登应对欧佩克+减产的选择“是有限的,需要做出权衡”。 《华尔街日报》日前援引消息称,在欧佩克+决定宣布前,白宫官员曾试图劝说沙特和其他产油国将减产计划推迟一个月,以减少对美国中期选举选情的影响,然而被沙特方面拒绝。报道形容,沙特的拒绝是一个“响亮的不(a resounding no)”。 10月13日,沙特外交部更是发布一则声明,把这个“响亮的不”发在社交平台,佐证了上述消息的真实性。该声明令美方“恼羞成怒”,白宫同日发声明反击,措辞严厉地指责沙特决定减产“没有市场基础”。 “沙特外交部可以尝试歪曲或转移事实,但事实很简单。”白宫国安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在声明中声称,在美国领导世界帮助乌克兰抵御俄罗斯的“侵略”之际,沙特却做出石油减产的决定,“他们明知道该决定将增加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并削弱(西方)对俄制裁的有效性”。 柯比说,沙特选择了“一个错误方向”,因为减产“没有市场基础”。声明最后提到,白宫正“重新评估”美沙关系,并将继续观察沙特在打击俄罗斯“侵略”一事上的立场。 美国说减产决定“帮了俄罗斯”,沙特坚称是出于“经济原因”。据彭博社10月12日报道,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长丝莉·穆利亚尼11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沙特官员告诉她,沙特和欧佩克做出如此反应,是为了阻止美国“将大宗商品价格用作地缘政治目标”,因为一旦开创这个先例,将加剧全球经济焦虑,且没人知道美国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当美国使用经济手段实施制裁时,这为一切创造了先例”,穆利亚尼告诉彭博社,这将加剧全球经济焦虑,“将造成不确定性——不仅对印度尼西亚,对所有其他国家都是如此”。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