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厂今年8月下旬再度停工。由于中国为遏制新冠病毒不时采取封控措施,工厂停工已司空见惯。但是这一次,罪魁祸首不是新冠病毒大流行,而是创纪录的干旱导致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活动停顿,使得在过去三年里经常被扰乱的汽车、电子器件和其他商品的国际供应链中断。 由于气候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极端天气事件继续以高度不可预测的方式扰乱全球商品运输系统,经济学家和贸易专家警告说,从世界各地购进零部件和产品的公司,可能会在不久的未来面临更为频繁的供应链中断问题。 世界快速变暖将如何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农业、经济活动和贸易仍有许多未知数。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干旱、飓风和野火等自然灾害正变得越来越频繁,也正在更多的地方发生。除了造成人员伤亡外,这些灾难还可能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时不时的破坏,加剧令企业和消费者感到沮丧的短缺、交货推迟和价格上涨问题。 “我们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经历过的问题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可以看到气候变化将会带来什么,”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经济系和布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凯尔·孟(音)说。 最近几十年里延伸到世界各地的供应链是现代效率的典范,电子器件、化学制品、沙发和食品等产品快速跨越大洲和海洋,成本越来越低。 但这些供应链网络被证明是脆弱的,先是在大流行期间,然后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随着工厂停工、港口关闭,许多公司在购进商品上遇到困难。产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飙升,助长了全球范围内的快速通货膨胀。 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也给全球企业带来了连锁反应。干旱大幅减少了该地区的水力发电量,迫使政府对工厂采取限电措施,扰乱了电子器件、汽车零部件和其他商品的供应链。大众汽车和丰田汽车减少了附近地区工厂的产量,制造电子产品的富士康和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的宁德时代也是如此。 横贯中国的长江的水位降至极低,以至于通常从夏季雨季到初冬期间能够一直驶到长江上游的远洋船只无法通行。 公司不得不仓促寻找卡车,将货物运到中国的港口,同时,中国的食品进口商则寻找更多的卡车和火车车皮,将它们的货物运往内陆地区。高温和干旱使中国西南地区菜田里的许多蔬菜枯萎,导致蔬菜价格上涨了近一倍,也使猪和家禽的饲料不足,推高了肉价。 虽然最近的降雨使中国西南地区居民和企业的电力供应暂时恢复,但干旱仍在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持续,水库的蓄水量仍然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 这不仅意味着水力发电的水量不足,也意味着这些地方需要大量冷却水的化工厂和燃煤电厂缺水。 中国为试图引发更多的降雨,甚至采取用无人机在云层中播撒碘化银的方法,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赵志强在周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与此同时,新冠病毒加上中国坚持新冠清零政策的做法,限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员和物资流动,继续对供应链构成风险。上周四,中国当局为遏制新冠病毒疫情,对人口逾2100万的西南部城市成都进行了封控。 中国制造业和物流的这些频繁扰乱令全球高管和政策制定者更加担心,世界上许多工厂的地理位置过于集中,这使它们容易受大流行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拜登政府在周二发布的一份计划中概述了美国打算如何支持国内的半导体行业,计划说,目前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的芯片制造商,让半导体行业易受气候变化、大流行病和战争的干扰。 但为抵消这些风险在世界其他地区建工厂,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成本,并令企业把更高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消费者面临价格上涨。正如新冠病毒大流行已导致消费者价格上涨一样,凯尔·孟说,气候变化也会导致物价上涨,尤其是如果极端天气同时影响到世界上的大片地区。 企业在跨境运输货物时还可能面临新的碳税成本,以及产品海运或空运的更高运输成本,专家们说。海运和空运都排放大量导致气候变化的气体,约占全球总碳排放量的5%。这两个行业的企业都在加速寻找更清洁的燃料来源,但改变燃料可能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可能会推高客户面临的价格。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大部分制造业的所在地,中国的自然灾害和新冠病毒导致的封控尤其令人痛苦。但美国也受到了极端天气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影响。 美国西部大部分地区持续多年的干旱影响了美国的农产品出口。西海岸的野火给亚马逊等公司的物流制造了混乱。去年冬季的风暴和停电曾导致得克萨斯州的半导体工厂停工,加剧了全球的芯片短缺。 白宫经济学家在今年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气候变化将使未来的全球供应链中断变得更常见,报告引用的研究称,近几十年来,全球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几乎增加了三倍。 “随着世界各地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气候变化的后果恶化,与供应链有关的灾难的发生频率和规模也在增加,”报告说。 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估计,在过去两年里,美国发生的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的灾难(包括严重的风暴、飓风和洪水)数量已猛增至年均20起。在20世纪80年代,每年只发生大约三起这种灾难。 学者们说,这些灾难以及总体温度升高的影响,在涉及粮食贸易时将特别明显。随着全球气温上升,世界上一些地区,如俄罗斯、斯堪的纳维亚和加拿大,将能为养活各国生产更多的谷物和其他粮食作物。 但这些粮食生产中心远离靠近赤道更热、人口更稠密的地区。后者的一些国家在应对贫困和粮食不安全问题上可能会比现在更加困难。 一个危险是,食品竞争的加剧可能会鼓动各国采取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的保护主义政策,一些国家在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和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时已经这样做过。限制粮食出口会让国家能养活本国人口,但往往会加剧国际上的短缺,推高粮食价格,让问题进一步恶化。 世界贸易组织以保护主义政策可能造成的损害为由,敦促各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保持开放贸易。 世贸组织在2018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粮食贸易尤其易受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运输中断的影响,比如海平面上升给港口带来威胁,或极端天气给道路和桥梁造成破坏。报告说,全球超过一半的谷物贸易需要经过全球14个“咽喉要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或黑海铁路网。 世贸组织总干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把贸易描述为“一个具有适应能力和复原力的机制”,能帮助各国应对作物歉收和自然灾害。她在今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引用了经济模型的估计,称气候变化正在成为严重营养不良的原因,到2050年时,将有多达5500万人由于气候对当地粮食生产的影响,面临营养不良的危险。但更多的粮食贸易会使这个数字降低到3500万人,她说。 “贸易不仅是问题的一部分,更是我们所面临挑战的解决方案,”奥孔乔-伊韦拉说。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公共政策校长讲座教授、气候影响实验室的联合主任项中君(Solomon Hsiang)也认为,贸易可能让世界对这些灾难更有抵御能力,也更容易受伤害。 他说,在某些情况下,贸易可以帮助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例如,当作物因当地的干旱歉收时,贸易让当地居民能够进口粮食。 “这是好的一面,”项中君说。“但不好的一面是,正如每个人都已深刻认识到的,我们与供应链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世界一边的事件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其他地方人民的福祉。”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