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超单身社会”来临 日本将有一半人单身?

2022-7-13 05:30|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48| 评论: 0|来自: 南方周末

摘要: ▲ 日本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将重新面临独自生活。 (视觉中国 / 图)  “我们要想在老龄化社会中活下去,就必须要有思想准备。独自生活绝不仅仅是不结婚导致的问题,并非结婚了就有光明的 ...

  

  日本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将重新面临独自生活。 (视觉中国 / 图)

  “我们要想在老龄化社会中活下去,就必须要有思想准备。独自生活绝不仅仅是不结婚导致的问题,并非结婚了就有光明的未来。”

  已婚者比未婚者的幸福指数要更高。不仅是在日本,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然而,并不是因为结了婚才幸福,而是原本就觉得幸福的人结婚了而已。

  “大约20年后,日本将变成一个有一半人是单身的单身大国。”

  2022年5月中文版面世的《超单身社会》一书中,日本作家荒川和久提出这一惊人论断。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到2035年,日本15岁以上大约1亿人口中,约有4805万将是单身者,单身率(包括未婚、离婚、丧偶)将达到48%。也就是说,近一半人将面临独自生活。

  “超单身社会”是日本社会近年来描述这一现象的新词。2013年,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里南伯格提出“单身社会”的概念。荒川和久解释,从“单身社会”到“超单身社会”,最大的变化在于,“超单身社会”不仅仅是只有未婚者的社会。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它由终身未婚者和已婚后又重回单身的人群共同组成。

  首先,单身化趋势的确与持续刷新的终身未婚率有关。终身未婚率是一种推算比例,即50岁还未婚、将来也不大可能结婚的人所占的人口比例。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日本男性终身未婚的比例为23.37%,女性比例为14.06%,相较于2010年的数据,男女分别增加了3个百分点,成为历史新高。日本知名广告与调查公司博报堂预测,到2035年,日本男性的终身未婚率将接近30%,女性接近20%。

  而在老龄化社会,已婚夫妇中的某一方去世,另一方也会再次回到单身的状态。根据日本内阁府发布的2016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日本国内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占总人口的26.7%。

  老龄单身人口增加的现象愈发严峻。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与人口问题研究所估算,2035年日本的老年人口中,女性老年人口将是男性的2.4倍。日本婚姻大多遵循男大女小模式,女性的平均寿命要高于男性。当丈夫去世后,妻子孤身一人住在空旷的房子里,这种景象将变得寻常。

  不断攀升的离婚率也证明,结了婚也可能恢复单身。近年来,日本“熟年离婚”现象日益突出。共同生活15年以上的离婚数占总离婚数的近三成,2015年的“熟年离婚”率是1947年的5.8倍,4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离婚率正在上升。

  “超单身社会是由未婚者、已婚后又重回单身的这两种人构成的,简单地说,就是由年轻单身者和老年单身者构成。这两种单身者其实自古就有,但是这类人口成为大多数人的时代,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荒川和久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1

  “并非结婚了就有光明的未来”

  荒川和久是日本大型广告公司博报堂“单身活动系男子研究计划”负责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作为研究单身生活者的权威专家,常受邀上电视和广播节目,在报纸、杂志等媒体撰文。

  日本在1980年代之前是一个几乎人人都结婚的社会,但自1990年代以来,未婚率不断上升,截至2015年,每4个日本男人中就有1人终身未婚,女性未婚人数的增长幅度则稍稍落后于男性。“这些未婚者和不婚者的增多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了消费结构。”由于从事消费研究工作,荒川和久开始观察这些现象。

  2016年,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出版的《低欲望社会》描绘了35岁以下的日本青年在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不愿结婚生子,背负房贷的无力感。荒川和久在《超单身社会》中也深入剖析了为何人们不再憧憬婚姻,其中一个原因是:结婚的利与弊都和钱有关。

  从男性角度看,选择不结婚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经济不稳定的状态下是不能结婚的”;女性则在意,如果因为结婚放弃社会关系,却无法实现相应的“经济上更加宽裕”,那么结婚就没有任何好处。

  在“全民皆婚”的昭和时代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部分男性都能结婚,因为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没有“不结婚”这一选项。从1980年代后半期起,日本女性开始走出家门,靠自己取得收入。结婚不再是获得经济收入的必要方式,女性没有必要为了经济条件而勉强结婚。

  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加多元。荒川和久曾在2015年末出版《不结婚的男人:持续增加的单身男的真相》,描述了日本的单身男群体。“这些人并不是不能结婚,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不结婚”,他们也努力工作,经济独立。有的人即便有女朋友,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结婚,他们将时间和金钱全部用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全国几乎95%的人都结婚了,所以大部分人产生了“单身者是极少数的”这一意识。传统家庭模式扎根在人们心中,使得未婚者或不婚者常遭遇社会欺凌,“不结婚就等着孤独死吧!”“不结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甚至出现“总之,结了婚就万事大吉”的言论。

  但荒川和久认为,结了婚最后也有可能是一个人,即便有子女,一切都依赖他人,最终也有可能酿成悲剧。“我们要想在老龄化社会中活下去,就必须要有思想准备。独自生活绝不仅仅是不结婚导致的问题,并非结婚了就有光明的未来。”

  在他看来,单身社会是无法避免的趋势。与其想着如何扭转,不如考虑如何适应。“单身社会是每个人面临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独自生活的能力。”

  他认为单身社会和家庭并不对立,也不是孤立主义。“单身生活或单身社会不是每个人都随意地独自生活,并切断与他人的所有连接。这种社会是与原来的家庭、地区、公司等组织形态不一样的共同体,是关于家庭、地区、公司的新共同体,是重新调整了结构、个体间相互自立的社会。”

  2

  “总有一天,这一认识会更加普遍”

  南方周末:就你的观察,日本社会对少子化现象的态度是怎样的?

  荒川和久:在日本,每年都会有媒体以“今年的出生人口数创历史新低”等为标题进行新闻报道。表面上,日本政府为应对少子化而设立了少子化对策担当大臣,制定了相应政策,但实际上,政治家和官僚们的内心深处都不认为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会因此而得到改善。

  这就像一种名为“人口转换机制”般的自然现象,并不会因为有人绞尽脑汁出台政策就会有所改变。但是,如果公开表达这样的观点,想必就会影响到选举和内阁支持率。虽然政策多少会有些效果,但试图以此来敷衍了事,这就是“谁也说不出口的真相”吧。

  日本媒体的报道也助长了少子化危机,类似于“不做点什么日本就会亡国”这样的论调占据了舆论的大势。大概在2015年前后,我作为单身研究者开始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当时针对“单身人数增加”这一言论的指责铺天盖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了热搜”。

  但是,从那之后不过过了七年,终于有一部分人意识到我所说的现实了。现在持有“未婚化、少子化和人口减少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一观点的日本人增加到了四成左右。相比政府,日本媒体竟然死鸭子嘴硬,依然不肯承认这一现实。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一认识会更加普遍。

  南方周末:一些声音认为,职业女性崛起和双职工家庭出现,是少子化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而人口减少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发展,这些女性被迫承受了许多压力和污名。但你在书中提到,职场女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荒川和久:在日本,“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夫妻角色分工绝非古来有之,其实是源于1899年制定的《明治民法》规定。在此之前,武士时代(江户时代)的平民夫妻,双方都是职工,夫妻共同赚钱养家是理所应当的,且各自都拥有财产权。现代日本的状况与江户时代十分相似。大城市人口的未婚、晚婚、离婚增多等现象,在江户时代也存在。

  在“全民皆婚”的时代,夫妻内外分工更有效率,但在单身者居多的单身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工作,夫妻也是如此。而且,在职的15-64岁这一年龄范围也变得毫无意义。今后,即便是老年人,只要还有工作能力,就不能成为(社会体系中)被支持的一方,而必须成为支持为数不多新生儿的一方。也就是说,不仅是女性,包括老年人在内,所有的成年人都有必要参与到支持孩子成长的社会进程中。

  3

  “单身骚扰”

  南方周末:因为女性有“最佳生育年龄”的生理结构,我们以往关注较多的是未婚女性承受的社会压力。但你提到,未婚男性受到的骚扰和精神虐待也不容忽视,能否请你再多谈谈?

  荒川和久: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是“全民皆婚”的社会,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有“不结婚”这一选项。这样一来,对单身人士来说,被催促结婚的压力自然会增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5年前后。这就是我在书中所写的职场欺凌——“单身骚扰”。

  关于日本未婚男性的遭遇,直到最近仍有公司在执行“非已婚者不能升职”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在公司的人事安排上,也有将单身人士调到地方上的情况。公司的工资制度基本是以员工结婚为前提制定的,针对已婚者提供家庭津贴和儿童补贴;在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能享受税金扣除福利的,也是限定为有配偶的人。单身人士什么也享受不到,可以说,是被收了“隐形单身税”。

  从情绪压力来看,除了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即便是现在,未婚者也有结婚的压力。

  南方周末:你提到一种“好想结婚但结不了”的未婚者类型,他们往往对结婚抱有很强的目的性,反而束手束脚。你为什么认为“相信结婚就能幸福”是这类人生活悲剧的根源?他们应当如何调整心态呢?

  荒川和久:抱有“结了婚就会幸福”这种想法的人,正是受到这一想法的束缚,才会觉得“没结婚的自己很不幸”,陷入自我折磨之中。结婚并不是人生的目的,不过是一种选择,一种手段而已。当手段变成一种目的,那人就会让自己狂奔在通往不幸的道路上。在日本,参加“婚活”(注:指时下日本流行的“结婚活动”,类似于中国的相亲活动)的未婚男女就是这样的状态。

  为了以正视听,我想要陈述这样的事实:已婚者比未婚者的幸福指数要更高。不仅是在日本,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然而,并不是因为结了婚才幸福,而是原本就觉得幸福的人结婚了而已。实际上,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将未婚、已婚的幸福人口和不幸人口进行排序的话,未婚不幸人口的变化并不大。说得更严厉一点,无论未婚还是已婚,只要是不幸的人,谁都不会想和他结婚吧?就是这么一回事。如果想要步入婚姻,那就必须在此之前让自己变得幸福。也就是说,那得学会如何肯定自我的价值,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南方周末:从社会层面,我们应当如何反思已婚者对未婚者的施压和群体霸凌,他们有可能改变想法吗?

  荒川和久:遗憾的是,欺凌并不会消失。因为对于欺凌人的一方来说,欺凌本身也是一种快乐。但是,也不能说物理暴力要受到法律制裁,而语言暴力就可以放任不管吧。2022年,日本决定对网络上的诽谤中伤行为进行严惩。我认为,除非有更多的人认识到非肢体暴力亦是犯罪,因为那是“对心灵的暴力”,否则就很难消除这种欺凌。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国家、企业和上司等都不应过多干涉个人婚姻状况”这一意识能够更为普遍,那么像“单身骚扰”这样的欺凌本身就不会存在了。讨论那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是不会给人造成伤害的。

  

  2015年12月,日本东京,单身男性在购物区举行反圣诞游行,号召粉碎为情侣伪装出来的圣诞气氛。 (视觉中国 / 图)

  4

  “不是可以隔岸观火的问题”

  南方周末:你认为与其提倡“为了解决少子化问题,大家应该结婚”,不如优先考虑构建一个新的社会体系,让人们即使不结婚也能生孩子。在日本,单身生育的现象普遍吗?有没有相应的社会支持?

  荒川和久:在日本,大部分都是婚生子女,非婚生子的比例极低,甚至连“事实婚姻”的情况都很少。未婚妈妈不是没有,但从数量上来说还是少数。截至2018年,日本全国的未婚母亲人数已达到11万人。今后,政府应该探讨如何为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充实相关制度。

  现在也有很多针对单亲父母的支援制度。除了儿童津贴,还有儿童抚养津贴、单亲母子家庭自立支援补助金,以及住宅支援制度,等等。但是,这毕竟是针对不得已成为单亲母子家庭的人的救济,并不是说国家要积极地提倡未婚妈妈或单亲家庭。

  但是,在民间层面,也存在着没有血缘关系却共同生活的“扩张家族”这一形态。

  南方周末:关于单身消费问题,你认为核心家庭市场能带来的经济动力已渐趋饱和,单身消费则是一片蓝海,共享经济便是一个例子。

  荒川和久:单身者市场和个人生活市场是不同的。单身者市场是以唤起单身者需求为目标;而个人生活市场,目标不仅是单身者,已婚者有时也会有个人消费。根据我的估算,日本将在10年内迎来逆转时代,即家庭市场占四成,包括单身市场在内的个人生活市场将占六成。不仅是家庭和集体消费,个人消费的重要性也在提高。

  单身生活并不是情绪化的表达,其规模也日渐扩大到了商业上不可忽视的大小。在日本,单身人士在外就餐的费用是很高的,而支撑日本外食产业的是单身者以及独自吃饭的客人。著名拉面店“一兰”的单人吧台座,曾被英国BBC以“味道集中吧台”为题播出,并成为话题。过去以4人座为主的家庭餐厅也在增加吧台座位。如今,单独行动的消费者比以家庭为单元行动的消费者要多。

  独自旅行的人也有所增加。过去旅行套餐的最低活动人数是2人以上,但现在一个人就可以申请,旅行社也开始推出“独自旅行”套餐。参加“一人露营”的人数也因为动漫等节目的播出而日渐增加。现在一个人去电影院的客人占八成以上,一个人去音乐节的人数也接近五成。

  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生意都要专门为某一位顾客服务。到目前为止,只提供团体服务的提供方注意到了“一个人”的需求。这不是让针对家庭和团体的生意消失,而是为这些不同人群提供相应的选项。这不仅为单身人士创造了消费场景,也为已婚人士偶尔的独自旅行创造了新的需求。如果有面向单身人群的商品,那么就会有相应的消费需求。

  南方周末:你认为家庭与单身社会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联系的,还应该发掘、接纳家庭形式的多样性,单身社会是一个大家都健康相连的自立社会。要达成这一点构想,需要我们做出什么样努力?

  荒川和久:无论是组成家庭还是个人生活,已婚者和未婚者,这些都不是对立的。人类内部多少都会存在着群体偏见,总是倾向于划出一线,线内是自己人,线外则是敌人。不管有没有直接的交流,人类其实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合作着。例如,买了一个价值为100日元的点心,其中一成是别人的人工费,在30%的成本中,包含了制造商和配送员的工资。即便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只要我们是为了自己而活,那便能使他人获益。当然,这并不是说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生存,而是因为有人制作并运送点心,自己才能得到点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自立,是认识到自己绝不是单凭个人力量站起来的。“我可以只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像这样想法其实并不是自立,而是孤立。

  “超单身社会”化不是可以隔岸观火的问题。除了非洲和中东以外,到2100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面临少子化和人口减少的问题。既然有不可逃避的未来,那逃避它也就无济于事。在少子化、人口减少这些前提下,如何完善社会制度、机制,以及每个人如何行动起来,这些才是未来的正确打开方式。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2 2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