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体面的分手」? 这几天,汪小菲在微博爆前妻徐熙媛的负面新闻,让大 S 的一个采访又火了。 她说:「如果爱上别人就大方地跟我讲,我不会缠着你,即使分手也不会说不好听的话」。对待前任,大 S 持有「零差评、不诋毁、不消费」的态度,被网友称为「分手体面人」。
心理治疗博士 Constance Ahrons 曾与同事访谈数百个离婚家庭(有子女),总结了4 种离婚后夫妻的相处模式: 完美朋友(The perfect pals):他们离了婚也还能做朋友,维持着「建立在彼此尊重基础之上的深情厚谊,并不会因为他们决定过各自的生活而受到侵蚀」; 合作同事(cooperative colleagues):这是大多数离婚夫妻的相处模式,他们不愿以朋友自称,而更接近于「共同养育(co-parenting 」)孩子的合作伙伴。他们能够抑制愤怒,学会尊重孩子的需求,并设置边界,明确什么可以讨论,什么不可以接受; 愤怒同伴(angry associates ):容易被某个话题激怒并激烈争吵,很难区分离婚后的关系边界,不清楚如何共同养育孩子; 暴躁仇敌(fiery foes):双方无法停止战斗,甚至不可能进行没有冲突的对话,并让孩子卷入其中。 显然,前两种友好,后两种痛苦。
《婚姻故事》 Ahrons 等人认为,离婚后友好关系的维持,涉及以下至少三个层面的影响要素: 1)主观动机(motivation)。有研究发现,能够在分手后成为朋友的人,大多存在资源的交换(情感或社会资源),共有孩子或资产等。换言之,还对彼此「有需求」(Griffith 等,2017); 2)情绪着火点(hot buttons)。彼此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在哪些地方易爆发冲突,并能够克制自己远离这些区域(或找到方法处理),避免总是陷入相同的陷阱; 3)边界设置(Boundaries)。分手 / 离婚意味着前任从我们原有的亲密关系层级中脱出,「哪些话题可以聊」「哪些行为不再可以接受」…… 对交往边界达成一致,也将是分手后友谊成立的关键。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虽然离婚后双方有可能「体面相处」,但只有一个人体面也是行不通的。 「黛玉式」聊天爆火: 哪些人更容易吃醋? 最近有一种「拿捏男朋友的林黛玉聊天文学」火了。主要表现为:模仿林黛玉口吻,玩大型吃醋游戏。
吃醋这个词在英文中表达为 romantic jealousy,浪漫嫉妒。吃醋是亲密关系中的常见现象,什么样的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变成小醋坛子呢? 一项发表在《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中的最新研究,采用德国的自我报告问卷来衡量吃醋水平,共十个问卷项目,如「当我注意到我的伴侣非常喜欢别人的陪伴时,我很烦恼」、「我经常嫉妒」、「我经常责备我的伴侣对其他女人 / 男人感兴趣」等。 每个量表的项目被平均为测试得分,然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计算浪漫嫉妒、五大特质和三个依恋维度(接近、依赖和焦虑)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大五人格中神经质维度(难以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不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得分高的人报告了更高的嫉妒分数。此外,低亲和性和对经验的低开放性也预测了更高的嫉妒。
作为高敏感的典型,林黛玉成为发疯文学文坛领袖似乎理所应当 在成人依恋维度中,焦虑(即不足感和害怕被抛弃)是高度嫉妒的最强预测因素,而对他人的低依赖倾向影响较小。 研究也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吃醋,并且,女性倾向于表达更高的情感嫉妒,而男性倾向于表达更多的性嫉妒。即女性更在意情感出轨,而男性更在意身体出轨。 不过,既然吃醋被称作浪漫嫉妒,就含有爱和浪漫的一面。 适当的吃醋可以增加恋爱乐趣,和对象一起试试用黛玉语录愉快地吃(玩)醋(耍)呀。 心情糟糕的时候睡一觉有用吗? 有用的。 一项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能在睡眠过程中对情绪进行分类,并巩固积极情绪记忆,抑制消极情绪记忆。 来自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的研究者首先让小鼠接受安全或危险的听觉刺激,随后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记录小鼠脑中神经元的活动(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树突可以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细胞体负责整合信息,而轴突将信息输出至其他神经元)。 观测结果表明,神经元的树突被激活时,细胞体进入了完全的沉默,也就是说此时的神经元无法传递信息,这种机制使得树突可以识别自己接收到的是积极还是消极情绪,进而阻止消极情绪的传递。树突就像是一个门卫,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进入我们的记忆。 研究的第一作者,Mattia Aime 表示:「这种双向机制对于区分危险或安全信号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如果人们缺少这种识别机制,很可能产生过度的恐惧反应。 创伤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惊恐、快感缺失等心理疾病,都可能与树突功能异常所导致的情绪处理能力变化有关。
总而言之,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去睡上一觉吧! 有小动物陪工作 可以提升员工的同理心 一项由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开展的研究表明,与动物打交道的员工有更高的同理心,并间接促进同事间的合作。 研究小组对来自新加坡、香港和美国约 400 名员工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访谈和调研,他们发现,当员工与动物有更多的互动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更愿意为他人考虑和提供帮助。 研究者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人们往往害怕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并且非常善于隐藏自己的痛苦,而与动物打交道会使人们对非语言的表达更加敏感,同时可以将这种敏感带到与人类的相处过程之中。 文章作者之一,Carisa Lam 表示:「虽然对很多工作场所来说,有小动物存在不大合理,但恰当的规则与管理可以让动物成为培养员工同理心的新方式」。
对我司员工「饭团」肃然起敬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