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论撰文:叶德豪 4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与比尔与梅琳达盖兹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主持了一项「加快新冠病毒疫苗发展与全球配送」的合作计划活动。同一天,美国驻日内瓦代表却表示美国不会参与。 根据全球预防流行病创新联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CEPI)的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115个新冠病毒疫苗的开发计划正在进行。 除了以带抗原的弱化或不活动病毒引发人体产生新冠病毒抗体的传统疫苗开发外,不少企业和组织也在利用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希望以大量直接生产抗原的方法去开发疫苗。 诸如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与中国的康希诺生物,更运用所谓的「披着狼皮的羊」策略,试图将能够生产新冠病毒抗原的基因剪贴在无害的其他病毒之上作为疫苗。目前,康希诺生物已宣布其人体安全性测试已获通过。 另外,为了确保疫苗研发成功后能快速生产,北京艾棣维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美国莫德纳公司(Moderna)等企业也正在研究使用病毒的部份DNA或RNA直接注入人体,让后者自行生产抗原,并对病毒产生抗体。这种疫苗的生产不必依赖病毒与细胞,可避免污染风险,也更有可能因「RNA打印机」等新技术而能够高速量产。不过,此等技术生产的疫苗却从未被准许在人体上使用。 以美国加洲为总部的Arcturus Therapeutics正在研发以RNA为基础的新冠病毒疫苗。(路透社) 在众多疫苗开发尝试之中,不少国家与企业为求在疫苗功成之际能够迅速生产供应全球,也先为「未被证实有效」的疫苗先行下订单和发展製造能力——例如比尔与梅琳达盖兹基金会目前就分别资助多个疫苗开发计划。 由于目前疫苗开发计划的成功率只得6%,虽然全球每年可生产近50亿剂疫苗,可是当中30%已是流感疫苗,而且我们不能够因为新冠肺炎而「顾此失彼」,因此上述这种发展产能与疫苗开发并行的策略,最终也难保证成功的疫苗能够马上迅速量产供应全球需要。 这就造成了部份国家本着单打独斗、自给自足的精神开发疫苗的诱因。如果某国能首先成功研究出疫苗,即使它不一刀切限制疫苗的生产和对外出口,也能一方面先行救济自身国民,另一方面手操这个或能「救全球人命、经济于倾颓」的利器,以「救世主」的姿态,夺得国际上的崇高威望与政治主动权。 相较之下,如果一国毫无保留的以本国的科研力量参与国际合作,除了「救世主」地位无从谈起之外,在疫苗功成之后更有可能会被国民批为「没有先为本国人民打算」,亦失去了操作疫苗生产和供应的主动权。 在此等考量之中,有意竞逐或保有世界强权地位的大国当然也倾向自行发展疫苗,而减少国际合作研究的成分——在4月24日的疫苗合作活动上,就只有法国、德国、南非、越南、哥斯达黎加、意大利、卢旺达、挪威、西班牙、马来西亚和英国有领袖以国家名义遥距连线出席。 如果这些现有或潜在世界强国能够通力合作的话,其结果对全人类而言当然是最好的。虽然这些国家不能优先惠及自身国民,可是在全球按照同一套优次标准,不分国籍地分配疫苗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将有序复苏,而人们的生活也能同步回复正常。 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国家不能通力合作而各自为政的话,即使疫苗能够开发成功,全球的经济和生活也将不能同步恢复正常,而且全球疫后复苏的过程也将变成另一场甚为难看的国际政治大戏。成功当上「救世主」的国家当然是相对比较中的大赢家,可是在全球角度而言,这绝对是一个惨胜局面。 同样的情况在2009年的H1N1猪流感流行已曾发生。当时的富裕国家全都大举购买疫苗以优先保护自身国民,几乎垄断了疫苗生产。最后,在生产和分配失衡的情况下,不少国家在疫情高峰已过才能购买到所需的疫苗。 「个别行动者的理性选择却非整体而言的理性选择」的可能性,早在着名的「囚徒困境」中显示得一清二楚。然而,不过某些国家却是当局者迷,或者拒绝将全球利益当成一个整体,最终或许会导致疫后全球复苏的过程不必要的举步维艰。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