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美股又迎来一大波大反弹,在基金君发完《太刺激!美股暴涨1200点,A50直线拉升!G20狂砸5万亿美元"不惜一切代价",美国超300万人失业,创历史纪录》之后,美股尾盘突然拉升,在无视失业人数超300万,确诊人数创新高超8万之后,上涨点数突破1300点。 来看看最新情况发生了什么? 美股暴涨超6%,狂拉1300点 道指三天暴拉近4000点 截止美股收盘,道指上涨1351.62点,涨幅6.38%,报22552.17点;标普500指数上涨154.51点,涨幅6.24%,报2630.07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413.24点,涨幅5.6%,报7797.54点。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值得一说的是,道指在这一波反弹中,三日累涨近4000点,涨幅高达21.3%,创1931年来最大三日百分比涨幅。 外媒已经称牛市is back,并称这是一次最短的熊市了。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这波反弹最厉害的还是波音公司,前几天股价还是89块钱,现在已经在一周内翻倍到180块钱,消息人士称,波音及其供应商接近获得一笔联邦救助,该计划将提供至少600亿美元帮助波音公司渡过新冠肺炎疫情的难关。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为什么美股的反弹这么厉害?昨晚我们分析过,主要有三个利好: 一是G20将启动5万亿美元提振经济计划。 二是鲍威尔安抚市场称相信经济会反弹,美联储仍有政策空间。 三是美国参议院于周三晚间一致批准了一项2万亿美元的经济救济计划,以缓解冠状病毒爆发带来的冲击。刺激法案现已提交美国众议院,众议院将在星期五早上以口头表决的方式推动该法案的通过,因为多数众院代表已离开华盛顿。这将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救市计划。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表示,该法案将在两党的大力支持下获得通过。在她发表评论后,股票触及盘中高点。 美国确诊人数超8.2万 已经超过中国和意大利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3月27日5时47分,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直线上升,确诊人数飙升到了82404人,比中国,意大利或其他任何国家都多。另外,美国确诊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从3月23日开始,美国日新增病例均超过1万。美国总统特朗普26日在发布会上表示,确诊人数的上升是由于检测效率的提高。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现在外媒头条都在报道这件事情。 笨手笨脚!《金融时报》发文批美国应对疫情局面混乱 当地时间3月26日,英国《金融时报》刊发社论,题为“白宫应对病毒笨手笨脚” (The White House has fumbled it response to the virus)。 文章说,尽管白宫的新冠病毒相关专家们相信美国疫情将在5月以后才到达高峰期,但特朗普总统却希望4月12日美国就重启复工,并说选定这一天只因为“那是个美丽的日子”。金融时报指出这是特朗普在准备竞选时可以表现出“不但解决了健康危机,还制止了由此而来的经济衰退”。卫生专家为了减缓病毒传播提出了严格的居家隔离政策,特朗普总统却想让上百万人回去工作,这样的计划可能把美国推入第二波危险的传染浪潮,并遭遇未来的经济缩减。 《金融时报》表示,疫情暴露了美国几十年来打造的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短板。本周世界卫生组织警告: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有可能变成大流行病的新中心。文章认为,特朗普政府对此应承担相当责任。白宫方面在控制疫情上缺乏协调统一的战略和信息,总统自己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和卫生专家唱反调,导致一些相关行业里的公司只能大部分靠自己决定如何在建议里的活动目标中有效行动。此外,美国让各地方和州政府自行制定应对疫情政策,使得各地领导者们的办法五花八门,并且对重要的医疗资源形成竞争。现在的局面是,已经成为美国疫情爆发中心的纽约州只得到400台呼吸机,但实际上这里需要3000台。对此,纽约州长安德鲁·科莫“建议”——“作为医疗设备短缺的结果,可能联邦政府应该选出哪几千人去死”。 《金融时报》在文章结尾点评道,从国家层面来说,总统应该尊重科学家和包括华尔街以外的经济专业人士的建议,发布前后连贯一致的信息,这在大流行病期间对于意义重大的健康、商业和劳动成本都非常关键。可悲的是,特朗普好像没有这样的信息。这不仅对美国,包括对全世界都是一个重大风险。 特朗普称有人希望病毒影响美国经济 借此绊倒他 当地时间3月25日,特朗普针对希望复活节解除封锁,实现复工一事表示,“有些人”不想那么快解封是希望疫情影响经济。他称媒体希望美国继续封锁,经济受挫,从而使他在选举中被击败。同时,特朗普还表示,要不是他的团队抗疫,美国早就不存在了。 纽约市市长:总统咋想的?千万别指望这个虚幻的希望!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称,想让美国在复活节(4月12日)之前“复工”。对此,纽约市市长德布拉西奥嗤之以鼻:“不知道这种想法打哪来的,千万别指望这个虚幻的希望!” 德布拉西奥呼吁纽约市民继续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他说根据当前的形势,4月甚至5月的防疫形势可能会比当下更加严峻。德布拉西奥表示,如果情况有改善了,他将第一个告诉所有人。 美国商界人士:我们只听公共卫生专家的指示 路透社26日报道称,面对急性子的特朗普,美国商界人士纷纷表示,这太早了,我们只听公共卫生专家的指示。而美国商会、全国零售业联合会和全国餐饮业协会都指出,专家们针对疫情的观点并没有特朗普这么乐观。 美国商会首席政策官尼尔·布拉德利表示:“我们敦促所有企业和公众,在保持社交距离方面听取公共卫生官员的建议。我相信,当我们足够安全,并能负起责任时,会按时复工的。” 全国零售业联合会的戴维·法兰奇认为,当下的情况“极度不稳定”,并且持续多久还是未知。联合会鼓励零售商们遵循疾控中心和其他医疗卫生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全国各地寻找呼吸机 纽约州长恐两万亿救助无实效 当地时间3月26日,纽约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37,000例。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莫在发布会上表示,疫情的真实情况将对医疗及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库莫表示,纽约州新冠肺炎测试总量高居全美首位,全国1/4的测试均来自该州。仅在周三一天,纽约州便进行了18,650例新冠肺炎病毒测试。相比之下,即将达到韩国在疫情高发期顶点2万例的日测试总数量。 纽约州目前仍在全国各地寻找呼吸机。该州已批准拆分呼吸机,允许一台机器为两名患者使用。库莫说,他们还在努力将数千台麻醉机转变为呼吸机。 在回应近日参议院通过的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是否对情形有所缓解时,库莫说,“在我看来,国会的行动根本无法解决政府的需求。”库莫说,纽约州已经花费了10亿美元来对抗疫情,并估计损失总计达100亿到150亿美元。 纽约医护人员用垃圾袋当防护服 一人感染新冠去世 据《每日邮报》3月26日报道,美国纽约曼哈顿西奈山医院,一名医护人员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据了解,去世的医护人员名叫凯利,今年48岁,是这家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助理。此前,该医院因医疗物资短缺,医护人员不得不用垃圾袋当防护服。 张文宏告诉在美留学生:所有电话都可以忘 大使馆电话不能忘 北京时间3月26日21点(美东时间9点),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邀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线解答留学生、华侨华人抗疫问题。 一名在纽约的留学生表示:我们相信医院和医生,但会避免第一时间去医院,会担忧救治不了,也会担忧去医院的风险,一般的小毛小病我们会用药物治疗,什么样的症状需要第一时间去医院,在家隔离14天如果没什么症状,是不是就意味着我没被感染? 张文宏表示,我相信留学生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我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买的最便宜的保险,我相信你也跟我一样,所以你肯定很紧张,美国保险等级很多,但我选了最低的保险。大家都知道,美国看病很贵,所以你们都要跑回来,确实美国看病不如中国方便,生病确实很麻烦,我身边也有人来问我美国发烧该怎么办。 他认为,中国早期经验对美国抗疫是有帮助的,同时在国际上也发表了论文,对于这个疾病,80%的人可以不去医院,在家里熬过去了。 那么为何要去医院?张文宏表示,一是为了隔离,二是轻症病人可以治疗得更快。轻症基本都能自愈,真正需要治疗的仅仅只有10%-20%,这些人需要吸氧治疗。很多人认为,这个病靠的是抗病毒治疗,但目前确切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仍然没有公布。大多数不接受你住院治疗,还有5%是重症,床位不能因此出现挤兑。 张文宏表示,一开始美国政府很着急,但目前采取的措施很积极,美国的医疗体制对疫情的预估,他们很清楚极限在哪里,你到什么程度床位会容纳不了。 “呼吸机配置美国是充分的,你发烧了就熬一熬,多吃水果,多吃牛奶,多吃鸡蛋,拉得多吃得多,休息睡觉,手机关掉,不要接受祖国母亲在那一头的哭泣,她的哭泣会让你的焦虑更大,所有的关心都会成为一种负担。” 另外,张文宏说,如果你出现发烧等症状,你走楼梯,不要乘坐电梯,如果你觉得有点走不动了,这个时候你是进急诊的重要节点,呼吸是很重要的,年轻人进入重症风险极低,大概率事件你可以应对,祖国母亲也不需要为你担心,“现在纽约的问题不是太大,我可以明确告诉你,如果你真的有什么事,驻美使馆也会接受你的求助,所有电话都可以忘记掉,但驻美大使馆的电话你不能忘记,再不行,我们在纽约的医生朋友也可以给你提供帮助,也一定会让你很满意。”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