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29日,欧洲议会批准“脱欧”协议。投票结束后,在场议员手拉手唱起苏格兰经典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以这首家喻户晓的“离别之曲”送别英国。中新社发 欧盟供图 (国际观察)向47年“盟友”说再见 英国“脱欧”是终点亦是起点 中新社北京2月1日电 题:向47年“盟友”说再见 英国“脱欧”是终点亦是起点 中新社记者 吴旭 张硕 一次公投、两次大选、三任首相、数轮谈判……伦敦时间1月31日23时,历经三年多,英国终于正式结束了自己的欧盟成员国身份,成为历史上首个退出欧盟的国家。 “并非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英国首相约翰逊当天在“脱欧”时刻,特别引用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这句名言。从上世纪60年代三度努力“入欧”,到如今几经波折坚定“脱欧”,英欧之间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续。在接下来为期11个月的“脱欧”过渡期,“剪断了、理还乱”的英欧关系将何去何从?“后脱欧时代”又会给英国、欧盟乃至世界带来怎样的选择题? 英欧关系重新站上“起跑线” 在欧盟60多年的历史中,英国是第一个选择离开的国家。随着几面英国国旗徐徐降下,位于布鲁塞尔的欧盟大厦在深夜迎来重大而平静的时刻。 “恋恋不舍”的也许是欧盟。“你们离开了欧盟,但你们仍是欧洲的一部分。”欧洲议会议长萨索利说。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此也表达了遗憾,称英国“脱欧”的日子是“悲伤的一天”,对欧洲来说这一结果是“失败和教训”。 相较之下,英国对于脱离欧盟后的未来更充满期待。英国“脱欧派”领袖、欧洲议会议员奈杰尔·法拉奇挥着英国国旗向欧盟说再见。英国政府则特地准备了唐宁街10号政府大楼前的灯光秀、发行“和平、繁荣和与所有国家友好”字样纪念币等丰富的庆祝活动。“这是一个黎明破晓的时刻,是新行动拉开帷幕的时刻,是真正的民族复兴和变革的时刻。”约翰逊说,英国会在“脱欧”之际确保整个国家的团结。 “团结”在这段时间的英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求”。从议会喋喋不休的争论到民间从未停止的游行,反对“脱欧”的声音不绝于耳。英国《卫报》评论说,冗长的“脱欧拉锯战”结束了该国历史上争吵不休的一章,但却开启了“有人欢喜有人忧”的新一章。 “没有欧盟我们要去哪里,我感觉很失望、很不安,我们应该留下。”支持“留欧”的示威者深夜在英国多地举行烛光守夜,向欧盟做着最后的“深情告别”。 “后脱欧时代”划重点 “英国终于‘脱欧’,但也开始迈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英国前议员乔治·加洛韦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1月31日成为了英国的正式“脱欧日”,但这并不是“脱欧”历程的“全剧终”。因为英国将立即进入长达11个月的过渡期,期间英国依旧受到欧盟法律的约束。这意味着在过渡期结束前,大多数事情将保持不变。 过渡期内,没有欧盟成员国资格的英国仍需缴纳欧盟预算费用。与此同时,英欧双方将就未来贸易关系进行谈判。有分析指出,英欧贸易谈判将成为主导双方关系的重要因素。 “脱欧”这一重大地缘政治事件无疑会给英国人的生活带来改变。双方此前约定,过渡期内双方货物与人员流动均按现有规则进行,因此短期内英国民众将基本不会受到“脱欧”带来的影响。但过渡期结束后,英国人生活会如何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欧在金融、贸易、安全等一系列领域的谈判结果。 历史性地退出欧盟,对英国外交关系也是一次重大考验。虽然英国强调“脱欧”后欧盟仍是英国的主要伙伴,但过去几年出现的“脱欧”危机或多或少都影响到了英欧之间的信任。“英国外交政策的基础建立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欧盟有影响力的成员国,但同时也是以北约和美国为核心的跨大西洋联盟的一部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分析认为,在“后脱欧时代”,英国是与欧洲邻国保持一致,还是寻求与美国外交政策“相对契合”是一个关键问题。 留给世界的思考 自2016年6月“脱欧公投”以来,“脱欧”进程始终牵动各方神经,成为观察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窗口。 英国“脱欧”是英国主动调整自己与欧洲及世界关系,和重新规划自身定位的一次尝试。这背后是英欧关系问题,更是英国自身发展与民生问题。 全民公投决定是否“脱欧”是英国政客政治博弈的开始。起初公投,许多人投票并非投给英欧关系,而只是要用选票表达对现状的不满。“脱欧”谈判启动后,保守党内、执政党与反对党间、联合王国各部分围绕“脱欧”都出现了争斗,英国政坛、民众和舆论被“脱欧”问题严重撕裂。 这不禁让人反思,在加入欧盟40多年后,英国为何对欧盟失去兴趣?债务危机重创欧元区、失业率居高不下、难民危机引发争论、民粹势力抬头……欧洲一体化遭遇的困境可能都成为了英国“脱欧”的诱因。 英国“脱欧”不仅是欧洲一体化同时也是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英国多次强调“脱欧”不是要关闭大门,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但不可否认的是,“脱欧”已经为英国和世界的经济与政治带来不确定性。 回顾三年多来的“脱欧”历程,英国和欧盟社会“心很累”。人们期待,伴随着新未来的启幕,英国和欧盟能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完) 【编辑:周驰】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