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军营|砺兵海拔4700米,他们一刻不松懈 明天的战争需要什么,今天的训练就应该准备什么。以只争朝夕、箭在弦上的状态练兵备战,才能不负韶华、不负重托。走进西藏军区某旅合成二营高原驻训地,记者深切感受到官兵扎实做好战争准备的责任担当—— 砺兵海拔4700米,他们一刻不松懈 ■解放军报记者 林乘东 钱晓虎 滕晓东 马三成
西藏军区某旅组织战斗演练。中国军网记者 宋明亮摄 雪山绵延,寒风凛冽。 新春走军营,记者一路乘飞机、换火车、坐汽车,辗转数千公里,来到位于冰峰雪岭间的西藏军区某旅合成二营驻训地。 这里是“离天最近”的训练场,也是闻名遐迩的世界屋脊。 农历腊月二十四,一场加强连进攻战斗演练悄然拉开序幕。当我们忍受着剧烈的高原反应,气喘吁吁爬上山坡上的观训点,浓烈的硝烟味扑面而来—— 海拔4700米的高原峡谷间,数辆坦克与步战车交替掩护、狂飙突进,像一支支钢铁利剑,刺向“敌”军阵地,卷起漫天沙尘。 演练结束,一身战斗着装的营长罗意跳下战车,精神抖擞。自从驻训以来,像这样的小规模战斗演练,他们几乎天天组织。 生命有禁区,战争准备不能有盲区 高寒、缺氧,考验着官兵的战斗意志;发紫的嘴唇、黢黑的脸庞,成为他们的特有标记。 “战争随时可能发生,训练一刻不能松懈。”一脸“高原红”的罗意告诉记者,“其实很多时候,人是被逼出来的,战斗力也是被逼出来的。条件越艰苦,越能练出好筋骨。” “以前,优秀步兵的标准是大嗓门、铁脚板、满手茧。现在,我们合成营有数十种专业。”装步三连连长黄应祥边介绍,边带记者钻进一辆指挥车。 车内,功能完备的各型终端,让人大开眼界。一字排开的显示屏上,附近地形、路况、水文以及兵力部署等战场态势一目了然。“很多人说,现在的步兵,应该是一群会飞的‘钢铁侠’!”黄应祥一脸自豪。 穿冰河、越土岭、翻壕沟,记者乘坐战车如履平地,顺利归营。装备的优异性能和合成营官兵的豪情,让记者油然升腾起一股自豪感。 极限条件下驻训,离战场更近了,离使命也更近了 在驻训场几公里外的一块戈壁滩上,由板房和帐篷区组成了宿营区。 尽管已临近春节,可这里没有一点过年的味道。板房区一角的黑板报上,习主席向全军发布的开训动员令特别醒目——“突出以战领训”“突出体系练兵”“突出对抗检验”“突出打牢基础”“突出锤炼作风”。 统帅一声令,挥戈向打赢!旅政委李名军向记者介绍:“做好战争准备,能适应、会生存只是起码的层次,能打胜仗、不辱使命才是更高的目标。” 只有实打实的战争准备,才能挖掘出高原高寒环境下武器装备的“战斗潜能”。技师鲁文昌如数家珍:“比如,战车在油压多少范围可以正常使用?火炮在什么样的海拔用什么样的参数校正?打什么目标用哪种弹药引信?解决了这些问题,武器装备的‘高原病’才能一个个克服。” 晚饭过后,高原的夜慢慢开启。 低矮的天幕下,高原轮廓显现一派肃杀景象。突然,一阵密集的枪炮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原来,旅里临机拉动,一场防空战斗演练在寒夜打响。 随着合成体制的建立,合成营不仅主战力量按作战编组配置,电子对抗、特战侦察等新要素也一同加强配属,可谓“长缨在手”! 夜色中,多个车载方舱构成的指挥机构迅速建立,实时传输的信息数据迅即分发;在立体侦察的指引下,防空火炮织出密集火网,对空中目标实施连续打击…… 理解了战争,就理解了训练 战争不分昼夜,训练不讲时节。 “我军的许多大仗、硬仗,都是在夜间打赢的。”全程组织夜训导调的旅副参谋长尤文刚深有感触地说,随着智能夜视装备的应用,黑夜将向优势一方“单向透明”。 “对于驻训点,我们以前常讲‘从这里走向战场’,如今大家常说‘这里就是战场’。”在作战值班室,营首席参谋王帅告诉记者,“现在的训练场,可能就是未来的作战地。现在的训练方式,可能就是未来的作战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战训一致!” 指着一幅青藏高原地图,王帅解释说:“我们所在的这块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他看来,做好战争准备,做到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就必须做到仗在什么条件下打,兵就在什么环境中练。 昼夜连续两场战斗演练,更坚定了坦克四连副连长杨小连紧盯实战做好战争准备的信念。这几天,他正忙着把兄弟部队参加蓝军分队建设的成果整理成册。着眼蓝军练红军,跳出红蓝找差距,已然成为合成营上下的共识。 有情怀有担当的军人,才是未来战争真正的驾驭者 夜宿驻训点,与官兵促膝交谈,记者听到很多感人故事。 “以临时适应的心态进驻高原开展训练,高原对你就像待客一样不那么严苛;只有全身心融入高原,高原才会以它的真性情给你全方位的磨砺”——炮手谢武宏感慨,去年,他两次参加重大演练,驾驭战车担负主攻任务,发射炮弹30发,全部命中目标,为部队争得了荣誉。 “我以为,做好战争准备,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这就是军人的忠诚与担当。”副营长谭天冬回忆,去年他们光荣地受领了国庆阅兵任务,长途机动来到首都北京,以昂扬姿态通过天安门广场,展示出我军装甲部队的风采,也展现了雪域官兵“地域越远越忠诚、海拔越高越勇猛”的豪迈气概。 “扎实的战争准备,考验的是精武强能的本领”——营长罗意记得,去年夏天,陆军组织“铁甲奇兵-2019”比武竞赛。在36小时的连贯作业考核中,识图用图、野战生存等多课目昼夜连贯实施,“敌”卫星侦察、小股兵力袭扰等突发情况轮番上演。最后,他和参赛官兵凭借过硬素质,勇夺“最佳拼搏团队奖”。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人才准备是最基本的战争准备。”装步三连指导员丹增曲扎对此深有体会。在新落成的“军情研判室”里,丹增曲扎正在备课。这些天,他收集了很多关于驻训地的气象水文、社情舆情以及外军武器装备等方面的资料,准备通过营里举办的“雪山夜校”等平台,培养一批装备通、战争通。 采访结束,寒夜已深。走出板房,繁星点点的高原夜空,显得格外静美。记者不禁感叹:高原驻训,展示了部队实战实训的新气象,更展示了中国军人的时代新风貌。 寂静的高原,在嘹亮的军号声中醒来。 头痛、恶心、晕眩……高原反应的各种症状,让记者一夜无眠。当我们抖擞精神,准备开始新一天的采访时,正遇上四连指导员王辉辉带领一支勤务小分队,披着一身寒气返回营区。 “凌晨出发的,刚设好了今天的标靶。”王辉辉笑着与记者打招呼。 “今天还有演练任务?”见我们有些疑惑,王辉辉解释:“今天是坦克实弹射击。标靶设在了5000多米高的山崖,颜色与山体相近,射击距离不固定,数量需自行搜索发现……”这种独特的标靶设计,是他们实战实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战争准备,只争朝夕;以战领训,不负韶华! “枪要天天擦,刀要天天磨……”金色的阳光沐浴高原,《一切为打赢》的旋律回响在营区。一队队铁甲战车,又向着海拔4700米的训练场驰奔而去……
本文刊于1月25日解放军报01、02版 【编辑:郭梦媛】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