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珠海对澳供水系统中的竹仙洞水库。 中新社记者 王坚 摄 中新社珠海12月14日电 题:珠澳同饮一江水 同舟共济六十载 作者 王坚 2019年对澳门来说意义非凡,这是澳门回归祖国的20周年,也是珠海对澳门供水的60周年。60年来,珠澳两地同饮一江水,发生了无数令人铭刻于心的故事。 周总理批示援澳水 澳门经济得保障 澳门是当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人口多,淡水资源却极为匮乏,且常受咸潮所困。1959年,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人,以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名义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请求援助。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向北京汇报了情况,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同意立即部署建设对澳门供水工程。 珠海市水务局副局长许蓓蕾表示,60年来珠海对澳门的供水接近23亿立方米,已从最初的每天8千立方米,增长到如今的每天30万立方米。现在,有近3千名专业人员在珠海对澳供水工程工作,为澳门经济发展与市民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用水安全保障。 “澳门回归之后的20年,城市需水量是过去的2倍多,侧面说明了澳门经济的飞速发展。”澳门特别行政区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说。 耄耋老人忆往昔 全家为澳献青春 南湾水资管理所水库主管郑继轩回忆,1959年,当时的中山县为此成立了工程指挥部,从全县25个公社抽调4000人到湾仔竹仙洞建设水库。 彼时工程技术条件有限,工人们修建水库只能靠手工运泥,每人每天要运一百车,近2万公斤泥。86岁的罗雄超夫妇就在这个建设队伍中,“我和老伴儿在工地上认识,虽然建水库的工作很辛苦,但我俩为能参与解决澳门同胞的用水困难感到骄傲。”罗超雄的老伴儿黄凤娟说。现在,他们一家三代人都在从事对澳供水工作。 1960年,总库容量2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建成投入使用,澳门同胞迎来清洌淡水;1985年,珠海市自来水公司与澳门自来水公司正式签订供水协议,依靠竹仙洞水库扩大向澳门供水,澳门供水进入新时期。同年,磨刀门工程开建,将淡水抽到蛇地坑水库、银坑水库和竹仙洞水库,存储起来供给澳门。 内地同胞心系澳 澳人心记祖国情 “2004年的咸潮,祖国紧急调水,让澳门市民深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关怀。”澳门特别行政区海事及水务局宣传处处长吴镇庭说。澳门市民动情地说:“这是上游送来的‘救命水’。”澳门自来水公司给内地送来“千里调水,心系澳门”的牌匾表达感激之情。 黄穗文表示,如今的澳门,已告别了咸水,但回忆起咸潮,仍深表感慨。“这让澳门居民更加深刻感受到祖国对澳门的关怀,并希望回馈祖国。”所以澳门特区政府在2010年推出《澳门节水规划大纲》,以期把澳门建成一个节水城市,回馈祖国送来的关切与照顾。 在澳门科技馆的水资源馆里,市民可以了解澳门用水的前世今生,知道澳门淡水的来之不易。此外,澳门通过推广再生水的双管道、全面实施阶梯水价等措施,时刻提醒着市民节约淡水,勿忘供水人。 珠澳两地再努力 湾区发展创辉煌 2011年5月,珠澳供水系统中最大的蓄水水库——总库容4333万立方米的竹银水库建成,与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及同期建设的竹洲头泵站一同构成了竹银供水系统。这个系统为整个珠澳供水系统增加了4011万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和65%的淡水储备。从此,澳门和珠海在春节喝到咸水的情况再没有出现。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直接通往澳门氹仔岛的“对澳供水第四管工程”于10月17日完成竣工验收,珠海对澳门供水能力从50万立方米提升至70万立方米。 未来,距离珠海480公里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还将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的原水供应保障水平。珠海与澳门因一套供水系统紧密相连,同舟共济60载,今后也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携手并进,再创辉煌。(完) 【编辑:翟璐】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