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3日电 本周日晚21:35,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第二季走进巴金的家。巴金的文字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激情与活力,成为无数读者的灵魂灯塔。 巴金纪念馆中的巴金塑像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世代做官、数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巴金曾在《我的老家》里回忆离开家时的样子,“门前台阶下一对大石缸,门口一条包铁皮的木门槛,两头各有一只石狮子,屋檐下一对红纸大灯笼。” 这座五进三重的大宅院里,巴金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人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 他目睹了大哥被父亲安排婚姻,目睹了三姐被人用花轿抬到一个陌生人家,一年后因为难产凄凉地死在医院里。而父母的先后病逝,也使他们作为长子长孙一家,卷入到大家庭的欺压和遗产争斗之中。 巴金与大哥李尧枚的合影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1923年春天,大哥把巴金和三哥尧林送到木船上,他们从这里坐船离开了成都。 在《新生•自序》中,巴金回忆:“我辞别了山,渡过了江,划起了一只独木小舟,向着人间的海驶去。暴风雨吹打我的脸,巨浪颠簸我的舟,但他们并不曾淹没了我。” 离开家庭后,巴金在上海和南京辗转求学,后来远赴法国,在这一过程中,他为了排遣苦闷与思乡的情绪,开始写作。随着处女作小说《灭亡》的发表,巴金,一个新的名字出现在中国文坛。 1928年巴金回到上海后,大哥李尧枚来探望,在闲谈中巴金提到想写一篇以自家人物为主人翁、反映封建大家庭的小说,大哥极力地支持。这部小说,就是《家》。小说中的高觉新,原型就是大哥李尧枚。 1933年,《家》正式出版,巴金写下序言,题为《呈献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大哥李尧枚。他最终也没有读到这本书,而在封建家庭的重压下,选择了自我毁灭。 1978年,晚年巴金开始写作《随想录》,随着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后期他已经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 1985年,年过八旬的巴金收到了十位小学生的来信,他们向巴金询问“寻找理想”的问题。巴金的回答,就如他对自己漫长人生的总结:“理想从未在我的眼前隐去,它有时离我很远,有时仿佛近在身边;有时我以为自己抓住了它,有时又觉得两手空空。有时我竭尽全力,向它奔去,有时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任何时候在我的面前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就永远给我指路。” 2005年10月17日,101岁的巴金离世。遵照他的遗嘱,他和妻子的骨灰被混在一起伴着玫瑰花瓣,飘散在东海。 【编辑:郭泽华】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