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对话空军某旅旅长郑志洲——平凡的世界 梦想的天空

2019-11-17 20:02|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1| 评论: 0|来自: 解放军报

摘要:   对话空军地空导弹兵某旅旅长郑志洲——   平凡的世界 梦想的天空 空军地空导弹兵某旅组织实弹射击演练。朱姜海摄   公元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 ...

  对话空军地空导弹兵某旅旅长郑志洲——

  平凡的世界 梦想的天空

空军地空导弹兵某旅组织实弹射击演练。朱姜海摄

  公元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鲜红战旗迎风招展,大国长剑昂首列阵。雄壮的军乐声和观众的欢呼声,如同一排排声浪漾向四面八方。

  距离天安门广场一公里之外的一条巷子里,身着迷彩服的郑志洲安静地站在一辆红旗-9B发射车旁。作为此次阅兵防空反导模块的组织者之一,站在阅兵场之外的他,微微扬起下巴,仔细聆听着来自广场的军乐声、口号声和装备轰鸣声。

  此刻,阳光耀眼。郑志洲轻轻闭上眼睛,脑海中突然闪现自己初入军营时的一幕幕。30年前,郑志洲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地空导弹兵;30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成为地空导弹兵某旅旅长。

  30年,弹指一挥间。郑志洲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到导弹旅长的人生转变。尽管别人眼中的地空导弹兵帅气炫酷,但郑志洲总是说,他的世界很平凡。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郑志洲所在的空军地空导弹兵某旅,探访地空导弹兵的“平凡的世界”。当我们走进“英雄营”荣誉室,走进那一个个导弹发射方舱,我们发现了这“平凡的世界”中,那一片片被梦想照亮的天空。

  地空导弹兵的世界,很小也很大

  指挥控制舱中,一排排指示灯不停闪烁,屏幕上的数据不断更新。郑志洲站在舱门口,一边听着营长下达的口令,一边向记者介绍每一名官兵担负的任务。

  望着眼前密密麻麻的按键,记者一脸“问号”。郑志洲笑着说:“我第一次走进这里,也是这样的感觉。这么多按钮,这得是多么高精尖的装备!”

  这是一个普通人对这狭小指挥控制舱最朴素的认识。自从穿上军装,郑志洲的人生便与这几平方米的战位牢牢绑定。

  参军之前,郑志洲生活在河南一个小村庄。他的生活就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一般朴素而平静。但也正是那段“穿着补丁衣,啃着窝窝头”的日子,让他学会坚持,也拥有了“走出大山”的梦想。

  那一年,郑志洲报名参军。“看到征兵的消息,也没和家人商量就报了名。”直到被通知合格,郑志洲才向父母摊牌。

  没有更多的戏剧化情节,带着父亲的一句“你要是认准了就好好干”的叮嘱,郑志洲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入伍后,凭借着过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能力,郑志洲考入了空军导弹学院。经过两年的学习,他成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一名排长。

  郑志洲至今记得第一次触摸导弹时的兴奋与紧张。第一次真正发射导弹,更是让他刻骨铭心。

  “轰——”导弹腾空而起,大地的震颤传到了郑志洲所在的指挥控制车,“那一刻,有种空气被撕裂的感觉。”

  很快,目标从雷达显示屏中消失。“命中了!”狭小的指挥控制舱内,郑志洲和战士们欢呼了起来。

  在郑志洲的记忆中,这是他成为地空导弹兵以来为数不多的欢呼之一。自从打完第一次实弹之后,郑志洲“似乎有了些变化”,他开始重新认识他所在的这方“小小世界”。

  导弹刹那“嘶吼”的背后,是地空导弹兵独有的低调与寂静。战场上的金戈铁马似乎不属于他们。在那一座座寂静的方舱里,你能看到跳动的灯光与数据,能听到瞬间爆发的道道口令,而那一击即中的惊心动魄也蕴藏其中。

  走出大山,走进指挥控制舱。郑志洲的世界似乎比以前更小了。但,这支被称为“车轮上的部队”,随时能走,随时能打。在往后的岁月中,郑志洲的世界随着滚滚车轮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他曾体验过在雪域高原上缺氧的“极限感受”,也曾在渤海之滨品尝过海风带来的清爽,还曾在西北大漠欣赏过“长河落日”……

  不仅如此,郑志洲还曾数次走出国门,在伏尔加河畔与俄罗斯军事教员探讨制胜机理,也曾在波罗的海海边与外军同行交流训练经验……

  “地空导弹兵的世界,很小也很大。”郑志洲这样理解着属于地空导弹兵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南征北战是家常便饭。祖国的空天有多大,地空导弹兵的世界就有多大。

  准备打仗,是一场“寂寞的长跑”

  郑志洲的书柜里,摆放着这样两张照片——

  一张拍摄于2015年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那天,郑志洲作为防空反导模块的领队之一,敬着军礼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另外一张拍摄于2017年7月30日,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那天,同样作为防空反导模块的领队之一,郑志洲率领着征尘未洗的部队,从演兵场走上阅兵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别人都说这是地空导弹兵的“高光时刻”。但郑志洲对“高光时刻”有着自己的理解:“一名军人的高光时刻,永远都是在战场上。和平年代,我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上战场,但我愿意用一辈子为随时走上战场而准备。”

  赫赫有名的“英雄营”如今隶属于郑志洲所在旅。“英雄营”组建于1958年,次年10月接装仅5个月,就一举击落美蒋高空侦察机1架,首发命中、首战告捷,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此后,他们机动行程18万公里,创立“近快战法”,共击落5架敌机,1964年6月6日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

  郑志洲第一次阅读这段历史,是在成为导弹学院学员后不久。看着荣誉室中一幅幅老照片,郑志洲内心有种说不出的震撼。这样的震撼,一直伴随着郑志洲从学员走向指挥员的岗位。

  站在“英雄营”即将落成的新史馆里,郑志洲告诉记者,“每一次打完实弹我总会想起这段历史。如果换作是我和我的部队,我们能不能像前辈们一样,面对祖国呼唤,长剑出鞘一招制敌?”

  2017年,空军地空导弹兵某旅全新组建,郑志洲任旅长,“英雄营”隶属其中。

  背负着老一辈地空导弹兵留下的荣誉功勋,郑志洲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与时俱进的探索。地空导弹部队,是一支信息化程度极高的部队。郑志洲常常跟战友讲“技术决定战术”,前辈们在那样的条件下都能创造如此辉煌的战绩,“拥有了更加先进装备的我们,更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2018年冬天,全年训练任务收官之际,郑志洲请示上级后做了一个决定:整建制全员全装开赴数百公里之外,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比武竞赛考核。

  “打仗是不会选时间的,敌人不会让你天气好了、暖和了再打仗,所以训练也应该是全天候全时段的。”动员大会上,郑志洲的这番话,给高级工程师高根支留下深刻印象。

  训练结束,部队归建的那天下起了浓雾。

  “走不走?”“走!”

  浓雾中,长长的导弹兵车队在公路上蜿蜒前行,呈现出一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壮观画卷。

  成为这支光荣部队的指挥员,郑志洲的压力,常人难以体会。

  “准备打仗,是一场‘寂寞的长跑’。”郑志洲凝视着荣誉室中“英雄营”第一任营长岳振华的照片说,“我们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如果跑不好,就是对不起他们。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像是农民种地,一时看不到收成。但是,这收成只有到了战场上才能看到。”

  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郑志洲的办公桌上,只摆了几部座机电话和两叠文件,不见现代人办公最离不开的电脑。

  没有,并非不用。相反,对于地空导弹兵这样一支信息化程度极高的部队来说,作为指挥员的郑志洲是个电子产品“发烧友”。

  他习惯于用更加传统的方式——纸和笔,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在郑志洲的文件柜里,保留着许多份手稿,大到对作战训练的思考,小到对个人生活的感悟,都从笔尖流淌到纸面。

  郑志洲偏爱柳公权的书法。他喜欢柳体字,“骨骼挺拔,笔画强韧,精瘦硬朗的形态给人挺拔的感觉。但在挺拔之中,又有骨肉均匀的美感”。

  对郑志洲来说,写字如此,为人亦如此。

  在一级军士长蒋大力的眼中,“郑旅长是个精干又严厉的指挥员”。蒋大力曾亲眼目睹郑志洲发火的现场,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一名副营长在训练上“冒了泡”。那一次,郑志洲当着全营官兵的面,狠狠批了副营长一顿。

  不过,在卫生队队长李牧心中,郑志洲又有着反差极大的另一面。

  该旅组建不久,赶上了护士节。正在伴随野外驻训的卫生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节日问候——郑志洲手写的慰问信。

  李牧依然记得,他们收到这封亲笔信时的感动:“习惯了在手机上发祝福,写消息,看到郑旅长托人带来的手写慰问信,我们这一帮子大老爷们,心都被暖化了。”

  心被暖化的不只有郑志洲的战友。在这一点上,恐怕没有谁比郑志洲的妻子杨晓伟体会更加深刻。

  杨晓伟曾珍藏着几百封她与郑志洲往来的书信。每一次看见郑志洲挺拔有力的字迹,就好像看见那个精干、让她有安全感的男人。字里行间,硬汉的柔情全部倾泻而下。

  伏于案前,手执毛笔,记者在心中勾勒着郑志洲写字时的画面。郑志洲年轻时最常写的一句话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随着岁月的累积,现在的郑志洲更喜欢写那首诗——《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您心境的变化吗?”记者问。

  “心境可以变,心态也可以变。但是有些东西永远也不会变。”郑志洲认真回答道。

  “比如?”

  “比如梦想,比如追求。”

  用心了,才能跟上时代

  若不是亲眼看见,记者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位导弹旅长竟是90后女儿郑一鸣的“服装顾问”。

  “总体来说要突出个子优点,上衣应是短款,小西装或衬衫,下装是直筒裤或喇叭裤……”这是郑志洲写给女儿的服装“穿搭指南”。

  “穿搭指南”的缘由是女儿要参加一次校外活动,向父亲发来“求助信”。

  我们见惯了错过孩子成长的军人老爸,这位习惯了南征北战的地空导弹兵,倒像是一位“非典型”军人父亲。

  郑志洲对这一点颇为骄傲。他说:“做一个用心的军人——对国,用心;对家,亦用心。”

  用心了,才能跟上时代。

  郑志洲读军校时,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扬威海湾战争,也震惊了全世界。郑志洲和战友们第一次认识到,科技竟能产生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军校毕业后的郑志洲,赶上了空军地空导弹兵快速发展的时代。他的成长步点几乎踏上了武器装备发展的所有节拍。

  “脱离时代,我无法成长,更无法追梦。”郑志洲说,“既然踏上了时代的节拍,那就该与这个时代一起成长。”

  看到人民空军70年的发展成就,特别是看到以歼-20、运-20为代表的“20家族”翱翔天际,郑志洲激动之余,心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我们虽不能飞上蓝天,但我们与航空兵部队一样,都是联合作战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作战单元。”他说,“不管是天上,还是地下,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坚决捍卫国家空天安全!”

  翻看过往的照片,你会发现郑志洲脸上逐渐明显的岁月痕迹。郑志洲把这当成一种馈赠。在他心里,任凭岁月如何磨砺,也磨不掉他的初心:“把兵带好,把部队训练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郑志洲听完对讲机里传来的“报平安”后,松了一口气。很快,7万只和平鸽展翅飞翔。

  这是郑志洲最爱看的画面之一。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军人,他,他们,比谁都珍视和平。

  白鸽飞翔的这片天空,也是每一名地空导弹兵梦想的天空。

  孙伟帅 付 震

【编辑:田博群】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6 1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