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创10年最大跌幅,暴力不止经济难安 立凡观察 经济的技术性衰退不足以动摇香港。关键是从根子上,必须净化香港的发展环境。 八、九、十月份,在往年是香港的购物旺季,是香港商家的好日子。然而,今年的购物旺季不再兴旺。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今年第三季度经济数据:GDP总值较上年同期下跌2.9%,为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今年经济大概率将出现负增长。第二季度下跌0.5%,第三季度跌幅扩大到3.2%,连续两个季度下跌,已符合技术性衰退特征。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令人意外。自今年6月香港发生修例风波以来,连不关注市场的人也有了衰退或许无法避免的预期。餐饮、旅游、私人消费等领域的萎缩,直观地为香港今年的经济表现打下了分数。 但东方明珠蒙尘,主要症结并不在于经济。 1997年以来GDP翻了一番多 众所周知,街头暴力是香港经济出现技术性衰退的直接原因。但有些不了解香港经济发展历史或者故意带歪风向的人,把原因归咎于内地。可数据驳斥了这点。 从经济自由度和市场环境看,截至今年,香港连续25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福布斯全球最佳营商地今年排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排行榜连续七年位居前十,同时是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外汇交易量居全球第四。而香港港口和机场的客货运量也一直保持在全球前列。 最能说明真相的是香港的GDP。1997年,香港GDP约为13650亿港元,到2018年上升到28453亿港元。也就是说,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经济翻了一番还多,这还是经历过亚洲和国际两场金融大危机的结果。 数据表明,1997年香港回归后,不仅没有失去自由经济体的特性,没有被外部危机击倒,相反,依靠内地腹地获得了新的经济支撑点。 产业结构和民生政策是老问题 当然,香港存在产业结构和民生政策的老问题。 以住房为例,1997年到2013年间,香港小型住房平均售价涨了188%,而平均就业收入仅涨14%。超过200万人受困于住房问题。住房问题尖锐化,就产生了社会问题。 实际上,自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以来,就想着手解决住房和存量住房土地不足的问题,却受困于金融危机冲击,加之利益集团阻挠,未竟其功。收入增幅赶不上房价增幅,说到底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但在香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荣耀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自由主义或者说政府不干预主义的强大传统。 有人认为这是所谓的“英治”——确实,在香港经济和港口文化繁荣的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主义是占据上风的。这客观上妨碍了全港形成产业政策调整的共识。先期达到富裕水平又抑制了改革动能。这种发展困局,可从日本找到相似影子。 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当务之急 香港的产业结构和民生政策,固然有适时调整的必要,但根子不在这里,而在于其发展环境遭到了“污染”。 首先是以基恩·夏普为代表的“颜色革命”代理人试图主导香港议程。这个弄出190多套街头暴力理论模式的人虽已去世,但其街头暴力方式却在全球范围造成了不少动荡。香港只不过是其代理人的最新试点。为此,健全和强化香港特区的国家安全机制势在必行。 香港特区也有必要在学校补上历史教育这一课,了解历史才能对现状作出正确判断。经济可以多元,法治不能多元,香港经济的发展前景,必须有符合治理现实的法治做保障。 香港的发展史上,不是没有过大风大浪。1998年和2008年两场金融危机、难民潮等都见识过了。因此,更重要的是净化发展环境——这里的“发展环境”,更多是社会秩序层面的。长治久安,社会长治经济才能久安。就目前看,香港街头持续数月之久的暴力运动,已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创。暴力不止,经济难安更难稳。因而,止暴制乱,恢复香港的经济与社会秩序已成了当务之急。 事实上,让香港恢复安宁,远离暴力,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也只有止息暴力,明珠才能继续璀璨,香港经济社会才能尽早走出“衰退困境”,打开更好的局面。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梁静】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