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佩珊 “这是一场可怕的悲剧。” 11月2日,谈及英国埃塞克斯货车惨案,英国驻越南大使加内什•沃德如是说。 此时,距离10月23日,英国警方发现货车内的39具遗体已过去了10天。遇难者的国籍,也从最初英媒怀疑的“中国籍”,被英国警方相信为“越南籍”。 资料图:当地时间10月23日,英国埃塞克斯警方发现一辆货车集装箱内有39具遗体。 事实上,此次货车偷渡事件,仅仅揭开了欧洲人口贩运“冰山一角”。英国埃塞克斯惨案后,比利时,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又相继爆出类似事件。 这些颠沛流离的移民,是如何坐上“贩运货车”的?39人“梦碎”英伦之际,又能否警醒后人远离偷渡“深渊”? 3.2万美金的单程票,买到了“梦想生活”? 埃塞克斯货车案发生后,越南乂安省田盛村村民黄文善担心,19岁的儿子黄文捷是遇难者之一。他们最后一次联系是在10月22日,且在正常情况下,偷渡者需要在出发前支付一半的金额,事成后再付一半。 而黄文捷的家庭,此后未被要求支付偷渡尾款。 谈及儿子的选择,黄文善表示:“这是人生。我们必须牺牲来换取更好的生活。阿捷是个好儿子。他要到海外工作,以照顾父母的晚年。为了更好的生活,他坚持要去。” 据报道,黄文善家住着3年前建造的单层砖屋,而村里其他有家人在海外工作的家庭,有些盖起了两三层的小楼。 资料图:英货车案疑似遇难者Hoang Van Tiep的母亲。 报道称,去英国“淘金”是很多越南年轻人的愿望,这也变成了人贩子“获利”的突破口。 2016年,半岛电视台的纪录片揭露,乂安省是人口贩运的“温床”。面对伪装成普通夫妇的半岛电视台记者,蛇头保证可以在几周之内,将二人成功安全送往英国,开价3.2万美元(约22.48万人民币)。 然而,实际过程中,却充满肢体暴力与性侵的风险。 半岛电视台的卧底记者还了解到,为躲避海关搜查,偷渡者有时会在全身浇满汽油,以迷惑警犬。 “不是所有入关货车都会接受检查” 英国埃塞克斯货车案被揭露以来,欧洲各国都加强了边境货车检查,短短两周便又发现至少两辆“贩运货车”。事实上,欧洲边境与海岸警卫局的数据显示,仅9月份就有1.72万名非法移民越境欧洲。 英国内政部曾表示,在检查入关货车时,海关人员采用的是“有针对性”的检查,方法包括二氧化碳探测器、运动传感器、警犬等。然而,对于什么样的货车会被“盯上”,该部门没有给出明确说明。 据了解,埃塞克斯发现的“死亡货车”,车头和集装箱是分开入境的。对此,英国移民服务联盟官员露西•摩顿称,“这种情况的货车每天都有成百上千辆,除非有特殊情报,不然不太可能被检查。” 资料图:英国埃塞克斯警方对“死亡货车”进行现场调查。 此外,漏洞不仅仅出现在海关检查的环节。报道称,正常情况下,货主或搬运工需要将名为“CMR”的运输条贴在集装箱上,货车司机也需要在接货时,检查货物是否与运输条相符合。 然而,英国公路运输协会的希瑟•华莱士表示,“装货时,司机往往不出现在现场。”报道称,这种不需司机到场检查装货的模式,价格往往相对低廉。 有人成了没薪水的“现代奴隶” 据报道,在那些越南蛇头口中,英国被称为“黄金之国”。冒险偷渡的年轻人以为,只要成功偷渡,就能拿到多达约3800美元(约合2.7万人民币)的月薪,这约为越南最贫穷省份年收入的三倍。 同时,部分移民的成功故事传遍了许多城镇,海外汇回的钱改变了许多人的家园和愿望。可他们没有看到的,是“机会”背后的“深渊”。 报道称,由于语言、身份等等障碍,许多冒险偷渡的越南人非但没能挣到钱,反而在妓院、大麻种植园、美甲店、建筑工地、洗车房等地,成为了没有薪水的“现代奴隶”。 而那些花着大价钱把家人送出国去的越南家庭,有些甚至还背上债务。例如,经当地人证实,失联的26岁越南女性范氏茶眉,她们家为了支付偷渡费用,不得不将房子抵押出去。 资料图:越南河静省的河边。 调查困境:没有受害者愿意站出来 据报道,在埃塞克斯货车案39人遗体被发现后,英国警方遭遇了调查阻力。10月25日,警方强调,提供信息协助调查的非法移民将不会被追究。 但是,根据2018年发布的新规定,警方一旦发现犯罪受害人可能是非法移民,就需要向英国内政部提供信息,移民们可能面临关押或遣返。 这样的“先例”不在少数。2019年的一份研究显示,2018年英国有约500人因此被关押。而没被关押的人往往都被遣返,其中很多再度踏上危险的偷渡之旅,被同一批蛇头偷渡回英国。 资料图:英国埃塞克斯货车案发生后,首相约翰逊向遇难者献上鲜花和慰问信。 2018年1月,曾有一名18岁的越南籍少年报案,称自己五年前非法偷渡,然后一直被迫在大麻种植园工作。面对该少年的“求助”,伦敦警方并没有把他作为受害者进行调查,而是联系了内政部,准备将他遣返。 该少年的律师艾哈迈德表示,“警方让受害者站出来,但这个案例,和其他很多案例都显示,警方的做法其实是在帮助人口贩卖组织、蛇头们,让他们逃脱法律制裁。” 【编辑:卞磊】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