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演讲。 钟欣 摄 中新网杭州11月2日电(张斌)“普惠金融不是完全的社会责任,并不像一种需要情怀去做的‘慈善’。实际上,普惠金融必须通过商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11月2日在杭州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 当日,以“长三角一体化:金融、科技、产业的新使命”为主题的第三届(2019)钱塘江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在论坛平行峰会——“数字普惠金融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普惠金融峰会上,贝多广以《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数字普惠金融》为题发表演讲。 他分析指出,目前来看,长三角地区一方面科技发展领先全国,另一方面集聚大量金融机构,能够较好满足资金需求,此外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创业创新频繁。“从全国看,长三角地区在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最有优势和潜力,最有可能性。” 同时,结合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历程与现状,贝多广亦从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以及普惠金融的对象等角度,对参与普惠金融发展建设的各方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中国虽然是一个‘后进者’,但却实现了‘弯道超车’——中国的普惠金融‘一下子’就进入数字化,通过拥抱金融科技,采取更新颖的手段,实现‘后来者居上’。”据贝多广观察,过去,从事普惠金融的金融机构以中小银行为主,如今几乎所有银行都成立中小企业业务部等类似机构,参与普惠金融。“可以说近年来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积极地推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推进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普惠金融在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困扰。 “发展普惠金融,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非常关键。据我观察,现在政府引导已经比较全面,但在市场主导方面还‘参差不齐’。比如金融科技数字化方面,个别传统金融机构还有点像‘完成任务’。”贝多广指出,之所以一开始市场没有做普惠金融,是因为其成本高、风险大,市场机构缺乏积极性,导致“市场缺陷”现象出现。 在贝多广看来,不应将普惠金融理解为“做公益”。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与市场都应承担相应工作。“政府需予以引导,建立完善完备的征信系统与配套措施,修好‘路’这一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后自然会吸引金融机构;市场机构也应该树立发展普惠金融的主动意识,提升利用金融科技、数字化手段的能力与效果。” 他举例提出,普惠金融不仅是信贷,也包括保险等各类产品。目前来看,普惠金融的保险类产品在提升覆盖率方面仍有很大空间。“金融服务跟上去以后,能够很大程度上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普惠金融实现良性发展,需要“两只手”才能出现“掌声”,这不仅用于描述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还可用于描述普惠金融机构与普惠金融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贝多广认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众多中小微企业也应该提升自身金融能力,在企业发展的不同周期寻求资本市场的不同融资渠道。 “老百姓也应该提升自身的‘金融健康’意识,就像人需要在乎自己的血脂等健康指标一样,‘大鱼大肉’并不一定好,会对身体形成危险——金融也是这样,借债越多,或在投资时追求超出平常的投资回报率,都具有一定的风险。”贝多广说。 据悉,普惠金融峰会是第三届(2019)钱塘江论坛的组成部分,由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经纬协办,浙江中国五金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完) 【编辑:房家梁】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