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海洋数据将左右海战胜败 美遥遥领先中国 【环球网军事12月20日报道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李 强 环球时报记者 刘 扬】近日,美国海军的一部潜航器在南海被中国海军捕获。专家指出该潜航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海洋气象水文数据,它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可能会对未来海战产生直接影响。而恰恰在这方面,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小的差距。 “水下滑翔机”都侦察啥 有分析认为,此次事件的主角很可能是美国海军的LBS-G水下滑翔机。台湾媒体报道称,被捕获的是“斯洛库姆滑翔者”无人潜航器。据中国军事专家介绍,水下滑翔机是水下无人潜航器的一个分支。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飞机与战斗机的关系,目前,水下滑翔机正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重点推进的无人潜航器项目。 据军事专家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水下滑翔机是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它是将浮标、潜标技术与水下机器人技术相结合,研制出的新型无人水下航行器。它利用一种类似鱼类鳔的装置改变自身的浮力并实现沉浮,利用安装在耐压壳体上的水平机翼在沉浮的过程中产生向前的水动力,实现滑翔运动。水下滑翔机位于水面时,将天线露出水面,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定位,并通过卫星通信发送数据,同时接受指令以确定“滑翔轨迹”。 通常而言,水下滑翔机等无人潜航器搭载相关测量传感器,按照预先设定的航线采集相关海域的海洋温盐剖面等环境信息。多台水下滑翔机构成网络机群,实现连续时间、空间的三维环境参数获取。与锚系浮标、潜标、漂流浮标等组网观测,可建立自主式海洋采样网络。既可以为海洋环境保障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直接支持潜艇战、水雷战与反潜战等作战任务。 专家指出,理论上讲,水下滑翔机也可装载水听器、合成孔径声呐等传感器,布防在重点目标海域,用于侦听敌方潜艇、水面舰艇、水中兵器和其他噪声信号。它可以长时间潜伏水体中执行任务,一旦侦察到相关信息,可以上浮到水面,通过卫星系统报告获取目标的有关信息。 海洋环境对军事行动影响大 专家表示,当前的水下滑翔机大多用来采集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等数据,这属于海洋水文的范畴。海洋水文还包括海浪、海流、潮汐等。这是海洋战场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战场数据收集包括海洋气象和海洋地理环境。例如风、云、能见度、降水、雾等都属于海洋气象范围。海洋地理环境则包括岛屿、水深、岸线、海底地形等。 专家指出,海洋气象水文环境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因素多、作用大、范围广、过程长,很大程度上左右未来海战的成败。专家表示,海战武器装备作用的发挥与气象水文条件关系越来越紧密。例如海流,它能直接影响潜艇航行的水下定位以及航向、航速。潜艇可利用深层流进行漂航,增强隐蔽性,避开声呐探测,进而通过敌方控制的海峡和反潜封锁区。海流还会影响水面舰艇航线的选择、锚泊、布雷等。而高温高盐的海水对水声器材的使用、武器保养维护、声呐探测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温跃层直接影响潜艇的隐蔽性。由于温跃层的存在,通常情况下声呐在冬季的探测效果会好于夏季。密度跃层可以导致液体海底、液体断崖现象。潜艇利用液体海底坐沉,可以促成攻击的突然性;而当潜艇遭遇液体断崖时会突然下沉,威胁航行安全。当年中国海军372潜艇就遭遇了海底液体断崖。另外,由于大洋中各层海水的温度、盐度、流体静压力不同,声波在各个水层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有时候会出现水下声道。利用声道可使声呐作用距离扩大到几个汇聚区距离,潜艇可以利用这个特殊性远距离发现敌人。 急需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 专家表示,正是由于海洋水文气象环境对作战的影响非常大,美国不遗余力通过常年作业描绘全球各个大洋的“水下环境地图”。但又由于海洋环境信息复杂多变等因素,海洋环境信息的获取必须经过长期、立体、全面采集与观测,并配以先进的地球物理学、海洋动力学等科学理论支撑,才能正确分析其内在机理和规律,最终为军事行动所用。美国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全球领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军事海运司令部(其典型装备包括“无瑕”号音响测量船)、美国大学-国家海洋实验室系统都担负大量的海洋环境监测任务,这些机构拥有50多艘各种海洋监测、考察船,用于对海洋环境的全方位探测监控。加装特种数据采集设备的商船、渔船以及战舰可能达到数百艘。在一些国际合作的监测项目中,美国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从2002年开始多国联合在全球海洋累计布放1万余个自沉浮浮标组成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它们能获取从海面到水下2000米的温盐密数据,其中美国投放的浮标数量达到总数的56%以上。在全球大洋锚系浮标海洋观测系统中,美国贡献了其中90%的浮标。 专家表示,中国之前也进行了一些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为海军远航、训练提供了基本的支援保障。但这些努力距离打造蓝水海军的目标还差不少,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例如,对海底地形的测绘,就需专用的深潜器利用主动扫描雷达一点一点探测。而探测海洋水文条件的水下滑翔机航行速度很慢,完成探测需要大量时间。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