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余家商业银行推出“刷脸付”产品 本报讯(记者 程婕)近日,中国银联携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60余家机构联合发布全新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 据介绍,“刷脸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刷脸实现交易路由,延续用支付口令交易验证方式,不改变客户使用、商户受理的交易习惯。 用户只需在手机银行或云闪付APP注册开通并绑定银联卡,在商超、餐饮、药店、酒店、自助售货机等场景的特约商户结算时,无须拿出手机或银行卡,只需根据提示完成“刷脸”操作并输入支付口令,即可成功付款,可极大地提升客户的支付体验,增强金融服务的获得感。目前,宁波、杭州、广州、嘉兴(乌镇)、长沙、武汉、合肥等地区的客户将率先享受到“刷脸付”服务。 据了解,作为全新的智能支付产品,“刷脸付”坚持以安全为本,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的信息和资金安全防护。在信息保护方面,人脸特征采集明确获得客户授权,严控数据使用范围,采用支付标记化、多方安全计算、分散存储等技术,严防信息泄露、篡改与滥用。在资金安全方面,充分尊重客户的主观意愿,通过专用支付口令进行主动确权,建立安全保障机制,保障客户的知情权、财产安全权等合法权益。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分析指出,支付的便捷性必须建立在安全性基础之上。从此次中国银联联合银行共同发布的“刷脸付”来看,前期已在多地开展试点,通过商户白名单等方式在多类场景开展公测,在安全性方面应该已经得到了检验。 董希淼认为,人脸是非常敏感的个人信息,不宜将人脸作为支付的唯一交易验证因素。银联“刷脸付”在交易时须验证支付口令,可以体现用户支付的真实意愿,同时防止通过人脸伪造冒用身份,保障交易安全。 此外,银联“刷脸付”注重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将用户人脸特征信息与用户关联性较高的身份信息实行安全隔离,严格控制存储设备和介质的访问权限,严防信息泄露、篡改与滥用。相关商户和受理交易的终端也须通过权威安全检测机构的专业检测。从上述举措来看,银联“刷脸付”符合监管层要求,弥补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不足,其安全系数更高。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