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全港各区工商联会长卢锦钦: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紧密 9月24日,香港全港各区工商联会长卢锦钦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很多人问,未来香港怎么走出去?其实很简单,背靠着国家14亿人口的市场就是我们最大的机会。”近日,香港全港各区工商联会长卢锦钦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称,工商联正致力于搭建借力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商贸和创业平台,为香港工商业人士和青年创业者提供帮助,“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融入大湾区。” 记者见到卢锦钦时,工商联总会所在地刚刚举办过一场专题研讨会,几个月来发生在香港的不断升级的暴力事件也是工商界人士讨论的主题。眼下局面将会持续到何时?对香港经济的破坏如何修复?这座城市及其青年一代,是否还有新的机会? 卢锦钦认为,近期的局面已对香港经济尤其是旅游、零售业造成巨大冲击,希望各方齐心化解危机,共同维护香港作为百年来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优势,抓住粤港澳大湾区赋予香港的机遇。 暴力事件严重冲击香港经济社会,支持《禁止蒙面规例》 新京报:在刚刚结束的专题研讨会上,对于持续至今的暴力事件,工商界人士是否有共同的感受? 卢锦钦:大家都感到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很大,经济方面尤其是旅游业、零售业,最近一个多月冲击更大。香港零售业最大的消费群体来自内地,目前从内地来港的消费群体相比之前下降了大概七成左右。过去,每到双休日大量深圳居民会过来购物消费,现在双休日已经很冷清了。 香港是个租金昂贵的地方,对于很多商人来说,两三个月没有生意是根本无法维持下去的,因此有不少酒楼也已经关掉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市民,因为很多人将要失业。 新京报:你如何理解和定义近期发生在香港的一切? 卢锦钦:所谓的表达诉求的示威游行,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对于不同意见的暴力行为,火、汽油、激光都出来了,这在我们这代香港居民记忆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严格来讲,暴徒是少部分人,但是造成的影响很坏。很多老百姓跟他们(示威者)观点不一样,说他们几句不对,就被打了,有些被打得头破血流,甚至还有打砸人家办公室的情况发生。 这些人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对他们畏惧,以至于不敢再出声,任由他们为所欲为,这是很明显的恐怖主义的做法了,建议特区政府对于这一类严重的暴力行为在必要的时候要“杀一儆百”,维护香港的法纪。特区政府刚刚制定的《禁止蒙面规例》,我个人和工商联十分赞成。相信在特区政府的工作下,秩序能够很快得到恢复。 我始终认为大多数香港青年人还是内心良善的,这次事件背后有政治推手在起作用,在煽动。这里面我想也有一个我们教育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培养我们的香港青年人对于国家的归属和认同?香港过去很多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思维是西方化的,缺乏家国情怀。这个方面,在大湾区的发展中,也是有一些关于教育的事情可做的,比如设立适合于香港教育体系的学校等,为香港培养爱国爱港、尊重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年轻人。这也是我们工商联目前正在努力促成的事情。 应引领青年尽快融入湾区,很多项目可先行先试 新京报:大家谈到了问题,有没有谈到对策?你认为香港尤其是香港经济如何从眼下的困局中走出来? 卢锦钦:作为工商界(人士),我们的责任是把声音集在一起,反映一下现在受影响的情况,预测接下来的经济发展走向,另外还要跟随政府的整个方向和趋势。目前来看有一些工作是可以做的,有一些是政府已经在做的,包括即将提出的土地政策,未来几年房子的政策,多建一些公共房屋,缓解市民尤其是青年人住房压力的问题;在创新方面投入更多支持额度等。 另外一个方面,要解决香港目前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以最快的速度融入深圳等这些沿海城市,有些规划和项目谈了很久,迟迟未能落地,应该要加快效率、一事一议,先行先试,找到切入点做起一个模板,而不能一拖再拖,错失机会。要是等整个规划都做完才行动,天都亮了。 当然,这个也受现实情况制约,在香港很多事是要经过立法会一项一项去通过,客观上会拖慢整个进程,作为工商界代表,我们希望大家在关键的事情上能够放下分歧,为香港的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 新京报:就你所了解,当下的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机遇有多少认识,是否具有普遍的热情? 卢锦钦:作为工商联总会,我们接触过很多香港创业者、青年企业家,他们对湾区是有热情的,但是缺乏了解。他们会问:湾区讲得这么好,问题是我想进该怎么进?我找谁去呢?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大湾区现在还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和很大的平台,但是缺少落地,不够接地气,香港青年人想融入大湾区,找谁?找政府吗?政府是做政策的,个个去找政府,政府受得了吗?并且在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上,政府也没办法帮到你。 新京报:全港各区工商联在这其中做过一些什么样的工作? 卢锦钦:工商联目前有19个成员会、8000名企业家,有条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让政策更接地气,给企业家尤其是青年创业者提供信息和服务。三年前我们与深圳南山区合作共建深港创新孵化基地,2017年我们和深圳建设了一个深港商贸合作基地,两年前在惠州也合作了一个惠港青年创新文化孵化基地,介绍我们的企业家到那边去落地,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把他们分流到不同地方,比如电器这个部分,到顺德是很有商机的,如果你是做机器人的,就可以去深圳。 这是我们工商联正在做的事情,我们所做的这些都是试点。所以给政府的建议也是这样,我们做市场不要太过观望,观望的话很多就做不起来。 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紧密,应在科技创新方面重拾机会 新京报: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内地投资办厂,近年来也常常前往内地考察,在你看来,这么多年来,香港和内地各自的产业发展情况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彼此的紧密性和连接性又有何变化? 卢锦钦:内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翻天覆地,香港在4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工业是很发达的,改革开放以后,香港的工厂一路搬(到内地),到了(上世纪)90年代、2000年以后,香港的工业已经少之又少,在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企业在深圳的贡献也是很显著的。现在香港剩下来的就是两大板块,一个是国际金融,一个就是零售、旅游业。这两块跟内地的融合也是很紧密的。 香港当下的改革主要在青年创新这一块,这方面香港过去没有很好地抓住机会,现在应该重新抓住机会。像我们这一代,从前也是很辛苦熬出来的,但是现在的情况跟以前不同了,现在更多的机会和竞争是在科技创新领域。怎么让香港这一代人参与进来,这是我们要思考去做的事。 新京报:工商界人士对于香港经济的未来是否有乐观的预期?你认为香港目前的现状,是否影响到外部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 卢锦钦:没有影响是假的,之前大家有过资金流出的担忧,目前来看暂时还是可控的。香港的优势还没有改变,无论作为金融中心还是港口、机场,都还是世界领先。希望各方齐心化解危机,共同维护香港的优势,令事态不再蔓延,香港仍是福地。 新京报记者 李云琦 张泉薇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