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 我们不仅看到了 官兵们整齐划一的步伐 威武庄严的气势 还看到了一大波先进武器装备
本次受阅的装备 全部为中国制造 40%为首次亮相 阅兵结束后 微博话题 #70多个装备方队都是中国制造# 登上了热搜榜
网友们纷纷评论 ↓↓↓ 无数网友感慨地说“我国阅兵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东风快递’可以做到使命必达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这些硬核装备背后 是几代人的青春、汗水和努力 因为他们 才有了大国重器 才有了国家底气
一 一个算盘、一把计算尺、一座小岛 他带领29人 拉开中国核潜艇建造的序幕 隐姓埋名30年 他留给家人的 只有一串信箱号码
他是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 他带领团队 用算盘和计算尺 演算出上万个数据 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 缩短近两年
没有进口材料 没有安全保证 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 水下极限深潜试验 鼓舞士气 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 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回望自己赫赫无名的往事 他说 “这辈子没有虚度, 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无怨无悔!” 二 于敏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美国用了7年多 苏联用了4年 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 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然而 由于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保密性极强 于敏曾经足足隐姓埋名了28年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 我们也能够做出来,并且更快。”
凭借这一信念 于敏半个世纪与核共舞 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
而盛名之下 他保持一颗初心 “亲历新旧两时代, 愿将一生献宏谋” 这正是于敏 沉默而又不凡的人生写照 三 孙家栋 “两弹一星”元勋 我国人造卫星技术 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 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
“七年学飞机,九年造导弹, 五十年放卫星。 航天是我的兴趣,一辈子不会累。” 翻阅孙家栋的人生履历 就如同阅读一部 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4年 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 在寒冷的天气里 大家含泪捡了三天碎片残骸 孙家栋没有退缩 他知道只有提高每个部件的质量 中国的航天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2007年11月5日 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 成功环绕月球的那一刻 在欢呼的人群中 78岁的孙家栋轻轻地转过身 擦去了脸颊上喜悦的泪水
航天报国是他的初心 自主创新是他的决心 无惧困难是他的恒心 四 他一辈子数次转行 都是坚决服从国家的需要 他60年孜孜为国 探索浩瀚星空
他是载人航天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在中国航天的起步期 他是“航天十八勇士”之一 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儿子 坚信不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曾是“东方红一号”卫星行政负责人 也曾在“神舟五号”发射任务书上签字 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他把为强国做奉献当作一生目标 他说 “有爱才有奉献, 一个人最大的爱是爱国。” 五 -“歼-20未来有没有可能用上矢量发动机?” -“你怎么知道没有用上呢?” 这是歼-20总设计师杨伟院士 与记者的一问一答 对话一经报道 便迅速引爆互联网
“这份工作其实很酷, 即使外人不知道。” 杨伟说 让他最欣慰的 不是“粉丝”的追捧和点赞 而是以歼-20、 运-20为代表的“国之重器” 已阔步进入“20”时代 中国空军战略转型 开启“加速跑”模式
还有无数像杨伟这样的航空人 和中国空军一起在路上 与时代同行 与使命同行 与理想同行
其实 大国重器背后的无名英雄 还有很多很多 时光流逝 或许有一天 他们的面容逐渐模糊 但流淌在血液里的宝贵品质 却不会随之逝去 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将会继续传承 为一代又一代人 提供前行的力量 向所有大国重器背后的英雄们 致敬!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参考资料:解放军报、中国军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作者:小旋风 桃子月 编辑:马艺轩 编审:张华婧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