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美国正式退出《中导条约》(INF条约),进而咄咄逼人要在亚太靠前部署中程导弹。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但美方显然不会因为碰了一次钉子,就善罢甘休。 日本冲绳县当地主流媒体《琉球新报》10月3日报道,美国将在两年内从冲绳开始,在日本部署大量新型中程弹道导弹。该报随后跟进了多篇分析和评论。 这一消息的来源颇为曲折:俄罗斯总统府消息人士在一次秘密情报交换中从美国政府消息人士从获悉了这一消息,随后俄方又透露给了日本媒体。该情报称,美方力求与日方达成协议,争取在2020年末或2021年开始部署。
《琉球新报》报道截图,明确写着“新型中程弹道导弹” 一向反美军基地的《琉球新报》担忧,如果真的部署,不仅会增加冲绳的基地负担,被卷入核战争的风险也将大幅增加。 美国国防部尚未答复日本媒体。对于这一消息,部分日本观察人士也就信源和细节提出质疑。但这篇报道的一大意义在于:又把“日本将如何对待美国中导”这个棘手的问题搬上了舆论场。
“潘兴II”,被INF条约干掉的美国中程弹道导弹(美国防部 图) 这位俄消息人士称,今年8月26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以INF条约失效后美国在亚洲新战略为题的会议。会上列举了四个可能的部署地: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和越南。韩国虽然也是美国盟国,但考虑到近期朝美正就半岛无核化展开交涉,因此被排除在外。 他表示,近期新制定的美军亚太重整计划中,极有可能再次强调美军在冲绳基地的重要性。美方想定在2-3年内中美围绕南海及钓鱼岛可能出现局部海上冲突。在此背景下,美国将重视冲绳基地的功能。 美方人士向俄方强调,在亚洲部署新型导弹是为了牵制中国,俄罗斯不必担忧。但对于俄方而言,即使部署在南方的冲绳,导弹射程也可覆盖俄远东地区,俄方人士表示目前正展开的北方四岛交涉和缔结日俄和平条约的工作将无果而终。 与此同时,俄方把日本正推进部署的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视作新威胁。他明确警告,正式部署后,“那里将成为俄导弹的目标”。
“陆基宙斯盾”系统(美导弹防御局视频截图) 《琉球新报》就此事询问了美国国务院,国务院请他们询问美国国防部。截至2日,美国国防部尚未答复。 该报援引军事评论家前田哲男的分析称,美军极有可能部署在这几个地方:已部署了爱国者(电视剧)PAC-3的驻日美军嘉手纳基地,预定部署陆基宙斯盾的系统和秋田县新屋演习场和山口县睦演习场。此外,横须贺、佐世保和白滩这些能搭载新型导弹的核潜艇频繁访问的军港可能性也很高。 疑问 由于消息来源过于曲折,部分日本观察者人士对此表示疑虑。更有甚者怀疑这是俄罗斯或者冲绳反基地派的宣传战。 如果这一消息真是由美政府人士向俄方透露的,对于美国公众和反特朗普媒体而言简直又是一起通俄丑闻。截至观察者网发稿时,尚未见美国主流媒体报道这一消息。 不过一些日本军事爱好者的疑虑更切实际:《琉球新报》是不是把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搞混了? 《中导条约》规定禁止发展并部署射程为500-5000千米的陆基导弹,既包括巡航导弹,也包括弹道导弹。 今年3月,美国防部人士透露,美国将研发两种常规中程导弹。一种是陆基巡航导弹,预计2021年中期就能进入实战部署;另一种新型中程弹道导弹要花5年才能进入实战化部署。今年8月20日,美军已经进行了一次“战斧”巡航导弹地面发射试验。 从时间上看,新型中程弹道导弹的确来不及在两年内部署。同时,《琉球新报》尽管在标题和内文大部分地方都使用了“中程弹道导弹”,但在文章最后却着重介绍了“新型战斧”。 日本到底将如何对待美国中导? 抛开这些疑问,这篇报道更大意义在于把“日本到底将如何对待美国中导”这个棘手问题搬上了台面。 美国防长埃斯珀8月初曾放话,希望在几个月内在亚太部署中导。但亚太盟友反应却令其大失所望。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与防长埃斯珀8月4日出访澳大利亚,外界一度传出美方正就部署中导向澳方施压。不过澳大利亚防长最后明确表态:不打算在本国部署美国中导。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8月6日明确表示:不会允许美国在菲律宾部署中导或核武。就连韩方也主动表示,韩美没有正式讨论这一问题,韩军内部也未考虑此事。 俄方传话的四个备选地中还有越南。越南虽然从地理角度是个很好的备选地,但考虑到他们并非美国盟国,这一计划并没有多大现实性。 于是只剩下了日本。早在美国决定退出《中导条约》,着手研发部署中导之初,日本就是外界普遍猜测的备选地。但日方近期对于这一问题就保持了相对缄默的态度,没有主动发声。 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8月6日已经明确表达了中方立场:如果美国执意在亚太地区部署(中导),就是在中国“家门口”挑衅,中国绝不会坐视自身利益受损,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反制措施。中方希望美国在此方面保持克制,同时希望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有关国家谨慎行事,不要允许美在其领土部署中导。 作为美国的军事盟友,在当下这一时期,日本将如何做好平衡?澳大利亚等国已经表态,还望日方三思。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