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伊拉克联合行动指挥部发表声明称,政府军当日收复了摩苏尔东部的4个街区,已累计收复摩苏尔东城的31个街区。一个多月以来,一场争夺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的战役,在伊拉克政府军和“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武装分子之间展开。随着摩苏尔之战渐入白热化,这场围城战背后的多方利益争斗也愈演愈烈。 城市巷战惨烈异常 摩苏尔靠近土耳其边界,是伊北方工业、农业、金融中心和库尔德自治区的政治中心,拥有伊北方最大油田和最大炼油设施。这一城市于2014年被“伊斯兰国”占领,成为其主要据点。摩苏尔之役被视为剿灭“伊斯兰国”的决定性战役,如果失去对摩苏尔的控制,那么“伊斯兰国”对伊拉克的控制可能就此终结。 实际上,自“伊斯兰国”武装占领摩苏尔起,战斗就从未终止。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民兵武装、什叶派“人民动员”武装,和“伊斯兰国”武装一路打到现在。 近两年来,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武装在国际反恐联盟的支持下,先后夺回了提克里特、基尔库克、拉马迪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并在今年6月收复了距首都巴格达仅50公里的费卢杰。10月17日,伊拉克总理阿巴迪宣布发起摩苏尔收复战,10月31日,政府军对摩苏尔发起总攻的战役拉开序幕。目前,伊拉克军队和反恐部门正在对摩苏尔北部和东部进行突击,并已进入东部的数个街区。伊拉克警察部队则向城市南部推进。什叶派民兵负责将恐怖分子从具有战略意义的泰勒阿费尔清除,并切断摩苏尔极端分子的补给线。 在这场无比惨烈的城市战中,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伤害。报道称,为了抵御伊拉克政府军的攻势,“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以密集的建筑为掩护,拿无辜平民当“人肉盾牌”,他们穿梭于复杂的地道中,伺机伏击政府军。武装分子使用狙击手、火箭弹、迫击炮、自杀式汽车炸弹抵挡政府军攻势,让一度势如破竹的军事行动陷入停顿。国际移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10月17日至12月11日期间,伊拉克安巴尔、巴格达、埃尔比勒、萨拉赫丁和尼尼微几个省份共有9万余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摩苏尔市所在的尼尼微省。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在一份最新报告中指出,摩苏尔周边已经完工的8个安置营地只能接收6万人,联合国和伊拉克政府正在加紧修建新营地。该机构在战役初期曾估计,攻城战开始后可能需要疏散20万人,最坏情况下这一数字会达到70万。 各路人马明争暗斗 摩苏尔战役打响时,伊拉克总理便预计战斗“将在数周内结束”,而美国各主流媒体也对战事的走向非常乐观。虽然战事进展看似顺利,但摩苏尔地区教派庞杂,多方势力犬牙交错。单说参加围攻摩苏尔的联盟各方,什叶派的伊拉克政府军、伊朗支持的“人民动员”武装、逊尼派的土耳其军队、谋求独立的库尔德武装都各怀其志。 为争取毕其功于一役,伊拉克政府和美军为此次战役做了大量准备。据报道,伊拉克和美国领导的联军此前耗时一年多备战,从而敲定对“伊斯兰国”的空袭目标。在这场战役中,伊拉克方面投入3万多兵力,包括伊安全部队及军警、库尔德武装等。美国方面也给予相应支持,不久前,美军宣布增派600人参加摩苏尔之战,使美军在伊拉克人数达到5200人。随着奥巴马第二任期接近尾声,奥巴马政府乃至民主党,都需要在“反恐”上有所建树,为时日不多的执政生涯留下政治遗产。 在攻城中表现最勇猛且承受了巨大牺牲的库尔德人丝毫没有掩饰其借摩苏尔之战建国的雄心。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政府总理内奇尔万·巴尔扎尼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摩苏尔战役结束后,库尔德领导人将与巴格达中央政府谈独立事宜。他说:“时机早已成熟,虽然我们现在正在集中精力打击‘伊斯兰国’,一旦摩苏尔解放,我们将会与巴格达的搭档们讨论独立事宜。”可以预见,随着摩苏尔之战走向尾声,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的雄心必然与伊拉克政府之间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在土耳其方面,自该国2015年底以保护位于伊拉克北部尼尼微省巴阿希格军事基地中的25辆土耳其坦克为名,派出150名土军士兵进入伊拉克后,土伊两国之间就龃龉不断。此番摩苏尔战事中,土耳其坚持要求伊拉克政府把逊尼派武装,尤其是土耳其训练的“部落阵线”和“国民阵线”两支部队纳入收复摩苏尔的行动中,且明确拒绝什叶派民兵组织“人民阵线”参与收复摩苏尔的行动。 摩苏尔战役的另一面,或许意味着失去共同敌人后,伊拉克国内各派再度陷入争斗状态。在目前的军事行动中,伊拉克政府军主要由什叶派组成,如果在收复摩苏尔后,让伊拉克政府控制的什叶派武装人员把控摩苏尔这一主要为逊尼派居住的地区,必然进一步激化该国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紧张局势。 恐怖土壤难以根除 目前,由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武装、什叶派和逊尼派民兵组织组成的各路人马,已经从东南西北4个方向把摩苏尔团团围住,“伊斯兰国”通往叙利亚的一条关键物资补给线也已被切断。分析指出,在人口密集区作战,政府军需要尽量减少平民伤亡,因此攻城战难以快速推进,但从实力对比来看,政府军攻取摩苏尔只是时间问题。不过,虽然“伊斯兰国”败局已定,但恐怖主义生存的土壤仍在,在攻下摩苏尔后,伊拉克政府短期内恐难以彻底肃清恐怖组织。 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破坏了伊拉克原有政治生态,伊各党派为争权夺利挑起教派冲突。2004年,“基地”组织趁乱在伊拉克北部建立分支,打着反美口号招兵买马。2011年,在伊拉克安全秩序尚未重建的情形下,美国从伊拉克匆忙撤军,加剧了该国的动荡。正是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脱胎于“基地”分支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迅速崛起,夺取了拥有200多万人口的摩苏尔市。 与此同时,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大国在中东的激烈博弈也让恐怖组织得以发展壮大。2011年3月,叙利亚国内出现反政府游行,并很快蔓延至全国多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海湾国家为推翻叙利亚政府,不加区分地向叙反政府武装提供资金及武器装备。“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也打着反对叙政府的旗号获得了一些国家的支持,从而迅速壮大了自身实力。 从“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产生、发展和走向毁灭的历程看,大国博弈和地区动荡是其生存的有利条件。该组织利用伊拉克国内政治和教派矛盾,分裂党派和族群,同时从大国对伊拉克内政的干涉中获益。即便“伊斯兰国”从摩苏尔和叙利亚的拉卡败退,但只要伊拉克国内局势动荡不减,叙利亚境内的大国博弈依然激烈,“伊斯兰国”赖以生存的土壤就难以彻底清除,恐怖主义就依然可以在中东找到生存的空间。 王卫华 苏世凯 制图:苏 鹏 图片资料:杨 磊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